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并没有狮子,可为什么却有舞狮节目?

新农商网 全部 1191

中国古代并没有狮子,可为什么却有舞狮节目?

回复

共3条回复 我来回复
  • 炎火火
    炎火火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中国舞狮节目从汉代一直流传至今,因为舞狮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代表祥瑞与吉祥,所以有些地方也叫舞瑞头。民间一般在新年期间,或者庆典上表演,增加热闹的气氛。

    中国不产狮子,为什么会有狮子舞流传下来呢?

    具体有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中国古代虽然不产狮子,但早在汉代狮子就已传入中原。

    关于狮子舞的起源没有确切的考证,最早记载见于《汉书.乐志》,里面有“象人”一词,象人是指扮演鱼,虾,狮子等动物的艺人。由此可见汉代就有舞狮的雏形了。而狮子根据历史记载应该是汉代时期大月氏向汉王朝进贡了金毛狮子,因此狮子的形象也一起传入中国。

    2.狮子受佛教影响,形象深入人心。因佛教的主张深得封建统治者的心,东汉明帝讲佛教引入中国,至唐宋达到鼎盛,一直是有皇室背景的宗教,信徒众多。而狮子跟佛教又有密切联系。佛教故事记载:“释迦牟尼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唯我独尊,作狮子吼,群兽摄服; 识佛为人中狮子, 称佛说法为狮子吼, 以佛的座为狮子座。 ”在佛教中,狮子是万兽之王,有辟邪护法之作用。狮子神态威武以神兽、灵兽、仁兽色彩在佛教造像中出现,狮子也作为佛的化身被崇拜信奉。

    所以狮子与麒麟,龙等在古代老百姓心中那是上古神兽,也自然代表着祥瑞,有辟邪纳福的作用。

    3.古代中国老百姓没有受过狮害。狮子与老虎同样作为百兽之王,神态威武。但是中国不产狮子,绝大多数老百姓根本没见过,只有皇宫里的人见过,更不可能出来伤害老百姓。而土生土长的老虎,在古代老百姓眼里一直都是谈虎色变的角色,直到近代还有虎患发生,还被列为害兽。所以百姓对狮子更有亲切感,把它当成威武与吉祥的象征,希望通过狮子的形象来镇压邪魔。

    其实舞狮的形象来源也不全是狮子,舞狮分为南狮,北狮两种流派。

    其中北狮舞狮子的原型来自狮子,所以北狮的狮子头造型跟真狮子更像,全身批金黄色毛,整体造型惟妙惟肖。而南狮的原型是为了驱赶传说中的年兽而用纸和竹篾扎的神兽。为了纪念成功驱赶年兽成功和纪念这个纸扎的假兽头,在春节期间人们便将它拿出舞动庆祝,后来也改名成舞狮。南派舞狮狮子造型也更加鲜艳,外形与真狮子不太像。

    当然关于舞狮起源也有很多版本,一种是汉章帝时期,大月氏向大汉进贡一头狮子,后被宫人打死,剥下狮皮假扮狮子,骗过了使者和皇帝。后来民间认为舞狮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就流传下来。

    还有一种是北魏时期北方匈奴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意图舞狮之时行刺,后被忠臣识破,后因魏帝喜爱舞狮,命令仿照,后流传至今。

    类似的传说还有唐朝,南北朝等很多版本。

    我国虽然不产狮子,但通过引进,宣传等方式,狮子确确实实是真实存在过的,且狮子代表祥瑞辟邪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所以我国舞狮节目还有镇宅狮子石雕广泛存在,且源远流长。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希望与大家多交流。



    2019-09-06 14:20:14 0条评论
  • 吊车那些事儿
    吊车那些事儿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在汉朝的时候,通过丝绸之路的发展,大月氏将狮子敬献给汉章帝。因为雄狮外形的威猛,被人们当成护法神兽,驱灾避邪。而舞狮文化在这种大背景下应孕而生,起源于三国时期,传承到现在。

