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流行哪些唇妆?都有什么特点?
唐朝流行哪些唇妆?都有什么特点?
-
在古代起起落落的唇妆中,唐代妇女的唇妆最具代表性,对后世影响最大。生活在大唐时代的妇女们,为了塑造一个个鲜活的美唇形象,总是习惯于用唇脂一类的化妆品来涂抹嘴唇。涂抹时,先是在嘴唇上涂抹白粉一 类的物质,将天然的唇形掩盖,然后根据自己的喜爱,用唇脂把嘴唇描画成圆形、心形、菱角形,马鞍形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据宋人陶谷《清异录》记载,唐代晚期 的30多年中,“都下竞尚妆唇,妇女以此分妍否。其点注之工,名色差繁。其略有胭脂晕品、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 儿、内家圆、天宫巧、恪儿殷、淡红心、朱龙格、双唐媚、花奴样子。”从这些名称,依稀可以领略到唐代妇女以大红的、淡红的、掺金扮的、粉红的等各色红脂饰品来妆唇的风采一斑。
唐代妇女的点唇颜色,以大红居多,但也喜用浅绛色来点唇,称“檀口”。“黛眉印在微微绿,檀口消来薄簿红”,“故着胭脂轻轻染.淡施檀色注歌唇”,“揉蓝 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咏的就是这种檀口。由此,我们联想到古代那首“点绛唇”,试想一位古装美女轻拢琵琶低唱一曲“点绛唇”,樱桃小口微 微开合,该是一件多么让人目醉心迷的乐事。又,在唐代晚期还流行以乌膏点唇,白居易《时世妆》诗中云:“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唐书·五行 志》载:“元和之末,奇异化妆流行,不施朱粉,唯以乌膏注唇。”这种风俗,据说是受周边少数民族影响。
虽然唐代妇女的唇妆花式变幻万端,但都以娇艳欲滴的小口最受青睐。如大诗人白居易的家伎中,有一位称樊素,貌美,尤以口型出众;一位名小蛮,善舞,腰肢不 盈一握,自居易为她俩写下了“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风流名句。所谓樱桃小口,脂鲜而唇形秀巧。点唇之法:“一点即成,始类樱挑之体;若陆续增添,二 三共手,即有长短宽窄之痕,是为成串樱桃,非一粒也。”(明李渔《闲情偶寄》)
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唇妆多沿袭唐风,以唇薄嘴小为美,不过,唇妆的式样、名目较之于唐,却要少得多,很难见到唐代那种活泼多样的唐代妇女的唇妆了。
2017-07-13 1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