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鸦(学名:Garrulus glandarius),又称为红头鸦鹊、山和尚,鸦科松鸦鸟类。其是中型鸟类,体长为28~35厘米,体重为120~190克。通体为粉褐色,虹膜为褐色,啄为灰黑色,翅上有辉亮的黑、白、蓝三色相间的横斑,极为醒目,是其主要的识别特征。尾长,尾下覆羽为白色,尾为黑色微具有蓝色光泽。脚为肉棕色。

松鸦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欧洲、非洲的西部和北和亚州,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栖息于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中,多隐匿于树冠中。在繁殖季节其主要以无脊椎动物(金龟子、松毛虫等)为食,在秋冬季节则以松子、橡子、栗子和浆果等植物种实为食。松鸦的繁殖期为4~7月,孵化期约为17天。

松鸦能够进行植物种子的传播和捕捉森林害虫,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2016年,松鸦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物种。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松鸦的: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物种保护、主要价值、种间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松鸦

英文名

Eurasian Jay

别名

红头鸦鹊、山和尚

拉丁学名

Garrulus glandarius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亚州。其分布于奥地利、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土耳其等地区,繁殖于以色列、日本、朝鲜、韩国、挪威、泰国、中国等地区

平均寿命

16年(自然条件下)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Vertebrata)

鸟纲(Aves)

雀形目(Passeriformes)

鸦科(Corvidae)

松鸦属(Garrulus)

松鸦

体长

28~35厘米

体重

120~190克

形态特征

松鸦是中型鸟类,其体长为28~35厘米,体重为120~190克。通体为粉褐色,头顶有羽冠,遇刺激时能够竖直起来。其额和头顶为红褐色,头顶至后颈具有黑色纵纹,前额基部和覆嘴羽尖端为黑色。虹膜为褐色,啄为灰黑色,口角至喉侧有一粗的黑色颊纹,髭纹为黑色。

松鸦

松鸦的翅短为黑色,翅上有辉亮的黑、白、蓝三色相间的横斑,极为醒目,是其主要的识别特征。其羽毛蓬松呈绒毛状,初级飞羽为黑色,从第2枚开始羽毛外侧具有灰白色羽缘;次级飞的羽绒为黑色;最内侧次级飞羽内侧为栗色。尾长,尾下覆羽为白色,尾为黑色微具有蓝色光泽,最外侧一对尾羽和尾羽基部羽色较浅淡呈浅褐色。颏、喉为灰白色,胸、腹、两胁为葡萄红色或淡棕褐色,肛周和尾下覆羽为灰白色至白色。脚为肉棕色。

雌性成鸟与雄鸟体色相似,但上体羽色不如雄鸟鲜亮。幼鸟的体色与雌鸟相似但上体羽多沾褐和淡紫灰色调。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 世界分布

红角鸮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欧洲、非洲的西部和北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和亚州。其分布于奥地利、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土耳其等地区,繁殖于以色列、日本、朝鲜、韩国、挪威、泰国等地区。

松鸦

  • 中国分布

松鸦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并繁殖,包括福建省、广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云南省、台湾省和香港等地区。

松鸦

  • 亚种分布

松鸦有34个亚种,其中有7个亚种分布于中国地区。下表为部分松鸦亚种及其分布地区。

学名

分布

Garrulus glandarius sinensis

松鸦

分布于中国西部至云南北部和缅甸北部

Garrulus glandarius leucotis

松鸦

分布于缅甸东部到云南南部,泰国到越南中部

Garrulus glandarius kansuensis

松鸦

分布于哈萨克斯坦和中国西部的甘肃

Garrulus glandarius taivanus

松鸦

仅分布于中国台湾

Garrulus glandarius brandtii

松鸦

分布于乌拉尔山脉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阿尔泰和萨彦山脉

Garrulus glandarius ferdinandi

松鸦

分布于保加利亚东南部至土耳其北部(伊斯特拉卡山脉)