    2019-09-06 08:55:50 0条评论
  • 青丝琉璃盏
    青丝琉璃盏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在中华文化中,“狮”本来是和“龙”、“麒麟”一样都只是神话中的动物。到了汉朝时,才首次有少量真狮子从西域传入,当时的人模仿其外貎、动作作戏,至三国时发展成舞狮;南北朝时随佛教兴起而开始盛行。史书中,《汉书礼乐志》中提到“象人”,据三国时的解释,就是扮演“鱼、虾、狮”的艺人。到了唐朝,舞狮是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当时的“太平乐”亦称为“五方狮子舞”出于天竺与狮子国等国。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狮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当时的舞狮跟我们所见的已十分相似。

    关于舞狮的起源,有如下几种传说:

    一、远古起源说

    舞狮源于“驱傩”。在远古时代,古人发明了“傩”。“驱傩”逐渐演变为现代的舞狮。傩狮舞除了在村寨中表演之外,更多是进入百姓人家,在驱除疫鬼的同时,又增加了送福、祈福任务。

    二、汉代起源说

    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将狮皮拔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舞狮从此风靡流行。

    三、北魏起源说

    舞狮作为表演艺术,相传成形于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时代,当时北部匈奴侵扰作乱。他们特制木雕石头多具,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派善舞者到魏进贡,意图舞狮时进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识破,使他们知难而退。后因魏帝喜爱舞狮,命令仿制,务实得以流传后世。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述当时洛阳长秋寺佛像出行时,有“辟邪狮子,引导其前”的话。

    四、唐代起源说

    在碑使中有关于唐明皇游月殿,狮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后一觉醒来而有醒狮舞,这故事说当唐明皇游月殿时,在阶前出现一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对着唐明皇,但它没有恶意,且在阶前滚球,姿态威武。唐明皇醒后要重睹这一现象,他要近臣照他梦境中的瑞兽模仿出来,同时由乐部配以雄壮的锣鼓编舞娱宾。自此之后,舞狮便流入民间。唐《立部伎》中的《太平乐》也称《五方狮子舞》。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有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西凉伎》)。可见唐代已有狮子舞。

    有关舞狮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已有舞狮子了。

    五、南北朝情况

    南北朝时,民间也流行舞狮子。

    到了唐朝,舞狮子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舞狮子”。当时的舞狮子,还流传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乐图”中,就画有古代的日本奏乐舞的场面,与唐代的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唐代以后,舞狮子在民间广为流传。

    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说,有的佛寺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以招来游人。

    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介绍了浙江灯节时,大街小巷,锣鼓声声,处处有人围簇观看舞狮子的盛况。

    六、佛山起源说

    在远古时候,广东南海郡佛山镇忠义乡出现奇兽,身长八尺,头大身小,眼若铜铃,青面獠牙,头生一独角。

    这头奇兽于除夕晚出现,来去如风,专门破坏民间农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村民乡众不胜其烦,因他每逢过年时就出现,于是人们称之为"年兽",乡民们就商议消灭"年兽",有智者献议,用竹篾及纸,扎成奇兽的形状并彩上颜色。以各种形状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织成兽身,再集勇士十数人,持锅等打得响的器具,并由一人手持双菜刀,立于一圆砧旁准备敲打。他们埋伏于一桥下,该处为年兽必经之地。

    当年兽出现时,众勇士一涌而出,击打乐器发出"锵锵"及"咚咚"之声,如雷贯耳。年兽见了,觉得惊骇而落荒而逃,从此销声匿迹,不复出现。为了庆祝驱赶年兽成功及纪念纸扎兽头的功劳,村民便于春节将它拿出来舞动。有的人更建议把它命名为舞狮:因为狮是兽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征。有的也称为舞圣头、舞瑞头。

    乡民除了在新年期间舞狮,也在神诞或庆典上表演,以增加热闹的气氛。

    舞狮时的乐器便改为锣鼓,配以一定的节奏各处常见于迎神赛会上作参神拜户只用,其意思是能镇宅旺宅、使鬼神降优、合境安宁、五谷丰收。


    2019-09-06 11:45:45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