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火的《百家讲坛》为什么现在不火了?

新农商网 全部 1500

很火的《百家讲坛》为什么现在不火了?

回复

共76条回复 我来回复
  • 小城里的那些事
    小城里的那些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1、审美疲劳。

    《百家讲坛》学者说来说去还是那些人,新人难以出现,形式多年不变,再加上全国各地类似节目一窝蜂竞相模仿,时间久了,难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2、质量下降。

    一些所谓的专家讲历史的时候掺入自身不正当的情感。还有引史不当,胡诌现象。总之,质量下降了,人民也不如当年好骗了。

    3、节奏太慢。

    有些事件在网上查资料一口气看完要痛快得多。这也是中国人知识水平提高的表现,大家的知识水平都提高了,就觉得听着没意思了,因为大家都懂,而且甚至大家都可以上台去讲了。

    2017-11-16 14:54:15 0条评论
  • 非白非黑
    非白非黑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很多人在成功成名之前,做人诚惶诚恐,做事兢兢业业。然而,一朝功成名就之后,便做人膨胀、做事浮躁。《百家讲坛》既然是人做的,自然也带有人性的弱点。

    《百家讲坛》的口号是“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初衷是好的,但是发展到后来,所谓的“创新”、“个性”便成为不顾史实、抛弃前人的“为创新而创新\"、“为个性而个性”,这一点在蒙曼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蒙曼的《女皇武则天》我没听,据说里面错误百出。我只听过她的《大隋风云(下)》,说实话,才听了两讲,就听不下去了。她竟然把隋炀帝拔高到“千古一帝”的高度,实在让人无语。

    在蒙曼看来,隋炀帝“营长城安华夏万众;开运河利中国百代;破突厥而宾服四夷;通丝路以威震殊俗”,创下了千秋功业。只怪当时的隋朝人民太身在福中不知福了,这么伟大的皇帝,这么超前的眼光,这么宏伟的抱负,你们应当心甘情愿、感恩戴德地帮助他实现才是啊,怎么反而推翻他呢?

    建议蒙曼教授抽空读一读网络小说《江山美色》。隋炀帝创造的那些所谓的千古功业,都不过是他好大喜功的见证罢了。再说了,这些功业是隋炀帝自己创造的吗?错!是隋朝人民创造的!上位者只要下几道御令,剩下的工作便全交给了下面的官吏百姓。隋炀帝这样竭泽而渔、劳民伤财的结果就是:“修运河造成千万民夫的死伤;征高丽骚动天下;游江都挥霍无度;轻民生视同草芥。”对此,蒙曼居然选择性失明,都轻轻带过了。

    作为一名统治者,如果不能为人民创造当下的幸福,他就是不合格的。而后世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翻案,通常都是站在当代人的视角,而忽视或淡化了人物的时代背景。所以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幸乎?悲乎?

    这样的《百家讲坛》,不走向没落才怪呢!

    2017-11-17 10:45:25 0条评论
  • 论明
    论明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百家讲坛》当年之所以火,是因为国学热,学者明星,文化通俗化等元素的合力造成的。但时间久了,新鮮感过去,节目又沒有创新,就出现了疲劳期,遭遇了瓶劲。像易中天,于丹那样善于演讲的学者可遇而不可求。就那么几个,可谓凤毛麟角。再说,有的学者即便很能讲,但学术界对这种通俗化的表达评价不高,甚至引来争议,不利于学术地位的提升。如果《百家讲坛》还是过于精英化,学术化,若将自己定位成更通俗化,更接地气,还可浴火重生。因为,老百姓对历史文化,国学知识的需求很大。这点,可从《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丛书发行量近一亿册并影响了几代人,从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荧屏热播等现象中得到佐证。同时,也证明了讲坛类节目唯有创新与时俱进,才有出路。

    2017-06-20 21:14:07 0条评论
  • 简浅Jian
    简浅Jia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历史是过去的今天,今天是过去历史的延续,历史与今天是没有明显界限的。讲史其实是在分析人物,古人和今人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人性。

    百家讲坛已经存续了十余年了,真的已经江郎才尽了,从一开始的三国史记论语,再到后面的王侯将相,再到唐宋八大家这样的知名人物。能讲又能吸引观众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历史虽然是讲不完的。但可惜让人感兴趣的历史却已经寥寥无几了。哪怕同为三国,后三国时期的历史了解的人也远不如前面的部分。

    百家讲坛刚出来的时候,确实是火爆异常,在当时并没有这样的国民历史知识普及的节目,再加上百家讲坛前期讲的都是吸引大家的题材,很有权威性。百家讲坛刮起了这一阵知识宣讲的风气,各地纷纷效仿。并与时俱进。如开讲啦等节目就开创了一种新的宣讲模式。而百家讲坛这十几年来,一如既往的类似于单口一般。看的久了,也就累了。

    百家讲坛的讲师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易中天,王立群,蒙曼,钱文忠等老师都讲的十分出彩,原本晦涩难懂的历史从他们口中娓娓道来,结合现世的知识,令人茅塞顿开。他们将自己半生的研究成果搬上讲台,为观众普及知识,令人敬佩。众多讲师之中,争议最大的绝对是于丹老师,倒不是说于丹老师讲的不好,而是讲的太“好”了,单论演讲应该是百家讲坛最强的一位,但是问题就在于她对论语的解读是鸡汤化的。且不深入,论语变成了论鸡汤。

    百家讲坛也一度想要转型,但是却适得其反,近些年还在看百家讲坛的观众应该也能感觉到,百家讲坛的学术性已经不比当年了。为了吸引观众,开始向娱乐化转变。但却又抛不下学术权威的理念。变成现在这样一个两不像的局面。私以为,百家讲坛并不需要迎合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保持自己的权威性,将学术做到极致才是重要的。

