简介
大学各组建单位办学历史可分别追溯至上世纪30至50年代在江西宁都创办的红军无线电训练班、在黑龙江哈尔滨创设的“哈军工”工兵工程系、在山东诸城创建的“军械干部训练队”、在江苏南京创立的“二野军大”和在吉林通化创始的东北民主联军工兵学校。
截止2022年11月,学校占地11422亩。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4个。拥有国家重点学科6个,“十三五”军队重点建设学科专业6个.拥有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校本部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设有通信工程学院、野战工程学院、指挥控制工程学院、国防工程学院、研究生院5个内设学院,另外,设有石家庄校区(河北石家庄)、通信士官学校(重庆)、军械士官学校(湖北武汉)和训练基地(江苏徐州)。
历史沿革
解放军理工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各组建单位办学历史可分别追溯至上世纪30至50年代在江西宁都创办的红军无线电训练班。在黑龙江哈尔滨创设的“哈军工”工兵工程系。在山东诸城创建的“军械干部训练队”。在江苏南京创立的“二野军大”和在吉林通化创始的东北民主联军工兵学校。
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
原通信工程学院经历了“红军通校”“延安通校”“军委工校”“西军电”“通信工程学院”更迭,是全军通信事业的开创者、建设者、授业者和维新者。1959年列为中国20所重点高校之一。
工程兵工程学院
原工程兵工程学院始于1953年9月成立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兵工程系。1961年,该系在西安独立分建为工程兵工程学院;1969年,以西安工程兵工程学院为基础,汇集工程兵工程技术办学力量,在南京组建工程兵学校;1977年恢复“工程兵工程学院”校名。1995年列入全军17所重点建设院校。
空军气象学院
原空军气象学院源自1950年12月在北京创建的军委气象干部训练班,1953年改为军委气象局气象干部学校,随后几经易名改建,于1963年改名为空军第三高等专科学校,校址从北京迁至南京。1979年接收了原空军工程学院的气象专业,改称空军气象学院。
解放军理工大学
1999年,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学院、空军气象学院和总参第六十三研究所合并组建解放军理工大学。
军械工程学院
1947年3月,为适应迅速发展的解放战争形势对技术保障人才的需要,华东野战军后勤部在山东省诸城创建了军械工程学院最早的前身----华东军区后勤部军械训练队。1948年,东北野战军在沈阳市成立了后勤青年干部学校。1949年6月,军委后勤部根据周恩来副主席“火速训练一批军械人员”的指示,在北京通县创办了军械训练大队,总后勤部杨立三部长亲自兼任大队长。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训练机构进一步发展完善,初步形成了一个由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通县军械学校、南京军械学校和沈阳、武昌两所技术兵学校组成的、培养不同层次军械专业人才的培训体系。1969年9月,同多数军事院校一样,这几所军械院校先后被撤销或停办,使一个刚刚初具规模的军械专业人才培训体系毁于一旦。1973年底,中央军委决定复建军械技术学校(为正师级单位),隶属总后勤部。1974年8月在石家庄正式破土动工,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1975年9月首期招生开训(复建时间由此算起)。1978年,学校扩大训练任务,增设大学本科,升格为正军级;1979年2月,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高等院校,并改校名为高级军械学校;1983年8月改为军械技术学院。1986年8月,定名为军械工程学院;3月,武汉军区后勤部军械修理工训练大队,分出并入,组建军械工程学院军械士官训练大队。1992年8月,军械工程学院军械士官训练大队分出,组建武汉军械士官学校。1992年9月,学院转隶总参谋部,为军级单位;1995年12月被确定为全军研究生培养单位重点建设院校。1996年2月,被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月,学院转隶总装备部;6月,成为全军12所综合院校之一。2000年,成为全军重点院校。
陆军工程大学
2017年以解放军理工大学、军械工程学院主体和重庆通信学院、工程兵学院、武汉军械士官学校为基础调整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情况
截止20022年5月,学校开设了通信工程、指挥信息系统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武器系统与工程、雷达工程、导弹工程、无人系统工程等47个本科专业(含7个人防本科专业)。
师资规模
截止2022年11月,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求是奖”获得者6人,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对象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奖获得者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 | 王金龙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钱七虎、王景全、刘尚合、王明洋 |
全国优秀教师 | 张雄伟、王金龙、刘尚合等 |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 王金龙、钱七虎、王景全、王明洋等 |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王金龙、钱七虎等 |
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 | 方秦、张雄伟等 |
学科建设
