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康熙对沙俄战争后,对西方通商交流建交,当时会如何?

新农商网 全部 1018

假如康熙对沙俄战争后,对西方通商交流建交,当时会如何?

回复

共7条回复 我来回复
  • 楚楚可人的男人
    楚楚可人的男人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难以调和的国内民族矛盾

    2020-02-17 17:45:39 0条评论
  • 当代曹植
    当代曹植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谁说清朝没有对外贸易了?中俄蒙古边境就有恰克图贸易,由此晋商开始发达崛起了!清朝在沿海设五口与外国通商,推动了白银不断流入清朝,是清朝对外贸易的最大头!清朝前期还推动中日贸易,用丝绸茶叶换取日本的黄铜!

    乾隆下江南之后,看到不少洋人在华贸易,害怕洋人闹事,改五口通商为广州一口通商,变相的闭关锁国,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后,又被迫逐步开关,融入世界。

    综上,康熙并非不与西方交流,只是由于国内尚未稳定,出于防汉抑汉的需要,没有大规模的引进西方科技,导致清朝进一步的落后于世界。


    2020-02-17 15:54:51 0条评论
  • 爆笑橘子XLH
    爆笑橘子XLH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当时的清朝国内政治局面不稳定,如果跟西方建交,那么之后可能中国国内各地各种势力为了利益,全部都异军突起。

    这样的结果可能就连清朝政府都没办法去平息,无法平息,就可能导致国家大乱。

    要是国家大乱的话,周围的国家就会趁虚而入,瓜分属于中国的地皮。

    最直接的后果可能就是提前发生抗日战争。

    当然也有可能跟西方建交之后也可能迎来比较大的发展,但我觉得这个结果的可能微乎其微。

    毕竟那时候中国刚刚经历了沙俄战争之后,中国的局势也不稳定,如果稳定的话,也不会割地卖地,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同第一种可能。

    2020-02-17 10:36:28 0条评论
  • 只论今朝
    只论今朝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时代的需要,百姓的觉醒,都决定着封建制度的结局已然注定。不管封建统治者如何驾驭,最终的社会形式都会向时代的大势迈进,只不过时间长短不一

    2020-02-17 10:42:46 0条评论
  • 东方京川
    东方京川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当时的清朝内部政治局面不稳定,如果和西方建交的话,国内各种势力和异军突起,很难平息,国内会大乱。

    2020-02-17 10:55:52 0条评论
  • A影视历史
    A影视历史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这年的康熙皇帝已经63岁了,在他的统治下,大清国已承平日久。只是,本着居安思危的精神,康熙仍在不断审视着他的帝国,找出那些可能威胁帝国的隐患,也就在此时,康熙的注意力放到了海防上。

    这年的12月25日,天气已经很冷了,康熙却没按惯例回紫禁城,仍住在畅春园中。其实,打心眼里,清朝的皇帝、后妃们是不喜欢紫禁城的,他们更喜欢有树有水的园林,因此康熙在北京西郊修建了畅春园,他一年有多半的时间在这里居住、办公,而澹宁居则是康熙在畅春园听政的地方。这天,康熙在澹宁居听政完毕后,与大学士、九卿们突然聊起了海防的事。康熙说,以前江苏巡抚张伯行奏报,内地之民出海带大米很多,朕怀疑这大米都卖到了海外。而海外有吕宋(今菲律宾)、噶罗吧(今印尼)两处地方,吕宋为西班牙所占,噶罗吧为荷兰所占,两处藏匿盗贼很多,内地之民载米而去,不仅把船卖了,有时人也留在那里,致使内地粮食、船只、人口流失严重。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顺便提一下张伯行。作为江苏巡抚,他可能提前领悟到康熙对海防的忧虑,为了急于表现,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却向康熙大胆猜测:商船出海时向海外走私粮食。为了证实他的猜测,他还以出洋贩米为由,查处了江浙最大的海商张元隆船队。这个船队拥有几十艘商船,在张伯行的查处下,居然瓦解。而此案历经几年,最终证明是个冤案。尽管如此,在此案结束已经一年时,康熙在朝堂之上的讲话,显然对张伯行防微杜渐,哪怕是制造冤案的做法还是很赞许的。