    2018-04-23 11:24:15 0条评论
  • 金本贵123
    金本贵123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万事万物都会盛极必衰,再说了《百家讲坛》里有些内容并不是百姓的话题。

    2020-06-27 15:17:47 0条评论
  • 九九艳阳天58313443
    九九艳阳天58313443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我是百家讲坛的忠实听众,对于那些名家的演讲如易中天,王立群,蒙曼,康震等我是反复聆听,易中天的品三国,先秦诸子百家我听了三遍。但是,我对目前的百家讲坛栏目已不感兴趣,原因有以下几点:1.重大热门的历史题材已基本讲完。2.百家讲坛的几个明星教授已退出讲坛,目前还没有出现易中天式的人物。3.审美疲劳。4.栏目还停留在原来是模式,没有创新。

    2017-11-17 08:35:37 0条评论
  • 小先生林
    小先生林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人人在骂中国教育失败,说中国教育把大家教育成只会乖乖听话的机器,我想说,即使如此,怎么会产生那么多杠精?你们知道百家讲坛其实是怎样的吗?第一,百家讲坛的火爆,离不开一个人,就是易中天。但是很搞笑的是,我们的网友兄弟很搞笑的,有的人说,易中天品三国让很多人了解了历史,所以把百家讲坛的知名度打出去了,所以百家讲坛火了,只是后来能跟上他脚步的人比较少,所以慢慢气势弱下来。也有的人是这么说的,百家讲坛就是易中天毁的,因为易中天把历史以一种戏说的方式带起来,导致后来的讲师都依样画葫芦,但是历史是庄严的,不容搞笑的,是因为这样,百家讲坛才毁的。我想说,中国人最厉害,开口闭口说自己被中国教育荼毒成一个只会乖乖听话的工具,然而下一秒他就可以到处喷人,到处抬杠,反正大家觉得好的,他就要找个机会见缝插针。其实这个倒没什么,关键我觉得国人最大的问题不是别的,是有太多愚民,容易被带风向,跟风非常严重。一说百家讲坛现在收视率下降,就觉得好像问题很严重一样,好像一个伟大的作品被毁灭了一样,还到处找原因。其实没必要,我看了十几年百家讲坛,当然后面越看越少,因为长大后别的东西太多,例如手机。我就没有过多去关注百家讲坛,但是当电视上播到,只要是我感兴趣的古代史的内容,我还是会继续看。个人认为,其实百家讲坛就是一个电视节目,想要一直红下去,除非不断有新的年轻人加入观看,否则慢慢就会淘汰,这是电视节目永远不变的准则。

    2019-04-08 02:29:47 0条评论
  • 时拾史事
    时拾史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我们不妨把《百家讲坛》比作央视提供的一种产品,观众就是顾客。大红大紫,说明节目能够满足许多顾客的需求,风光不再,相当于顾客越来越少了。十几年前,人们观看《百家讲坛》,是因为什么呢?

    1.对历史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求。当时关于历史的节目比较少,相当多的人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希望借此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当然,不是每段历史感兴趣的人都一样多,区别也是很大的。拿帝王来说,人们对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清圣祖等人的求知程度远远高于汉和帝、晋惠帝之类的。朝代之间也有很大差距,比如对明清的关注程度要大大多于元朝中期的。

    2.通俗易懂。一想到历史,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古文,是晦涩难懂的《二十四史》,没有一定文化、兴趣、耐心,一般人是不会读的。《百家讲坛》主讲人用的都是白话文,偶尔引经据典,这样的形式不光能够吸引有文化水平的观众,没有读过书的也能听懂。像易中天、袁腾飞,都是非常幽默的主讲人。

    3.专家的权威性、观念的颠覆性。《百家讲坛》在学者和大众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每当节目进行时,打出“某某大学教授”头衔,观众就会更认可他的言论,认为自己学到了货真价实的东西。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小说演义内容当作真实的历史,比如“当年曹操率八十三万大军南下”“混世魔王程咬金当过皇帝”,主讲人通过对正史的解读,拨开层层迷雾,为人们展现了一位位更加真实的历史人物,改变了人们的认知。

    4.信息技术不发达。十几年前,电脑以台式为主,买一台要好几千元,很多家庭难以承受;手机以诺基亚为主,上网速度慢、流量资费高。如果想自己研究历史,那只能买书,像《明史》《清史稿》这种大部头少说也得几百,令许多爱好者望而却步,很多资料书店也很难买到。而且平时学习忙、工作忙,没有时间去专门搞研究。《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一般都是专业研究者,你听他们讲,既节省时间又能得知历史的细节,成本较低。

    如今风光不再,说明上文罗列的内容,有的他们提供不了,有的被替代、分流了。

    1.节目形式一成不变,观众感到疲劳。十几年前,《百将讲坛》是一人、一桌、若干观众,现在没了观众,只剩一人一桌。主讲人滔滔不绝讲四十多分钟,每年都是如此,同样的形式看十几年,有多少人不会腻呢?

