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如(1884年1月12日-1912年8月25日),男,原名冯九如,乳名冯珠九,字鼎三,号树垣。广东恩平人。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他是中国最早从事飞机研制、设计、制造的人。被美国报纸赞为“东方莱特”“中国航空之父”。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冯如的:人物生平、职务荣誉、人物关系、历史评价、后世纪念等介绍

中文名

冯如

英文名

Feng Ru

原名

冯九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性别

出生地

广东省恩平县牛江镇杏圃村

出生日期

1884年1月12日

去世日期

1912年8月25日

民族

职业

飞机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家

主要成就

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

代表作品

冯如1号、冯如2号

简介

冯如是汉族广府人,生于广东恩平的一个贫农家庭。他12岁时随父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并且目睹接触到了美国的先进工业。于是他在学习机械后研制出一些机械的基础上投入了飞机制造,第二次制造飞机并试飞获得成功,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

1911年2月,冯如谢绝美国多方的聘任,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回到中国。他提出航空救国主张并为之奋斗,之后在广州燕塘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殉职。冯如殉职后,被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凱追授陆军少将军衔,遗体安葬在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立碑纪念,尊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如创造了“六个第一”,提出了航空战略理论,对中华民族航空事业和人民空军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人物生平

少年壮志

冯如出生于广东恩平牛江渡区杏圃村一个贫农家庭里,他童年时期制作过各种各样的风筝,甚至制造出了可以带着木桶上天的风筝。之后年仅十岁的冯如在半工半读的同时利用空闲时间制作车船等模型,模型的还原度较高。冯如在协助父母种地时,发现自己家的田因为干旱而裂开,但隔壁地势较高的田地却依旧拥有充足的水量。于是他仿照酒坊运输酒液的办法将隔壁田里的水引到自己的田中,这些事情都展现了冯如的动手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冯如受到归国华侨言论的影响,对前往国外学习产生了向往。1895年,冯如在美国旧金山做小生意的舅舅吴英兰回家省亲,见冯如一家生活困苦,把冯如带到美国去谋生。时年十二岁的冯如不久后就到达了美国西部的城市旧金山。他到达旧金山之后接触到了先进的机械与科技,于是加快了学习的步伐。1899年,16岁的冯如回国,在父母的安排之下与同县的女子梁三菊成婚。婚后第二年,冯如只身前往纽约,寻找工厂工作。在美国排斥歧视华人的情况下,冯如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并且辗转各个工厂工作的同时接触到了更多类型的机器。但他因此坚定了复兴中华的想法,冯如半工半读,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机械制造。之后他掌握了机械和电机的专业知识,并且可以自己设计和制作各类机器。

确定目标

1903-1905年,冯如得知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以及日俄为了争夺中国东北三省而开战的消息之后,他认为只顾机器制造不能帮助祖国摆脱被侵略的现状,只有加强了军力才能彻底赶跑侵略者。于是他于1906年从纽约回到旧金山,并且有意识的收集与飞机制造相关资料,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和为之奋斗的事业。他认为要通过航空事业来带动中国科技水平的发展与提升,之后冯如于1908年5月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设立了广东制造机器厂。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出“航空救国”主张的中国人,也是中国航空事业的探索者和开拓者,冯如的这一思想也促进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冯如在制造飞机的同时也与当地华侨联系紧密,并且用技术帮助人民群众。他不仅利用有线电话在奥克兰的唐人街建立了电话通讯网,而且还生产了无线电话。这使得当地的华侨们可以互相沟通,还可以与附近的华侨方便快捷的联系。此外,冯如还于1908年前后制造了数架无线电收发报机用来在当地宣传无线电报的知识,这也是中国人制造的首批无线电收发报机。