    而康熙在12月25日的讲话,显然只是个铺垫,聪明的臣工已经猜出政策方面可能会有大调整。果然在第二天,即12月26日,听政结束后,康熙再次就海防发表了长篇大论,以此为标志,拉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序幕。康熙说,他以前下江南,访问苏州船厂得知,每年造船出洋者千余艘,而回来的不过十之五六(言外之意,船卖到海外了)。吕宋、噶罗吧从明朝开始就有汉人聚集,已成为海贼。张伯行所说出海贩米,虽未尽可信,但不可不防,因此,应禁止商船去南洋贸易。

    说到这里,大概臣工们也有点糊涂了:所谓的卖船卖米,不过是捕风捉影的猜测而已,即便有这样的事情,只要出海时严格盘查即可,现在居然要为此禁止南洋贸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康熙也清楚大家的疑虑,于是做出了总结性发言:“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这段话的意思是,康熙已经预料到西方国家将会是中国之患,不得不说康熙很有洞察力,但他接下来却又说:“汉人心不齐,满洲蒙古数十万人皆一心。朕临御多年,每以汉人为难治,其不能一心之故。”结合全文,这话的意思是,西洋国家是中国大患,可汉人与大清国心不齐,还跑到西洋国家控制的南洋卖米卖船,人还留在那里,如果与西洋勾结,那就麻烦了。

    所以,为了预防西洋国家对中国的威胁,那就要防止汉人与西洋国家的勾结,闭关锁国就是最好的对策。正如道光年间《重篹福建通志》所说的那样:“设禁之意,特恐吾民作奸勾夷,以窥中土。”于是,在12月26日讲话结束后不久,康熙就下达了南洋禁海令。

    其实,康熙是清朝皇帝中,算是对西方最了解的人了,他热爱西方的科学技术,跟着西方传教士学习,他能解微积分,还会计算日食、月食发生的时间。他也喜欢西方的火器,当时步枪已经进入燧发枪时代,康熙特让人制造了燧发枪,供他打猎使用。

    事情的吊诡之处就在这里,康熙的臣民依然蒙昧,康熙的军队依然使用弓箭、火绳枪。如今已经预料到西方会是中国威胁的康熙,却另辟蹊径的以闭关锁国来应对,不仅不能预防西方入侵,还束缚了中国发展,让中国更落后。只能说,康熙考虑的只是一姓一族之荣辱,格局还是太小。

    1727年,此时大清的皇帝已经是雍正了,南洋禁海令又被废除,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人口激增,沿海地区土地又少,很多人为了谋生不得不去南洋,禁海令无疑断了这些人的生路,而禁海令还使税收损失惨重,在此巨大压力下,不得不让清廷在南洋出海问题上做出了让步。只是闭关锁国的大趋势并不会因此扭转,一方面出海会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盘查,另一方面更严厉的海禁政策还在后面。

    1757年,清朝的皇帝已是乾隆,就在这一年,清朝宣布了广州一口通商的政策,也就是说,整个大清国只有广州一个通商口岸,至此,清朝的闭关锁国正式形成。19年后,即1776年,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取得了标志性成果。而在康熙下达南洋禁海令123年后,康熙的预料得到了验证:1840年,英国的炮舰向广州开炮,而大清帝国居然毫无对抗能力,中国沉重的近代史也就由此来开了序幕。

    2020-02-17 10:28:50 0条评论
  • 幼安2017
    幼安2017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谁说清朝没有对外贸易了?中俄蒙古边境就有恰克图贸易,由此晋商开始发达崛起了!清朝和英国在广东进行贸易,带动了广东十三行的暴富,中英贸易推动了白银不断流入清朝,是清朝对外贸易的最大头!清朝前期还推动中日贸易,用丝绸茶叶换取日本的黄铜!

    2020-02-17 11:37:27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