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耳鹎(学名:Pycnonotus jocosus),别名黑头公、大头翁、高髻冠,鹎科鹎属鸟类。红耳鹎体长17~23厘米,体重25~42克,有一直立的黑色或深棕色冠,高约2厘米,头部呈深棕色或黑色,虹膜棕色,嘴黑色。眼的后下方有一鲜红色小斑,紧贴红斑下方为大块的白斑,上体棕褐色,下体白色,两胁烟灰色,跗蹠、趾和爪黑褐色。

红耳鹎原产于南亚、东南亚和中国南部,后引入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塞舌尔和印度洋上的一些小岛。红耳鹎不迁徙,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雨林、季雨林及常绿阔叶林,喜欢生活在树木繁茂的地区,有时也栖息在有灌木的农业区、郊区和城市。另外,红耳鹎在世界许多地方被作为笼养鸟饲养,但在中国受到保护。

2016年,红耳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红耳鹎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红耳鹎的:分类研究、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物种保护、主要价值、主要危害等介绍

中文名

红耳鹎

英文名

Red-whiskered Bulbul

别名

黑头公、大头翁、高髻冠

拉丁学名

Pycnonotus jocosus

分布区域

原产于南亚、东南亚和中国南部,后引入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塞舌尔和印度洋上的一些小岛。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鸟纲(Aves)

雀形目(Passeriformes)

鹎科(Pycnonotidae)

鹎属(Pycnonotus)

红耳鹎

体长

17~23厘米

体重

25~42克

分类研究

1758年,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将红耳鹎命名为Lanius jocosus。1826年,红耳鹎被德国动物学家弗里德里希·博伊(Friedrich Boie)归入鹎属(Pycnonotus)。

亚种分类

红耳鹎共有8个亚种,如下表所示:

亚种学名

命名者及年份

形态特征

分布区域

P. j. abuensis

Whistler,1931

尾羽没有白色尖端

印度西北部

P. j. emeria

Linnaeus,1758

冠较长

印度东部、孟加拉国、缅甸和泰国西南部。

P. j. fuscicaudatus

Gould,1866

上部羽毛灰色,尾羽没有白色尖端

印度西部和中部

P. j. jocosus

Linnaeus,1758

背部暗棕色,胁部多缀烟棕色

中国华南地区、越南北部

P. j. monticola

Horsfield,1840

背部浅棕褐,胁部较少烟棕色

中国云南、喜马拉雅东部山脚地带、印度东北部和缅甸北部

P. j. pattani

Deignan,1948

上部羽毛灰色,黑色冠和较短的白色尾羽

缅甸南部,泰国,马来西亚北半岛,老挝、印度南部

P. j. pyrrhotis

Bonaparte,1850

印度北部和尼泊尔

P. j. whistleri

Deignan,1948

上部羽毛褐色,冠比P. j. emeria短

安达曼群岛

形态特征

红耳鹎体长17~23厘米,体重25~42克,平均翼展约28厘米,口裂长18~19厘米,嘴峰长13~14厘米,翅长81~93厘米,尾长82~93厘米,跗蹠20~21厘米,有一直立的黑色或深棕色冠,高约2厘米,头部呈深棕色或黑色,虹膜棕色,嘴黑色,嘴峰稍曲,具端钩和近端缺刻,嘴须多,鼻孔外露。眼的后下方有一鲜红色小斑,紧贴红斑下方为大块的白斑,上体棕褐色,下体白色,两胁烟灰色,跗蹠、趾和爪黑褐色。

红耳鹎额、头顶、枕、后颈和颈侧黑色。有数枚羽毛构成的尖形羽冠向上竖起。眼先和颊前部黑色,眼的后下方具一椭圆形小红斑,红斑下有一较大的椭圆形白斑,弧形颊纹细而均匀,前连眼先,后接颈侧,构成白色颊斑的下缘。后颈至体背、尾上覆羽棕褐色。颜、喉和上胸白色。覆腿羽淡棕色。尾下覆羽猩红色,羽缘染白。翼上覆羽与背同色,小翼羽暗褐色。飞羽黑褐色,且具黄褐色外翈缘。翼下覆羽淡棕色。初级飞羽10枚,翅式为5>4>6>7>8>3>9>10>2>1。尾羽12枚,近方形,中央尾羽与次中央尾羽几乎等长。尾羽黑褐色,除中央尾羽外,其余尾羽的内翈末端白色,且越外侧者白斑愈大,并且延伸至外翈。

红耳鹎雄性和雌性形态相似,幼鸟色更深,冠较短,且没有红色的耳羽,但有白色的脸颊斑块,尾巴基部下方的羽毛是粉红色或橙色。

红耳鹎雌雄体型差异如下(以中国云南地区P. j. monticola亚种为例):

体重

全长

嘴峰

跗蹠

雄性

26~38克

175~206毫米

12~15毫米

80~92毫米

83~95.5毫米

19.5~22毫米

雌性

23~36克

165~211毫米

12.5~15毫米

78.5~89毫米

81~94.5毫米

19~22毫米

红耳鹎

红耳鹎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红耳鹎原产于南亚(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东南亚(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和中国南部,后引入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塞舌尔和印度洋上的一些小岛(毛里求斯、留尼汪岛)。

红耳鹎

中国分布

在中国,红耳鹎分布于华中(河南省湖南省)、华东(山东省、江西省)、东南沿海(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省、中国台湾)以及西南地区(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红耳鹎