首飞成功

冯如对大量与航空相关的科学文献都进行了阅读和钻研,还收集了大批关于飞机的资料,例如设计图、介绍资料等。并且他多次重复地观察研究鸟类的飞行状况,从中寻找飞机的制造以及驾驶技术。经过一系列的资料分析与学习之后,冯如以莱特型双翼飞机为参考主体,再借鉴其他飞机的优势,最终画出了一架飞机的结构、部件以及零件的全部设计图。冯如根据这些设计图一比一地复刻了飞机模型,用来作为飞机制造的样本。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冯如克服种种困难于次年九月制成了一架载人动力飞机。1909年9月17日,冯如在奥克兰南郊派德蒙特高地的一家农场进行了试飞前的准备,他驾驶着飞机驶向高空,但在降落时发生意外坠落地面。三天后,冯如正式进行试飞,飞机的航程大约在800米,飞行时的高度保持在10-15英尺左右。但在冯如驾驶飞机转弯时,螺旋桨意外中止了运作。于是飞机下坠,冯如被抛出机外。由于高度不高,所以他没有受伤。之后冯如对飞机进行了检查,发现只是飞机的安装程序中出现了问题,飞机本身设计上是合理的。冯如的此次飞行开启了中国动力载人的飞行史。试飞成功之后,冯如和三位助手将飞机运回了工厂,并且宣称会再制造一架更好的飞机,并且驾驶它在中国的广东省上空飞行。

一举成名

冯如试飞成功之后,美国《旧金山考察家报》等英文日报报导了他制作飞机以及试飞成功的事实,并且对其高度评价,还将冯如计划制造下一架飞机的消息透露了出去。旅美华侨们看到报道以后,对于投资冯如的意愿与信任也就进一步增强。于是冯如趁机联合几位华侨于1909年10月对广东制造机器厂改组扩充为广东制造机器公司,并且公开招募股东及资金。公司成立到1910年2月的这段时间,冯如先后设计出了四架飞机,但均以失败告终。于是冯如再度进行了学习,成功绘制出了一份双翼飞机设计图,但不久后工厂失火,他在麦园中临时搭建了棚子进行研究和实践。直到10月才把工场重新搬回奥克兰,在短短8个月的时间里,冯如又先后制造了两架飞机,但是效果都不太行。但冯如没有放弃,他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并总结经验。股东们虽然没有看到实际成果,但是考虑到冯如有明显进步的情况下决定再次增加投资。冯如在此鼓励下,最终于1911年1月制成了一架“顿异前制”的飞机,并且在1月18日公开进行试飞。此次试飞历时四分钟,飞行高度在40英尺左右,并且最终成功降落,是一次完全成功的飞行,也是中国历史上制造和驾驶飞机成功第一人。在此次试飞成功后,冯如把研究重心放在了加长飞行距离以及提高飞行高度上,在研究期间他也多次进行了飞行表演,其中一次时速达到了57英里并且还未达到飞机承受速度的上限。并且冯如在总结飞行表演经验的同时不断改进飞机,提高飞机性能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飞行技术。最终飞机基本定型,即“冯如二型飞机”,这架飞机达到了时速105公里,航程35公里,飞高110米的成绩。至此,冯如的成就已经传播到了中国,引起了国内各界人士和旅美华侨的注意。

回国发展

冯如在接受了清政府两广总督张鸣岐的邀请之后,将公司迁回中国广州,准备回国发展航空事业并且开始着手办理回国的手续。他在回国之前为了激起旅美华侨支持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热情依旧在奥克兰表演飞行。当时,孙中山为了筹集起义资金在旧金山停留的期间前去观看了冯如的演出,并且引导他认清效力清政府与报效祖国互相冲突的事实。最终,冯如决定拒绝清政府的邀请,只将公司迁回广州。1911年3月22日,冯如抵达香港,清政府两广总督张鸣岐特派宝璧号军舰到香港迎接,并将飞机和机器安置在广州郊区燕塘。但由于冯如拒绝为清政府工作,所以清政府怀疑他与革命党有所联系,因此对冯如进行了监视,并且不允许他公开进行飞行表演。

