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了,家长表现的越不放心孩子就越难适应!认同吗?为什么?
孩子上学了,家长表现的越不放心孩子就越难适应!认同吗?为什么?
-
认同
认同是因为父母的情绪会影响孩子,父母不放心会让孩子觉得难道学校不好吗,妈妈看着很担心,这种消极的情绪一旦被感染就无法正向积极的接受学校的一切,如果真的有不顺心的事情发生,孩子就会强化这个观念,导致越来越不喜欢学校。
父母可以做什么?
1、多和孩子聊学校好的方面,让孩子对学校产生兴趣和期待
2、多鼓励孩子做的好的地方,让孩子感受到学习带给他的价值感和快乐感
3、尽量少在孩子面前说一些负面的语言做负面的行为
2019-09-02 14:12:40 -
最大的焦虑和不安,其实是来源于自己,盲目给自己施压。
不要急,慢慢来,让孩子去适应。
2019-09-02 23:53:01 -
1.让教育“慢”下来
教育原本是“慢”的艺术,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最好的孩子。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害了多少幸福家庭,怎知这条起跑线越来越早!
4.可以偶尔放任
不要把那根“弦”绷得太紧,偶尔放任一下孩子,问题没有没那么严重。
与此同时,也花点时间照料自己,停止与发生的事情战斗。哪怕孩子即将高考,也不要将全部精力投注到他身上,以至于丧失了自我。这样不仅大人会精疲力尽,孩子也会有很大压力。
把自己解放出来,也把孩子解放出来。在亲子关系中,我们要滋养尊重、幽默和开放性,彼此给予对方大量的正能量而不是用焦虑情绪去互相伤害。
把自己解放出来,也把孩子解放出来。在亲子关系中,我们要滋养尊重、幽默和开放性,彼此给予对方大量的正能量而不是用焦虑情绪去互相伤害。
试想,如果我们自己尚且不是一个正能量的人,每天焦虑、暴躁,又怎么能培养出一个格局很大、很从容的孩子呢?
5.我们要关心孩子的快乐指数
17岁以下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业适应方面。大学生中,16.%-25%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中学生高达6%-15%。
17岁以下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业适应方面。大学生中,16.%-25%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发生率也逐年:
1.首先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我们不妨反思一下,在教育过程中,自己有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是不是会首先来向你求助,并愿意和你交流自己的困惑。如果不是,则很可能是孩子没有安全感。如果孩子的求助,换来的是家长的责备、焦躁、甚至冷嘲热讽,那么,他一定会逐渐关闭交流的大门。
2.给孩子合适的难度和任务量。
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同一个任务量,同一个难度等级,不能盲目让孩子和“别人家孩子”学一样的东西:
看人家学新概念3,你就不能容忍孩子学新概念1;人家孩子每晚做8张卷子,你就不能容忍孩子只做5道题……
看人家学新概念3,你就不能容忍孩子学新概念1;人家孩子每晚做8张卷子,你就不能容忍孩子只做5道题……
但是,如果这就是孩子的能力限度呢?让只能吃一碗饭的孩子,强行吃三碗饭,他就能消化得了吗?
3.自发的而非被逼的,获取满足感。
很多家长给孩子报辅导班、买教材,却从没有问过孩子的感受。很多时候,孩子的厌学,就来自于家长的压力,当家长用各种辅导班、课外资料填满孩子的业余时间时,他们就很容易产生一种倦怠感,认为“学习是给父母学的”。
不妨试试让孩子自己去安排学习任务,选择资料,打听合适自己的辅导班,家长只起辅助性的保障作用。自发的而非被逼的去完成任务,让孩子更有自信和动力。一句话,不要和孩子争夺他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权和支配权。
但同时,我们也要让孩子明白,家长的幸福不用你来负责,同时你的幸福家长也不能负责。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完全负责。幸福是自己的一种主观体验,你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首先要有追求幸福的能力。
最后的感言
养育孩子往往是这样一个过程:出生的时候,家长有很多梦想、很多期待,慢慢的,随着他的成长,我们的期望会逐渐降温,最后变成:
只要孩子能够正常毕业、升学、就业就好,将来他能像别人一样,按部就班地成家、生儿育女、生活稳定、工作稳定、身体健康、幸福快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等再过很多年,我们进入老年,这份希望会变得更低,觉得只要孩子孝顺、能陪伴我们就好;再后来,等我们不能动的时候,最初的梦想都没有了,那时候的梦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边,给我倒一杯水。
只要孩子能够正常毕业、升学、就业就好,将来他能像别人一样,按部就班地成家、生儿育女、生活稳定、工作稳定、身体健康、幸福快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等再过很多年,我们进入老年,这份希望会变得更低,觉得只要孩子孝顺、能陪伴我们就好;再后来,等我们不能动的时候,最初的梦想都没有了,那时候的梦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边,给我倒一杯水。
所以家长们,下一次感到焦虑过度时,不妨找出这篇文章看看,再想一想。父母子女一场,我们到底希望孩子过怎样的一生。我们要明白:
是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不是他们自己非要来的,如果他们有的选择,他们也许未必会选你来做他们的父母。
是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不是他们自己非要来的,如果他们有的选择,他们也许未必会选你来做他们的父母。
就像纪伯伦的那首诗: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2020-01-15 2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