    2.有趣的话题被挖掘殆尽,出现重复现象。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等,关注度比较高的历史人物都被讲过了,有的还不止讲了一次。王立群老师讲过汉武帝,姜鹏老师又讲了一遍;易中天老师讲过曹操,于涛博士也讲了一遍。后者与前者比,实际上大同小异,史实就是那样,不可能随主讲人的不同发生变化。炒冷饭,自然听的人就少了。至于近代史,你如果按照历史课本的内容讲,不真实,也没有新意;如果按照史实讲,容易犯错误。一般都是照课本学过的内容说,但观众大多学过,也知道你是在乱说,当然不会看了。

    3.通俗历史读物普及。自从《明朝那些事儿》火了以后,每个朝代都“出事”了。《唐史并不如烟》、《如果这就是宋史》之类的书籍频频推出。他们的风格比《百家讲坛》的主讲人更幽默、风趣、吸引人,买他们的书,很快就可以看完。同样多的内容,《百家讲坛》少说也得讲个十天。

    4.电脑、智能手机、wifi、微信、今日头条的广泛运用。现在的电脑还是几千元,但物价和十几年前不是同一个水平,人均收入更不是了。随着电脑走进千家万户,智能手机变成街机,人们获得历史资料的能力提升了。从网上下载资料,成本低、方便,自己坐在房间里就能研究历史,甚至得出更新颖的见解。通过微信、今日头条、新浪等传播平台,你可以读到很多文章,和作者、其他读者互动。许多文章的水平很高,不亚于那些主讲人。有这些替代品,随时随地都能满足需求,用不着再看《百将讲坛》了。

    5.观众文化水平提升。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校扩招,有文化素养、历史知识的人越来越多,一期《百家讲坛》,讲的内容我全都知道,自然用不着再听他讲了。而且人们看待问题越来越理性、辩证,不会教授说什么就是什么,懂得去质疑,去反驳,不是一股脑的接受。比如于丹,她解读的《论语》《庄子》遭到很多人的批评,“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批评她的人一般就不会看与她有关的节目。《百家讲坛》请来的主讲人本身也是良莠不齐,有的漏洞百出,有的哗众取宠,渐渐地,观众就离开了。

    时拾史事/高成原创

    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2017-11-22 13:08:06 0条评论
  • 青言论史
    青言论史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我是从小就看着《百家讲坛》长大的,从阎崇年先生的《清十二帝悬案》开始看起,后来看了《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等节目,受益颇深。这个节目培养了我对历史的爱好和兴趣,并且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

    但是现在,说实话,这个节目已经走下了神坛了,这其中当然有节目自己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时代的因素。

    早期的《百家讲坛》,请来的确确实实都是大师。阎崇年先生的地位不必多说,易中天、王立群、钱文忠教授的水平那都是有目共睹的,讲课深入浅出而且引人入胜,能把很枯燥的历史讲的很吸引人,你说这样的节目能不火吗?可现在的《百家讲坛》,逐渐请不到这些腕儿了,甚至能上节目的都不是教授了,随随便便一个讲师都可以上。当然不是说讲师讲的不好,可是总体来说,近几年百家讲坛的水平相比十年前,是有显著下降的。

    更为重要的是时代的问题。十几年以前,大家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多,主要还是通过看电视。这个时候能有这些教授来做讲座,自然人们就会趋之若鹜。可现在呢?人人都是自媒体,家家都有路边社,只要肚子里有几两干货,自己就能在网上写文章甚至是开直播讲课,那么谁还会搬个小椅子在电视跟头等着开讲呢?

    最后说一点我自己的看法。尽管我对这些教授都怀着很大的尊敬,但是当我逐渐接触到正史原文的时候,我会发现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只是把正史翻译成大白话告诉我们而已,水平高的会有加工和分析,水平次的就只是平铺直叙了。当我自己的水平已经达到可以自由阅读文言史书的时候,互联网又给了我随时随地查阅正史的机会,那么我何必还去听你的呢?

    时代不同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比以前要宽的多了,这种节目的衰落,也就基本注定了。

    2018-03-19 10:23:10 0条评论
  • 九夏涛声
    九夏涛声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之前,是经典,——而今,是“参考书”...;之前,即使互联网也仅仅“一母三分田”,——而今,不仅扩张了面积,而且加重——推广“转基因”作物。如果,一直“火”下去,到是怪象了!

    谢谢!

    2017-06-20 14:38:29 0条评论
  • 巴山夜雨涮锅
    巴山夜雨涮锅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谢邀。百家讲坛风光不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一方面,新鲜感和审美疲劳。最早出来一批专家,用这种方式讲,观众觉得很新鲜。讲多了,也就腻味了。

    其次一方面,本身良莠不齐。百家讲坛其实一开始,就是鱼龙混杂。只是出了几个牛人,比如易中天钱文忠之类,才带出了声势。而一旦讲出名,那么带来大家的挑剔也就更正常。让评书演员来讲历史之类,也引人诟病。

    第三.名家爱惜羽毛。依然举易中天为例,最早明显地捧曹贬刘,虽然是夹带私货,但因此很有激情,很有态度,很有趣。但出名之后,一些极端言论遭到网友攻击,于是后面就内链许多。内敛之后,把柄少了,但激情也少了,所以品三国后面的内容就没有前面的听着有趣了。这也是个悖论。听评书,偏激无所谓,就是要好听有态度,但做学术,就得公允才好,偏激了会被抓辫子。拿易中天来说,他其实是靠评书来吸引关注捞金,但中国惯例,学术大师才是高端,评书演员是低端,易中天自己还是愿意被归纳到学术专家一类。反正前期关注已经够多,后期就开始玩深沉,没必要继续犯险。其他一些大师也有类似的轨迹。

    第四,随着网络的普及,出版业的发达,以及诸如视频直播、头条等内容平台的丰富,普通人有更多渠道获得这些知识,也不必再非要看百家讲坛。

    这样,百家讲坛自身水平在下降,群众需求又在减少,当然就风光不再了。

    2018-02-07 20:17:54 0条评论
  • 走过沧桑1962
    走过沧桑1962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百家讲坛,曾经是我最喜欢的节目之一。易中天,王立群,蒙曼,杨雨,郦波,纪连海,商传等大家讲的历史很爱听。特别是王立群先生讲的史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乎每天到点都看,那怕有事落下了,也要看回放。