Garrulus glandarius fasciatus

松鸦

分布于葡萄牙北部和西班牙北部

Garrulus glandarius glandarius

分布于北欧和中欧

Garrulus glandarius rufitergum

松鸦

分布于苏格兰南部、英格兰、威尔士和法国北部

部分松鸦亚种及分布

栖息环境

松鸦为森林性鸟类,栖息于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林缘疏林和林稀草地中,也可见于在公园、果园和大花园中。冬季,部分种群栖息于疏林灌丛、灌丛与农耕地连接地段,北方种群常出现在针叶树和桦树森林中。橡树林是松鸦栖息地的重要代表植物,其会储存和食用橡子,所以橡树是它们栖息地的重要特色。因此,松鸦会首先选择橡树作为它们的栖息地,在繁殖期间,其会选择针叶林,因为针叶林为其提供了最好的筑巢场所。

松鸦

生活习性

社群行为

松鸦在繁殖期多为单个或成对活动,在繁殖期外常三五成群的活动。其多隐匿于树冠中,常以树枝叶遮挡身体不动,故较难发现。通常情况下,群体中的雄性比雌性更占优势,地位更高,但当雄性正在换毛或其配偶更强壮时,雌性可能占主导地位。地位的高低偶尔也会通过内部打斗来决定,松鸦会互相扭打并拔掉对方羽毛。但总的来说,松鸦之间的内部争斗并不常见。

松鸦

清洁行为

松鸦一天会在水里洗几次澡。在夏天,松鸦会定期洗“蚂蚁浴”。当木蚁(Formica rufa)出现时,松鸦会用喙捉住木蚁,直立着身体,低下头,放低翅膀,并将其置于自己翅膀和尾巴的内部边缘处,抽搐式的拍打自己的羽毛。尽管松鸦会不停的用鸟喙捉起木蚁,并用其摩擦自己的翅膀,但是却并不会将其吃掉。

松鸦

觅食行为

松鸦是杂食性动物,其食物组成会随着环境和季节而变化。在繁殖季节其主要以无脊椎动物(金龟子、松毛虫等)为食,在秋冬季则以松子、橡子、栗子和浆果等植物种实为食。它们有时也到林缘农田盗食玉米等农作物和到柞树林盗食蚕农饲养的柞蚕。

松鸦会到处寻找食物,包括在裂缝、松散的树皮、小洞、树叶下或其他可能隐藏食物的地方,但是它们不会在空地上觅食。松鸦有贮存食物的习性,在整个秋季和冬季,它都会贮藏橡子,其会将橡子单独埋藏在森林地面上的落叶层中或树莓或蕨类植物丛中,据估计,一只鸟一个月内可以储存约3000个橡子。

松鸦

交流方式

松鸦会使用各种视觉展示来交流。其展示包括改变身体姿势,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竖起羽毛,以及必要时的动作。它们的羽毛会反射人类看不见的紫外线。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展示是伴随着声音的,比如当松鸦表示友好或惊慌的时候。

活动特点

松鸦的性格喧闹,其叫声为粗犷而单调的“嘎一嘎一嘎”声。在冬季活动时不常鸣叫,常无声息的由一树飞往其他树。松鸦在飞行时两翼显得宽圆,飞行时沉重,振翼无规律,有时会在树间做短距离飞行。其成小群活动时是无声息地飞行,很少见有同时起飞、同时停落一处的现象。

攻击及防御行为

松鸦性格机警,当其遇到惊扰或追赶时会发出急促的叫声,同时起飞逃往他处。如果遇到其他鸟类危及其寻食活动时,则会发出叫声呼唤同伴进行攻击,直到把异种鸟赶走。松鸦会发出一两次响亮的尖叫声用于提醒其他鸟类或警告对方,例如提醒红松鼠(Sci­u­rus vul­garis)正面临着捕食者。当捕食者在空中飞翔时,松鸦会保持不动,看着它飞翔,发出一声低沉的警报。集体攻击是一种常见的防御机制,它们用来对付几乎所有种类的食肉动物。它们会向捕食者飞去,用爪子和嘴攻击捕食者,并发出叫声。另一种防御机制则是远离开阔的空间。