栖息环境

红耳鹎不迁徙,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雨林、季雨林及常绿阔叶林,喜欢生活在树木繁茂的地区,有时也栖息在有灌木的农业区、郊区和城市。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红耳鹎为杂食性鸟类,更偏好植物性食物,如雀梅藤(Sageretia thea)、龙葵果(Solanum nigrum)、毛莓(Rubus tephrodes)、草莓番石榴(Psidium cattleianum)、粗叶悬钩子(Rubus alceifolius)等,也会食用无脊椎动物,包括鞘翅目(Coleoptera)、蜱螨目(Acarina)、 膜翅目(Hymenoptera)以及蜘蛛(Nephila inaurata),偶尔还会采食花蜜。

雏鸟最初多以软体昆虫和毛毛虫(Caterpillars)为食,无脊椎动物中丰富的蛋白质能促进雏鸟更快生长,但它们比植物性食物更难获得,因此,植物性食物随雏鸟年龄增长而增多。

红耳鹎以单独取食果实为主,通常将果实整颗吞食,较大的果实则是啄食。中国西双版纳地区的红耳鹎在黑、红、黄、绿四种颜色的果实中,明显偏好红色果实。

红耳鹎

社群行为

非繁殖季,红耳鹎常一、二十只或二、三十只成群,有时与红臀鹎(Pycnonotus cafer)、黄臀鹎( Pycnonotus xanthorrhous)混群觅食于乔木或果树冠部和中层,在性腺增大后分散并开始寻找配偶,繁殖后再回到同一栖息地。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红耳鹎在七月和八月成群结队地聚集,组成约40~100只鸟的栖息地,栖息地在夏季和初秋移动。

家域行为

在泰国南部半野生栖息地,雄性红耳鹎表现出明显的领地行为,通过攻击性叫声、威胁展示来宣布和保卫领地。

适应性行为

留尼汪岛引进的红耳鹎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形态差异,位于小岛迎风面的红耳鹎喙大、翅长、体重较轻,而背风面的红耳鹎翅短,体重较重。气候和饮食差异可能是引起红耳鹎形态差异的原因。

生长繁殖

求偶

红耳鹎每年繁殖一或两次,会根据繁殖环境的差异调整繁殖习性。热带地区气候稳定,鸟类的繁殖季可达3~8月甚至更久。繁殖期间,红耳鹎雄鸟会靠近雌鸟进行求爱展示,两只鸟反复抬起和放下冠。

筑巢

中国广西地区的红耳鹎营巢选择具有多样性,有芒萁(Dicranopterisdichotoma)、小叶榕(Ficusconcinmna)、橘(Citrus reticulata)、苹婆树(Dicranopterisdichotoma)和硬杆子草等,多选择较矮的树和靠近人类居住的地方。红耳鹎的巢呈碗状,巢深约5厘米,高6~8厘米,外径约8~11厘米,内径约6~8厘米,巢分为两层,内层约占整个巢体积的25%,垫有丝状的气生根,外层则是枯树叶、细树枝和草根等,有时也会用废弃的卫生纸和塑料包装袋。

红耳鹎

产卵

红耳鹎一窝可产2~4枚卵,多为3枚,卵呈椭圆形,长径约21毫米,短径约14~16毫米,基底为白色,钝端密布红褐色斑点,重约2.6克。雌性连续几天产卵,每天产卵一枚。

育雏

红耳鹎大多在产卵完成之前开始孵化,只有一只亲鸟孵化卵,孵化期约11~14天,大部分雏鸟在同一天羽化,但在食物资源不足时,亲鸟为减少生殖损失,年长的雏鸟会获得更多的食物,越早羽化。红耳鸭雏鸟刚出壳时眼睛闭合,皮肤泛红,喙部呈浅灰色,2日龄背部与翅膀部最先开始长出羽毛,8日龄左右体表基本被羽毛覆盖,羽鞘开始脱落,12日龄时外形与成鸟相似,特有的羽冠也初具成型。

雏鸟出壳后数小时内便开始乞食,若食物体积略大或长度较长导致进食失败,亲鸟会重新喂食,喂食频次随着雏鸟日龄的增加而增加。雏鸟在进食之后排便,亲鸟将雏鸟的粪便吞下或带出巢外,确认雏鸟进食成功且未有排便行为时才会再次外出觅食。暖雏时,亲鸟将羽毛松开,盖住整个巢,期间亲鸟警觉性高,四处张望。亲鸟的暖雏频次随着雏鸟日龄增大而逐渐降低减少。

野生红耳鹎寿命在11年左右。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红耳鹎分布广泛,环境适应性强,截至2016年,中国的红耳鹎种群规模在10,000~100,000繁殖对,在香港非常常见。红耳鹎在日本的引进繁殖对约为100~10,000对,在印度南部和西部也数量丰富。

红耳鹎在局部地区减少或灭绝,估计种群数量正在下降。

致危因素

人类狩猎和诱捕使红耳鹎在局部地区减少,尽管城市扩张带来新的树种和营巢材料,但未明显改变红耳鹎的生长繁殖习性。城市噪音可能会影响红耳鹎幼鸟的乞食叫声,导致其被捕食者发现。

保护级别

2016年,红耳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红耳鹎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主要价值

果肉中的萌发抑制剂可能会阻止果实内种子的萌发,脱皮的种子具有较高的发芽率和较短的休眠时间。红耳鹎摄入果子,果子通过肠道被除去果肉,从而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因此,红耳鹎是亚洲重要的种子传播者之一,对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红耳鹎在世界许多地方被作为笼养鸟饲养,但在中国受到保护。

主要危害

在毛里求斯、留尼汪岛、夏威夷和尼科巴群岛的部分地区,引进的红耳鹎与本地物种竞争,传播入侵植物的种子,对本地物种构成威胁。在日本,红耳鹎还是鹦鹉热的潜在宿主。另外,红耳鹎给引入的地区的果园也带来了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