    现在我感觉第一播出时间不对了,第二请的熹宾好像没有前面的好。讲的题目也不吸引人了,所以现在看的比较少,只是感兴趣的才看看,不像以前有那种急迫的非看不可的样子。

    2017-11-16 23:32:06 0条评论
  • 一江1955
    一江1955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此问,本人並不以为然。如说见仁见智尚可,但若否认,很是不妥。各位名家也好,大家也罢;在中华几千年文化中,直抒己见。从不同角度,阐述中华文明的史实价值。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与阻碍社会进步的不同因素都得充分诠释,何过之有?只是认知角度不同。本人以小人之见,倒觉得是真正的进步。如若千口一詞,反到不真了。

    2019-07-03 17:00:15 0条评论
  • 神悦创
    神悦创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谢谢邀请!《百家讲坛》的主旨就存在问题:《百家讲坛》是希望通过央视能振兴儒家在中国学术界的统治地位,一味地吹嘘儒家的伟大,对儒家的缺点与不足,或者致命的缺点也一味地吹成是至高无尚的优点,这就要不得了。比如儒家尚古,尚权,豪无批判性,把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非要往阴阳上扯,解释得不伦不类还自认为得意。

    至于一开始火,只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一直都拿西方的体系在教育,对中国的古文化介绍不多,没有辨证地去介绍中国古文化。说到中国总是提“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故然对人类文明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但是说到底也只是发明,没有形成一个科学体系,没有连续性。有人会说《易经》,《易经》是个不错的体系,对中国古代是有推进作用,但后期人为地固化了,发展为阴阳八卦去解释一切而不是开放地发展自身,几千年了,还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类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思想去看问题,而我们却可以千年不变,如果你要改变,你就是魔鬼,就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当今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民智己开,鼓吹复古注定是要失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018-03-19 09:34:14 0条评论
  • 陈相潮人
    陈相潮人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百家讲坛》是在怱悠不看历史书的人,历史虽有瑕疵,但是极少数错的,历代的历史学家都有纠正的。俗话说:争名夺利,现在是卖名夺利。把历史全盘推翻,然后重新组合,捏造,编造,篡改历史。只有周汝昌,钱文忠是在解读历史的,我原对钱文忠是敬仰的,后因他崇拜他的师父季羡林说过国学大师,应通晓全国各民族的研究才可算国学大师。若按他们的说法,全国没有一个可称得上国学大师。

    2017-11-18 14:07:01 0条评论
  • 江山画卦
    江山画卦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圣人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百家讲坛以大师个人色彩方式无私奉献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讲述三国,红楼,水浒。刘心武,易中天,于丹,曾仕强老师,百家讲坛几乎扫篇全国DVD影碟波澜壮阔。

    不自生就是历史机遇里惊奇突然出现。

    百家讲坛横空出世的惊艳了老百姓,百家讲坛当时老百姓以为会天长地久。

    虽然红楼,三国,水浒历史都出现大师生命之先,却好像古典名著人物活动都出来在百家讲坛大师之后面。百家讲坛大师为古代英雄时间倒流,为秦王汉武指点江山,出谋划策。大师在殿堂,殿堂就是百家讲坛。

    电影淘汰京剧。电视淘汰电影,今日头条三分钟精华又淘汰百家讲坛。更重要喜闻乐见的红楼,三国,水浒都给大师讲得只剩渣渣了。百家讲坛也隐退历史里。

    2019-04-25 11:39:37 0条评论
  • 开云珠宝石头书
    开云珠宝石头书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在那时那刻。PC互联网时代,在国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想学又看不懂,又没人科普的时代,百家讲坛,火了!因为易中天的三国,钱文忠的玄奘西游,王立群的史记,纪连海的和珅,金正昆讲礼仪。。。。。。。为什么火?因为专业,老师们引经据典,语言风趣幽默,就像听评书一样就把历史学习了。快乐学习,是每个人的梦想。

    可以说2004年到2012年,那个时期真的是全民百家讲坛,也是国学热的时期,我本人也看了很多,看了历史,再加上名家讲解,真的收获很多。

    但是,凡事都有结束,不可能每一位老师都把所有历史讲解一遍,经典,大家只记得一个,如果你说的再多,就会产生审美疲劳。

    再后来,不很权威,一知半解的也开始在百家讲坛出现了,顺便就开始歪曲历史了,吸引力自然下降。

    当然了,大家依旧是大家,回归讲台,依旧是大家,而且讲台下的人,每年都不同,那才是主战场。

    再后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微信公众号,知乎社区,微博,等等,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而且分享的人也越来越多,自然会进行平台,形式的转移,观众知识水平的提高,自然要求也更高。

    这时候怎么办?难道再要名家重新讲解一遍?当然不合适了,经典就是经典,在那里了,已经形成了标签,文化符号。

    百家讲坛,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之处,中华历史,源远流长,而这些瑰宝,后继有人。

    2018-11-09 09:25:46 0条评论
  • 学而时
    学而时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百家讲坛沦为三流二流专家的评书场了,他们添油加醋,力图把史事绘声绘色重现出来,但干不过专业评书演员。一点小事讲上十次八次,讲坛等于逼着他们注水乱发挥,导致知识大打折扣。失掉知识性,又缺趣味性,史实搀了假,哲理被歪曲,所以讲坛于今成鸡肋甚连鸡肋也不如的油汤。若要重振,请一流专家,每次讲四十分钟,加强互动,来点真货干货,学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我国一流专家多得很,似乎都被凤凰台请去了。