生长繁殖

求偶行为

松鸦是“一夫一妻制”,其繁殖期在4~7月。在繁殖期内,没有配对的松鸦会自发地聚集在一起选择配偶,成对匹配的松鸦会相互追逐和嬉戏。这种聚集可能是由已经配对的松鸦互相追逐和展示引起的,它们的举动刺激了附近未配对的松鸦,并诱导其加入进来。聚集的松鸦可能少到3~4只,但通常会超过30只。松鸦会展开翅膀,举起羽毛,发出叫声来进行求偶。雄鸟比雌鸟更愿意主动地展示,但有时雌鸟也会追求雄鸟。雄鸟在求偶时会给雌鸟提供食物。

筑巢行为

松鸦自4月初进入营巢期,通常营巢于森林中邻近水源处,在高大乔木的顶端。松鸦的巢穴由两性建造,其结构良好,呈碗状,主要由树枝组成,内衬柔软的植物材料。巢通常位于主干和主干的交界处,距离地面以上4~6米。

产卵孵化

松鸦的窝卵数为5~8枚,一年繁殖一窝,每日产卵1枚。其卵为椭圆形,卵色变化较大,从沙灰、浅绿至深绿,具有多种褐色斑点、斑纹及斑片。主要由雌鸟孵卵,雄鸟在巢周围守护,偶尔到巢边停留片刻后又飞回原停息处。其孵化期约为17天。

松鸦

育雏发育

松鸦雏鸟为晚成性,需要经过雌雄亲鸟共同喂养19~20天后可离巢飞翔。在育雏后期,亲鸟护雏行为强烈。当捕食者或其他危险靠近时亲鸟会在附近的树上发出强烈的叫声,表示警告,甚至有时会发动攻击。雏鸟的食物主要是蜘蛛、金花虫幼虫、鳞翅目幼虫等动物。

刚出生的松鸦幼雏全体光裸,皮肤为黄色,喙为肉红色,耳孔未开启。大概一个星期后,其双眼睁开,开始长出羽毛。在20到23天的时候会长出羽翼并尝试第一次离开巢穴,但此时它们仍然依赖自己的双亲。在两个月大的时候,它们可以独立生活。与其他鸦科动物不同,松鸦有两个换羽阶段:幼年期和成年期。其他鸦科动物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羽毛老化,但松鸦羽毛的老化则比较困难。其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秋天开始脱毛。松鸦在2岁时达到性成熟,其在野外生存的寿命为16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松鸦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种群数量稳定。2015年,在欧洲,其繁殖种群估计为748万~1460万对。欧洲种群数量占全球范围的45%,因此,对全球人口规模的初步估计为330万~651万个成熟个体。

生存威胁

20世纪初,松鸦多彩的蓝色翅膀羽毛变得非常流行,其可作为帽子装饰,因此遭到了人们的狩猎。长期以来,由于猎场看守人和农民经常破坏它们的巢穴,因此它也受到猎场看守人和农民的威胁。

保护级别

  • 2016年,松鸦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物种。

主要价值

松鸦能够进行植物种子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它们能够将坚果暂时储存在嗉囊处,然后通过飞行将坚果携带到其他森林中。松鸦在油松林中是非常重要的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sea)坚果的传播者,在传播栎属坚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松鸦会埋藏橡子,这有利于橡树的繁殖与生长,从而为其他物种创造合适的栖息地。此外,其会捕食大量森林害虫,对森林有益。

种间关系

松鸦会被许多鸟类捕食,包括猫、猛禽和小型食肉动物。其蛋和幼崽被貂(Martes)吃掉,成鸟和雏鸟大部分被猛禽捕食。它们的警报声能够提醒其他物种,包括提醒红松鼠(Sci­u­rus vul­garis)面对捕食者的存在。松鸦的普通亚种与鹭类之间存在着种间竞争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巢的生态位置的重叠程度较大,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会将松鸦筑好的巢当作旧巢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