截止2022年11月,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6个,“十三五”省级重点学科12个,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多个学科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居全国前列,信息与通信工程、土木工程评估结果为A类,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学科均跻身ESI全球前1%顶尖学科排行榜。
国家重点学科 | 军事装备学、兵器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防灾减灾工程、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兵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军队指挥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大气科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军事装备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光学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数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软件工程、 兵器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军队指挥学、军事装备学、军事训练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军事智能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应用统计、电子信息、机械、能源动力、土木水利、交通运输、军事、工程管理 |
教学建设
截止2022年11月,学校拥有“十三五”军队重点建设学科专业6个。
教学成果
截止2022年11月,学校获国家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军队级一等奖32项。坚持面向战场、服务部队,承担大批国家、军队重大科研和战略工程建设任务,获国家、军队(省、部)级科技奖2600余项,其中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4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军队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70余项。近3年,学员获国际级奖励47项、国家级奖励1000余项、省(部、军队)级奖励1300余项。
学校合作
截止2022年3月,与北京大学、徐工集团等近20个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深度推进军民融合办学;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皇家军事学院等14所外军名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为90多个国家培养近6000名外国军事留学生,选派210余名学员赴外军院校访学和参加国际军事比赛,连续举办8届陆军国际学员周。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止2022年3月,学校国家级科研平台4个,军队重点实验室11个。
国家级科研平台 | 国家短波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信与电子信息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 |
军队重点实验室 | 军事卫星通信、军用无线通信等 |
学术期刊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
陆军工程大学学报由陆军工程大学主管、教研保障中心主办、编辑部编辑出版,为双月刊。设有“军事通信与电子工程” “军队指挥控制工程” “网络空间安全与软件工程” “机械工程与光学工程” “能源动力与电气工程” “土木建筑与防护工程” “作战保障工程” “军事装备保障与管理工程” “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 “兵器科学与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与无人作战” “应用数学与应用物理学”,以及“军事·科技·社会” “军事思想·作战理论” “军队政治工作” “军事法学” “军事历史·军事文化” “陆军建设·兵种建设” “军事教育” “课程教学与训练” “国际维和” “外军研究”等主要栏目。
校园文化
校徽

校训
厚德善工 精武强军
校歌
中国 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的校歌名为《共同的荣光》,作词者为贺东久,作曲者为印青。
歌词:你从硝烟中走来,我在浴火中翱翔,团结是青春的方阵,忠诚是挺直的脊梁,五湖四海汇在一起,厚德善工是我们无悔担当,东西南北聚在一起,精武强军是我们共同的荣光,肩负时代的使命,胸怀复兴的梦想,课堂是致胜的战场,智勇是克敌的钢枪,五湖四海汇在一起,厚德善工是我们无悔担当,东西南北聚在一起,精武强军是我们共同的荣光,精武强军是我们共同的荣光。
校园情况
截止2022年5月,学校占地面积约736万平方米。拥有教学科研用房72.9万平方米,学员宿舍51.6万平方米,学员食堂7.65万平方米。建有教室631间、各类实验室(专修室)424个、游泳池(馆)10个、标准田径运动场14个、室内综合训练馆8个,实验室424个。


所获荣誉
学校先后获评“军队院校教学优秀单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先进院校”“全军政治理论课教学先进院校”“全军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