    2018-03-19 07:57:37 0条评论
  • 王风77662802
    王风77662802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一部《红楼梦》养活了一大批专家学者,这些所谓的专家学者,除了《红楼梦》外,便一无所知了。同样,《百家讲坛》的专家学者,除了炒冷饭、拾人牙惠外,说的都是一些了无新意的东西。只要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稍有涉猎的人,是从来不会去跟风捧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和辨别力,时间长了,人们真正的去接触到了专家学者们的话题后,会一下子恍然大悟,自己原来也可以是专家学者啊。事情就这么简单,冷饭反反复复的炒,终究让人感到厌烦,时间长了,谁也不会再有去吃剩饭的欲望了。

    2017-11-17 02:32:27 0条评论
  • 四平资讯达人
    四平资讯达人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谢谢题主的提问。看到这么多位答友应答,自己也忍不住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之所以风光不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吧。

    一是客观规律使然。所谓盛极必衰,概莫能外。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每天都吃一道菜,即使再好吃,早晚都会厌倦。没有任何一档节目是常青树,《百家讲坛》当然也不例外。

    二是节目内容几近山穷水尽。在电视节目“内容为王”的时代,观众感兴趣的内容基本上都讲完了。节目组又没能及时挖掘吸引观众的新兴趣点,导致节目内容青黄不接。

    三是面对新形势应对不力。如今,网络异常发达,电视节目丰富多彩,竞争非常残酷。加之短视频、自媒体空前火爆,对《百家讲坛》这样的传统节目冲击非常大。与2001年开播时的情境已截然不同,而一成不变的《百家讲坛》收视率逐年下降就在所难免了。

    四是国学热有所降温。在“娱乐至死”的当下,人心浮躁,利欲熏心,关心国学的人较以往减少很多。在此背景下,主打国学牌的《百家讲坛》自然遭受较大冲击。

    五是主讲人水平整体下滑。与鼎盛时期相比,主讲人学术水平较低是不争的事实。同时,随着全民国学素养的不断提升,观众对主讲人水平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以上个人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2018-12-01 20:19:15 0条评论
  • 西蒙小歌
    西蒙小歌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谢邀。

    很简单,因为百家讲坛(传统模式意义上的)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我们可以回想下百家讲坛在2004年时爆红时中国的文化场域的样子——

    当时,我在一个二线城市(省会城市)读初中,想从市新华书店里找几本通俗的文史类图书,都是困难的。更不用说广大三四线城市、县城、农村的读者、观众,想得到“大师”“名家”的熏陶,有多么难了。

    百家讲坛这时候应时而生。其实,它早就开播了,但早期的百家讲坛相当学术,请的讲师也是真的大腕,比如科学家霍金,红学家周汝昌等。而且,内容不限于文化、历史,也包括其他学科,甚至还有自然科学的讲座。这段时期的百家讲坛的特点是:大牛云集,内容丰富,专业性强。

    但是,广大人民群众对高深的学问未必感兴趣,大家需要的通俗的讲解。因此,一个会讲的老师,可能比老师本身的学术水平更重要。经过一系列调整后,阎崇年开始主讲“清十二帝疑案”系列节目——从此开始,百家讲坛进入了“明星时代”,这个节目也开始爆红。

    此后,易中天、刘心武、于丹、纪连海、王立群等人陆续登上百家讲坛,对他们的节目,人们的可谓耳熟能详,不必赘述。问题的关键是,大量缺乏学术基础的观众,被老师们的个人风格吸引,开始有意识地接触那些他们本来看不懂、甚至不感兴趣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由于存在商机,图书出版市场也闻风而动。但凡是与百家讲坛有关的书,当时都能大卖。包括讲师的相关著作,都能被粉丝们重新挖出来。比如,易中天品三国的节目火了以后,易中天早期写的一些杂文集也重新出版,成了畅销书。

    在制造学术明星、文化英雄的同时,一些人也发现了百家讲坛存在的问题。比如内容的局限(局限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学、文化等),以前,还由马骏讲二战、孔庆东讲鲁迅等“现代题材”,后来只能讲“古代题材”了,而且即使古代,有些领域(包括有些历史时期)也是不会碰的。

    更要命的是,随着大众对历史文化启蒙的逐渐接受,百家讲坛的历史功能也完成了。在2010年自媒体全面崛起后,历史文化类的自媒体节目越来越多,加上网络文化越发丰富,人们再也不用依赖百家讲坛这样的央视节目来寻求精神食粮了。因此,在传播方式和自我定位不改变的情况下,百家讲坛的没落是必然的。

    2017-11-30 20:29:01 0条评论
  •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我一直是百家讲坛的忠实观众,并且收集了不少音频资料,也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反复收听。和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是有高有低,很正常。但对于一个国家级的电视台,并且还是科技频道,肩负着推广科学技术和文化的责任。我当初就对该台实施的那种末尾淘汰制表示质疑。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大学如此,一个以教育为宗旨的频道何尝不是如此?本就不该以收视率作为评价节目的唯一标准。

    百家讲坛现在的衰落,何尝不是与之前为了追求收视率而请了不少哗众取宠的主讲人有关。学者如果被当做娱乐明星来炒作或培养,大众观感极其不好。给节目带来了负面影响未尝可知啊!

    百家讲坛作为一个讲坛,与很多节目性质不同。它就如同大学的课堂一样,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讲清楚一个或多个问题。所以,也不能像“开讲啦”这种短时间阐述精彩内容的节目,后者更容易精炼、更容易出彩。我认为百家讲坛还是应该追求平实。

    改革方向,可以从选题和扩宽范围入手。比如,扩展邀请范围,对于一个问题可以请持不同学术观点的主讲人先后来讲,做成一个百家争鸣的讲坛;可以增加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不要只局限于历史、文化,由此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把圈子画大一点。世界的历史文化、先进的科技、获奖的科技发明、大学生活等,都是题目啊!

