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天很少见到明清之前的戏曲曲艺,也很少传承,流行的传统曲艺也大多是清末传下来的?
为什么今天很少见到明清之前的戏曲曲艺,也很少传承,流行的传统曲艺也大多是清末传下来的?
-
明清——戏曲的繁荣期,并在此期间产生了京剧,并向全国发展。地方剧曲及曲目众多,特别是比较接地气,除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爱情以外,一些作品,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宠爱,例如,穆桂英,花木兰、陶三春、赵匡胤、三国英雄、江湖英雄等等。明、(前)清“盛世”,人口发展的很快,戏曲的唱腔,剧本,故事性和艺术性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整合,同时与历史的连续性、传播继承的“时段远近”、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在此前的元剧,除极个别作品以外,因剧情的不完整和“难懂”,区域化太强,难以推广和“展开”,所以,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2019-09-14 15:59:14 -
关于今天少有明清前的戏曲曲艺的传承,这是一个伪命题。事实上,仍活跃在当代戏曲舞台上的不少经典作品,就是由元代名剧改编的;如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大报仇》、尚仲贤的《洞庭湖柳毅传书》、高明的《琵琶记》等等,成了我们今天的《六月雪》《赵氏孤儿》《柳毅传书》,以及《拷红》《琵琶上路》等曲目或折子戏。还有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到清代被洪升改编为《长生殿》,故事脉络走向和主要人物设定是大致相同的,但因元杂剧和清传奇的体制各异,后者枝节繁多,更曲折离奇,其文辞依托昆山腔而得以较完整地流传。所以,我们现在再看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戏,可能会想起洪升的《长生殿》,却不知道它们跟白朴的元杂剧其实也有渊源。
从宋元到明清,再到现当代,中国传统戏曲有鼎盛也有落潮,但她的传承和延续总体上是没有发生过断裂的。追根溯源,明清戏曲的高度繁荣以元杂剧和南戏的成熟为基础,许多故事题材和叙事模式都取之于前朝,不断从以往的杰出创造中汲取养分,这是所有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要求。再看客观条件,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受到文学世俗化、商业化等因素的影响,新的观众群和作家群逐渐形成,还有名士文人为俗文学大声疾呼,提高了戏曲、曲艺的地位,这都促进了明清两代的戏曲、曲艺等各类通俗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至于传统曲艺,若理解为说唱艺术的话,其源头为唐代变文,后来又有宋代的陶真、鼓子词,金元诸宫调、词话,明有道情、宝卷,清中叶以来有弹词、鼓词和子弟书。流行的传统曲艺形式,例如南方的弹词:有苏杭、上海常见的吴音弹词(《珍珠塔》《三笑姻缘》),有福建的评话(《榴花梦》),有广东的木鱼书(《花笺记》),还有用普通话写成的《再生缘》(叙孟丽君事)、《笔生花》和《安邦志》等;今所传者多为清中叶以来的作品,数量甚多。弹词的体制由说、表、唱、弹四部分组成,以第一人称来对白(即用角色的口吻代言),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这种说(弹)唱的演绎形式,跟我们熟悉的粤曲是一样的。
2019-09-17 1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