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冯如带领他的三个助手一起参加革命,被任命为广东革命军飞机长并在三个月内制成了一架飞机,但此时革命已经完成,冯如未参与作战。但这架飞机是中国国内制成的第一架飞机,揭开了中国航空工业史的第一页。因此,冯如也是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创始人和开拓者。1912年4月,冯如为了向群众科普航空知识,建立国人对祖国航空事业的认识并鼓舞他们支持祖国的航空事业。在通过广东军政府核实批准之后,冯如在广东华侨最多的台山县城南门桥表演飞行,到场观看表演的群众2000多人。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驾驶自制的飞机在祖国领空上公开的飞行表演。

不幸逝世

但在飞行表演过程中,冯如用力过猛使得飞机起伏程度过大,从而导致他从飞机中坠出,飞机也随之坠落地面。冯如头、胸部等区域均受重伤,他在临死前将飞机坠落的原因告诉助手,并且要求将自己埋葬在黄花岗。最终,冯如在医生的极力救治下依旧身亡,年仅二十九岁。之后冯如被追授为陆军少将,遗体安葬在黄花岗,并立碑纪念,被尊为“中国首创飞行大家”。广东军政府陆军司及各界人士于1912年9月24日在冯如蒙难处召开追悼大会。四天后,广东教育界又在广州南武中学举行冯如追悼会。

职务荣誉

时间

职务/荣誉

简介

1910年10月

甲等飞行员证书

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

1911年10月10日

广东革命军飞机长

是中国第一个飞机长,广东军任命

1912年

陆军少将

冯如因飞行失事殉国后被追授

人物关系

关系

简介

父亲

冯业纶

母亲

吴美英

儿子

冯崇

妻子

梁三菊

孙子

冯汉强,恩平著名企业家

冯灿基

孙女

冯淑娟,在香港经商

冯淑婷

冯淑英

历史评价

同治元年举人何淡如先生曾经作挽联哀悼冯如,赞扬了冯如作为航空先驱钻研科技、勇于献身的壮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民族英雄孙中山先生称誉冯如为“中国首创飞行大家”。

后世纪念

追悼立碑

1912年9月24日,广州各界人民在冯如飞机坠落的地方举行了追悼会。

1912年11月16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令褒扬冯如始创中国飞行的贡献,将其事迹宣付国史馆,并拨款1000元抚恤其家属。冯如后人及其飞机助手等遵照他的遗嘱,将其遗体葬于黄花岗。墓上建一花岗石的方形碑塔,将冯如事迹及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褒扬、抚恤令镌刻在碑塔。

2019年9月20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纪念中国航空事业110周年“冯如1号”复原模型捐赠仪式,将首个“冯如1号”1:4复原模型捐赠给中国科技馆。

纪念地与物品

纪念地物

所处位置

恩平市冯如纪念中学

中国广东省恩平市牛江镇冯如街

冯如纪念亭

中国广东省恩平市

冯如坠机处纪念碑

中国广州市天河区沙河镇花生寮

冯如故居

中国广东省恩平市

冯如公园

中国广东省恩平市牛江镇

恩平冯如纪念馆

中国广东省恩平市恩城北部鳌峰山顶

纪念奖项

纪念奖项

主办单位

冯如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

中国航空学会

纪念邮票

2003年,国家邮政部发行的飞机发明纪念100周年邮票一套2枚,其中2元面值的一枚为中国篇,以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冯如设计制造驾驶的2号飞机为邮票图案,发行量为870万枚。

冯如

注释

[a]

今黄花岗公园

[b]

即物理学上的虹吸作用,虹吸现象是液态分子间的引力与位能差所造成的,即利用水柱压力差,使水上升后再流到低处。由于管口水面承受不同的大气压力,水会由压力大的一边流向压力小的一边,直到两边的大气压力相等,容器内的水面变成相同的高度,水就会停止流动。

[c]

即91.73公里

[d]

以“冯如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为标志的校园科技文化节,始创于1990年,每年一届于每年5月举办。科技文化节包括科技讲座、科技论坛、学术报告会等系列活动和“冯如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