    希望百家讲坛可以长久的办下去,并且越来越好。

    2017-12-12 20:03:32 0条评论
  • 风平浪静143070189
    风平浪静143070189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刚开始听别人讲,慢慢的我们也会讲了,我们现在讲水浒,讲三国,更多的讲西游,讲天地宇宙,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吟诗作对,广交朋友,要感谢今日头条这个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有知和无知的结合,不光看别人也让别人看我们自己,因为今日头条,所以百家讲坛肯定不再风光。

    我们的口号:与其听别人‘’喷‘’,不如自己‘’喷‘’!

    加油,真科真哲们,民科民哲们,才子佳人们,顺子喷子们,专家砖家们,加油,今日头条!

    2017-11-17 08:23:50 0条评论
  • 丹凤朝阳188262100
    丹凤朝阳188262100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历史,本身每个读史之人,都有思想见解!不懂史的,压根就不感性趣!请问?百家讲坛,受众群体是……老百姓?还是中小学生?……每个讲解之大师,无不带着自身的观点,与偏爱!不是吗?读史的意义在于什么?不是听你站在台上,嘚啵嘚啵某某人品,某某的喜好!有意思没意义的东西,时间长了,意思也没了……既没意义又没意思!……有那点时间,自己看史,不是更有意义……哼哼……这问题……

    2019-04-19 10:53:44 0条评论
  • 老李有刀
    老李有刀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纵观大陆电视节目史,《百家讲坛》是一档绕不过去的节目,让文化类节目走进大众视野。《百家讲坛》首播于2001年,最为火热的时候是2008年那会儿于丹讲论语,易中天讲三国,吸引了大批观众坐在电视节前看这档文化节目,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传播,很多电视台也跟进制作了相似的文化节目。之后又有康震,蒙曼,郦波一批高校教师通过这档节目火起来,成为大众文化明星。但这档节目的热度逐年下降,到目前虽然也在播出,但完全风光不再。究其原因,大致有两点:

    首先,媒体形式的变化,近十多年来,电视的收视率逐渐下降,观众的观看模式已经从电视逐渐转移到电脑,手机上,特别是近几年,手机技术的多重突破,在手机上看直播,看视频已经成为主流。

    再有一点重要原因,是媒体内容制作形式的多样化,像各家视频网站制作的高质量文化类节目,像《圆桌派》《局面》等,包括央视近些年来接连出品了《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引起广泛讨论和高收视率的文化类节目,让文化类节目的主流发生了变化,像《百家讲坛》那种课堂式的节目形式已经显得陈旧。

    关于《百家讲坛》,你觉得哪位讲得最好?欢迎在下方分享。

    2018-06-23 19:33:26 0条评论
  • 红楼读书会A
    红楼读书会A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央视的文化类栏目《百家讲坛》当年确实火了好一阵子。也因此引领了一股读书热,尤其是最早的易中天和于丹,着实掀起了一股重读经典的浪潮。但是这几年明显冷淡了下来,这其中的原因并不能一言概之,大致应该有以下几个因素吧:

    1、电视媒体的寿命所决定的。《百家讲坛》从开播一直以来都是相同的形式,内容也是文学历史为主,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在网络媒体、手机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下,它必然只能流行一阵子而已。就算单从电视媒体来说,除了央视,还有各个地方台,近些年来文化类的栏目也是雨后春笋一样的涌出,所以,新陈代谢是必然的。

    2、内容决定的。从当年来说,《百家讲坛》的内容定位是文化历史类,而且授课老师的定位都是大学专家教授。也因此捧红了一批人,比如易中天和于丹。这类内容一开始之所以能引来一大批的观众,其原因就是他们的讲授都是通俗易懂,加上形式新颖,所以还是很有市场的。但是之所以不能持久,除了形式没有更新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内容。他们的讲授,虽然通俗,但是毕竟没有太多深度。尤其是后期的节目,很多所谓的专家教授只是以此进行炒作,博得名声而已。

    3、节目拖沓冗长,不能吸引年轻的观众。现在的电视观众原本就已经老龄话了,年轻人接受新的知识或者信息,早已不是电视,而是电脑和手机。各种新媒体的出现,着实是对传统媒体冲击很大。比如几个全国性报纸的停刊就是例子,电视栏目亦是如此。再加上《百家讲坛》的形式老化,内容拖沓。年轻有知识的观众几乎不太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拓展知识面,而年老的观众毕竟知识有限,对这类文化类的节目兴趣不大。所以,必然出现如今这样冷淡的局面。

    总体来说,《百家讲坛》这个电视栏目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对于一个电视栏目来说,从2001年开播至今十几年时间,算是电视栏目中很长寿的了。任何事情都有高峰期和低靡期,这也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也属正常现象。

    2018-03-20 23:29:55 0条评论
  • 大老伍楚人
    大老伍楚人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盛极而哀是必然的!

    那些讲坛上的专家,既没有说书人讲三国,水浒,说唐等演义小说的表演技巧,只会自我陶醉式地希望受众也自然而然与他一同陶醉,在内容,语词,表情等都是一色的呆板,反复炒冷饭,听多了就乏味了!

    同时,专家的真实学术涵养也难以令人信服,说真的,大多数受众,只是没有机会上台,获得电视露脸的机会,要是能,相信不会比那些专家逊色多少。

    因此,很多人心里就产生了不平感,进而失去了听讲的兴趣!

    我听过很多教授,博士生导师等等所讲的内容,听着听着就对专家的学养起了怀疑,尤其是讲国学,历史的,心中就纳闷,大学者咋就这点水准呀?

