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人写诗的时候真的想了那么多吗?

新农商网 全部 1010

中国古代文人写诗的时候真的想了那么多吗?

回复

共8条回复 我来回复
  • 皛川
    皛川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关于古人写诗究竟会不会想的很多的问题,只能从具体诗作中去分析和判断。第一,古人写诗也是要观察生活,继而产生联想。这和我们当下的人其实没什么质的不同。例如: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如果古人没有仔细的观察,怎么会写出如此有画面的诗句呢?!第二,古人写诗也是要虚实相间的。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前一句是实,后一句是虚。第三,是浪漫情怀。例如:花间一壶酒,独斟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这诗句无不透露出诗人的浪漫情怀。第四是借诗暗喻。例如,垂蕤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这是王维的五绝《蝉》。前两句是写实,后两句就是暗喻。是说:居高(官大)就会声自远(有影响力)。综上所述,古人作诗也是很有讲究的,的确想的不少。

    2018-07-04 05:20:05 0条评论
  • 掌上乡村v新竹
    掌上乡村v新竹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我觉得古人写诗就像我们现在写作文 ,发朋友圈,发头条,甚至讲故事一样。很平常,很普遍。要么为应付考试,要么抒发自己的情绪,感想,表达志趣,用于自娱或交际。随着时间的远去,大部分平凡的作品淘汰,少数精品留传下来。或许他们作诗时,并没想太多,只是偶尔灵感来了用贴切的词汇表达了某种意境或某种思想。而这种意境,思想刚好被后人推崇。因而脍炙人口。好的作品并不是刻意作出来的。而是一时的灵感出现。

    2018-07-04 22:36:07 0条评论
  • 掌上乡村v新竹
    掌上乡村v新竹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我觉得古人写诗就像我们现在写作文 ,发朋友圈,发头条,甚至讲故事一样。很平常,很普遍。要么为应付考试,要么抒发自己的情绪,感想,表达志趣,用于自娱或交际。随着时间的远去,大部分平凡的作品淘汰,少数精品留传下来。或许他们作诗时,并没想太多,只是偶尔灵感来了用贴切的词汇表达了某种意境或某种思想。而这种意境,思想刚好被后人推崇。因而脍炙人口。好的作品并不是刻意作出来的。而是一时的灵感出现。

    2018-07-04 22:36:07 0条评论
  • mulin30311368
    mulin30311368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这个问题有趣,实际上就是问现代人在解读古人的诗歌是有许多的注解、评论,有的洋洋万言。自然有人问,评论人说的真是作者想的吗?其实是这样的。第一,有些内容是作者想的,评论者不是简单的就诗发表评论,而是把作诗的时代背景、作者处境和性格等了解得比较充分,对作者的写诗意图能猜到个十之八九。第二,有些不是作者想的,评论者借作者的诗歌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弄得好(心正、有正面引导作用、确实是作者本人也没有意识到的诗的内在含义),这也是一种创造,没有可以指责的。诗就像一个待人品评的艺术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从中可以挖掘出新意来。当然存在那种不负责任,胡乱评价,塞进自己的私货的人,这种人不难识别,注意就好了。对评论家也要宽容。

    2018-07-06 17:46:02 0条评论
  • 小峰王晓锋
    小峰王晓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我觉得没有,当时能写诗的人基本生活在社会上层,有比较好的文化功底,写诗只是当时的一种表达方式。在我看来,过度的挖掘诗词背后的意境,意义不大。我平时也可以随手写个短诗,过后其实有时连自己都忘记为什么那样写。所以诗词也只是一种文字形式,过分解读会浪费时间精力,妨碍个人甚至社会发展。

    2018-07-04 11:22:39 0条评论
  • 摸诗校尉
    摸诗校尉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多处只怕还要更多,少处只怕还要更少。整体来说,和后人的鉴赏体量相比,自然是少的。但如果和今天的人平均欣赏程度而言,自然又是多的。


    一味的从今天稀疏的接触上,感触古人想法也许不如鉴赏那说的多,是不对的。确实在考试的角度,也存在一些答案吹毛求疵的嫌疑,但一般基本意思是有的。这么说吧,多鉴赏一些,是为了完善古人的写作。写诗天生有含蓄的内容需要被后人挖掘。或者说诗人天生有一项本事,叫做伏笔。


    较重要的一点是,后人的鉴赏,其实有些不是叫鉴赏,而是从作者的生平经历来理解一首诗的写作背景。很多鉴赏内容其实和具体的诗已经没有关系,而是解析诗人为何如此写,已经是在研究诗论的范畴了。什么样的东西可以入诗,什么样的不必入诗,什么样的东西凝聚了之后轻轻的写进诗里,什么样的东西则是夸张了之后写进诗里更好。。。


    这其中有很多,都是后人自己所想。由于也并非一首诗的鉴赏,而是延伸的诗论,所以也算不得后人想多了。。。。

    2018-12-08 21:09:28 0条评论
  • 摸诗校尉
    摸诗校尉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多处只怕还要更多,少处只怕还要更少。整体来说,和后人的鉴赏体量相比,自然是少的。但如果和今天的人平均欣赏程度而言,自然又是多的。

    一味的从今天稀疏的接触上,感触古人想法也许不如鉴赏那说的多,是不对的。确实在考试的角度,也存在一些答案吹毛求疵的嫌疑,但一般基本意思是有的。这么说吧,多鉴赏一些,是为了完善古人的写作。写诗天生有含蓄的内容需要被后人挖掘。或者说诗人天生有一项本事,叫做伏笔。

    较重要的一点是,后人的鉴赏,其实有些不是叫鉴赏,而是从作者的生平经历来理解一首诗的写作背景。很多鉴赏内容其实和具体的诗已经没有关系,而是解析诗人为何如此写,已经是在研究诗论的范畴了。什么样的东西可以入诗,什么样的不必入诗,什么样的东西凝聚了之后轻轻的写进诗里,什么样的东西则是夸张了之后写进诗里更好。。。

    这其中有很多,都是后人自己所想。由于也并非一首诗的鉴赏,而是延伸的诗论,所以也算不得后人想多了。。。。

    2018-12-08 21:09:28 0条评论
  • 泰山木32140178
    泰山木32140178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古诗传到如今,不是那么简单:

    一要有那兴趣;二要具备灵感

    三要文学基础;四要有那空闲;

    五要沙中淘金;六要有人记传;

    谁要有那才能,来上两首也管。

    2018-07-13 12:22:09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