    他讲的这些我也会讲呀,换我上电视站在台上,我比他更会讲得好!于是,兴趣越发索然!

    再看到一些专家上电视出名后,现实生活中到处扛着金字招牌,做出来的事情与学者身份难以相符,当他们的粉丝真是憋屈透了,从而心中由反感而生出抵触情绪,好几年了再也不看百家讲坛,再也不想当别人的耳朵了!

    2017-11-17 15:32:21 0条评论
  • 最爱秋月1
    最爱秋月1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能黑的名人,差不多被这些专家黑的都成非洲人了,历上上有名的汉奸也基本被他们洗白了。剩下的就是不敢说的了。百家讲坛那些人现在都转移阵地了,都在混自媒体。

    2017-11-20 09:02:11 0条评论
  • 太空旅行者3
    太空旅行者3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百家讲坛》播的时间和《午间新闻》发生冲突,重播却在深夜或下半夜,是不被重视的节目,同时缺少经济、科学技术、军事、法律等等等,《百家讲坛》实则是《中国历史讲坛》,既无百家争鸣之说法,又无百科知识之内容,更无全球知识之视野,仅仅是中国历史的讲座而已,帽子很大:《百家讲坛》,内容很少:中国历史,格局有限,名不副实。可参考《凤凰卫视》之世纪大讲堂,做名副其实的央视。期待!

    2017-11-17 07:54:12 0条评论
  • 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约600字,阅读需2分)

    《百家讲坛》曾经真的是风光一时。

    易中天讲三国,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于赓哲讲上官婉儿,商传讲朱元璋,葛剑雄讲移民……

    等等这些,不能说没有经典。

    这些史学大腕们,用精彩生动的描述,将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向大众很好的展示了历史的魅力。对于普及中国历史文化,也是功不可没。

    但是随后发生了学生讲座上吁于丹,阎崇年被打的事情。

    这就充分说明了一件事,历史也是有很多的争议的,如果这些所谓的历史知识代言人的言行出了问题,就很容易误导众人,甚至引发上述不理智事件。

    这都是有原因的,校园里经常说一句话,讲课讲的好的,不一定做学问做得好;同样,做学问做得好的,可能讲课很枯燥。

    因此可以知道,能上百家讲坛的,多数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历史大家,国学大师,因此难免会被一些人质疑了。

    除此之外,现在娱乐节目多元化,也是《百家讲坛》这样传统脱口秀类节目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抖音、快手类的短视频;少年说,欢乐喜剧人,王牌对王牌等当红综艺节目,王者荣耀,吃鸡等手游,这些快娱乐的方式,占据了太多的眼球。一个人的时间,一天就二十四个小时。这些关注的多了,其他的必然就看得少了。

    作为一个从本世纪之初的2001年开播的讲座式历史文化普及节目,其实《百家讲坛》已经算是不错的了,至少曾经辉煌,也让不少历史文化爱好者念念不忘。

    只不过现在时过境迁了,伴随《百家讲坛》老去的,恐怕是之前那种安静缓慢的生活节奏。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2019-03-10 09:10:22 0条评论
  • 在路上觅寻
    在路上觅寻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我们可以说《百家讲坛》的为通俗而通俗,可以说某些学术研究者对自己所讲领域的理解片面,以及不系统化。但是,最起码的是《百家讲坛》还是一个普及知识的途径,是涉猎知识的管道。

    不要把《百家讲坛》说的那么不堪,当然,学术的严谨性,客观性等都要求学者的功底深厚,传播言简意赅,可是,传播也需要通俗,也需要气氛氛围,也需要点滴的幽默诙谐!

    我们不认为《百家讲坛》的沉沦完全是《百家讲坛》自身的原因,具体的原因还有一些的部分:

    一.社会风气极致化的向浮躁塌陷,人们追求物质远远大于对精神和知识的要求,物欲化的盲目追赶势必淡化精神上的追求。尤其是人们的浮躁心态,更是人们远离《百家讲坛》的根本原因;

    二.现代的知识摄取渠道增加,比如:《今日头条》,《知乎》等等,这些平台的出现分流了一部分真正追求真正知识的群体,而且,这些平台的出现,关于任何的问题,不是单一的答案,会有更多人的个人见解,可以让你们看到更多的不一样;

    三.人们生活的压力加大,时间的碎片化成为趋势和必然,而“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短视频的出现,有分流了大批量的受众群体;

    四.娱乐至死的盲目无奈,也是人们精神世界丧失殆尽的道德沦丧。

    因此,不要把《百家讲坛》批的一无是处,我们反省一下自身,看看自己的思想还是原来的思想嘛?我们的理念还是原来的理念嘛?我们的信仰还是原来的信仰嘛?我们还有信仰嘛?太多太多太多的因素,左右着不知所措的我们,或被裹挟,或被随波逐流,或被物欲横流蒙蔽,我们还是我们嘛?

    码字真的很辛苦的,来到这里看到我们的文章,那就是你我之间的缘分!点赞,转发和关注一下吧!我们诚挚地谢谢您!

    2018-08-25 15:44:19 0条评论
  • 放松36628763
    放松36628763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百家讲壇,刚接触時觉得挺有意思,跟听評書一样,可有些段落的重复让人也慢慢的失去了兴趣,現在网络又这么发达,你想看什么到网上一查,什么都明白了,我有點自夸咱們:今日头条:了。前些時我想在風筝書飛天仙女,又想畫月季,打開网站,资料很全,省了不少精力,不過,还是要感謝百家論壇,学了很多知识,我最爱听的是:曾仕强:老先生讲《易經》。

    2018-02-08 07:29:41 0条评论
  • 怀疑探索者
    怀疑探索者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我看了解答区很多人的回答,除了媒介平台增多,大众口味提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们并没有说出来,那就是电视的全面没落。简单的说,就是现在电视节目越来越没有人看了。

    现在,还每天坚持看电视的,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甚至很多老年人都不再对电视节目感兴趣。这是因为,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让电视行业遭遇了全面的冲击。《百家讲坛》最兴旺的时候,还是翻盖手机的时代,还没有出现智能手机。“忽如一夜春风来”,自从有了智能手机,迅速普及到大街小巷,甚至连小学生都拥有。现在智能手机的操作越来越简单,还推出了适合老年人使用的老人智能机,可以说非常人性化。智能手机普及以后,纸质报纸倒闭了一大堆,连平板电脑都卖不掉了,PC电脑也结束了多年的销量增长。

    在手机上阅读,这种体验的快感,要远远超过看电视。看电视是单方向传播信息,人与电视节目不能交流。也有一些打电话,发微信之类的互动,这样的低层次的交流,显然不能让老百姓满意。而智能手机可以满足你与大众甚至明星直接交流的欲望。加上今日头条等APP的出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户。

    2018-09-25 15:03:07 0条评论
  • 知足常乐6144539457
    知足常乐6144539457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百家讲坛》主要是讲古代文学,名著以及古代名人的评述,确也一度大红大紫,但不论什么节目再不可能天长地久!都有其极限性,而于丹讲的《百家讲坛》只能极限于一个时期!加上现在人的生活节凑快了,也没什么耐心地旁听研究古时那些枯燥无味的名著名人,有的听着看着睡着了,时代不同了,甚少人去回味品尝古时的文化,以前看一部长篇小说三天三夜必须看完,就怕租金多,争分夺秒的赶紧看完还给租书的,然后又重租一本,可见对书的青睐程度!

    现在很少人去关注古文化和耐心看书,反正也不能当饭吃,如果要查名著的信息,手机百度一查便知,现在的人要看一千字的文章都恐怕没这个耐心去看,玩游戏自当别论。

    说来说去,就是人的思想理念和对待古文学的热度问题,基本上与讲解人没多大问题!

    2017-11-17 19:44:24 0条评论
  • 在下千城
    在下千城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百家讲坛》曾经是自己非常喜欢看的节目之一,包括现在也有事没事的会搜一搜百家讲坛的节目再仔细的看看,但不可否认《百家讲坛》现在有些落寞了,核心原因有二:

    第一,内容过于小众、专业度偏高

    《百家讲坛》里讲述的内容相对专业,并不是太符合大众的需求,比如讲三国、水浒、西游记、红楼梦、论语等等,要知道基本上很少有人能把原著读完,而不读完原著就来听讲,就跟课前不预习就来上课一样,效果非常差。

    所以,《百家讲坛》的性质就决定了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或知识储备才能听懂讲师讲述了哪些内容,而且如果没有课后的笔记、复习,权当跟看新闻一样的话,根本就没什么效果可言。

    第二,讲述模式相对传统、单调

    我们都知道,能上《百家讲坛》讲课的老师都是各个大学里面的名师,他们自己本身就是偏向于课堂授课的模式,而不否否认,很多学生虽然很怀念在大学上学的经历,但对这种“单向输出”的上课模式并不喜欢。

    老师一个人在课堂上面说1个小时甚至2个小时,学生在下面好像一个空水瓶,老师灌输什么,学生就得听什么。而现在的教育模式更加提倡“互动式”的课堂模式,有来有回、有问有答,这样的讲述模式才更加受到群体的欢迎。

    第三,讲师水平层次不齐

    客观来说,这么多年以来真正能称得上“国学大师”的人并没有几个,而《百家讲坛》里这么多讲师,虽然他们都非常优秀,但真正有内涵、有较大影响力的讲师也不多。

    所以,多部分的《百家讲坛》讲师可能无法保证他的内容一定的准确度,而更多是一种内容的讲解或观点。也就是大多数讲师讲述的内容是很少有人看的。所以,这三个原因导致了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风光不再。

    我是千城,2017年读了317本书,2018年目标400本,欢迎关注我,一起交流学习!也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2018-02-19 16:40:16 0条评论
  • 骄然
    骄然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百家讲坛刚一开播的时候,轰动非常大,我也特别喜欢听这个节目,从中,可以增长一些知识。特别是对了解历史的真相,有着很深远的意义。像当年的阎崇年,易中天,王立群等。可谓家喻户晓,讲得非常不错。但是后来,好像就没有什么内容可讲了。甚至一些连汉语都说不清楚的人,也上来讲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比如有的人讲易经。还有的人讲红楼梦。其实能有几个人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呢?易经说白了,就是半真实半迷信。红楼梦其实就是一部小说而已。完全是子无虚有的东西。还有的人把孔子和什么情商智商联系到一起,其实情商和智商都是外国人创造的名词。2000多年前的孔子怎么能知道呢。把这二者强行嫁接到一起,给人以不伦不类的感觉。本来很简单的东西,听着越来越复杂。这些都令百家讲坛越来越走下坡路。所以现在在百家讲坛,根本就没有原来的百家讲坛那样惹人喜欢!换句话说,也可能是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

    2017-11-17 23:23:52 0条评论
  • 乐行侠看世界
    乐行侠看世界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百家讲坛从火的一塌糊涂到坛前冷落,个人认为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其一,百家讲坛早期后期的质量差别较大,高开低走,直接到了听众的胃口。像阎崇年、王立群、纪连海、易中天等人的讲座,真正做足功夫的学术与口才的展现,言他人之未所言,真正的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满堂喝彩。而后期不少入主百家讲坛的,其学术性专业性和敬业度都相形见绌,大有不比不知晓,比了吓一跳的感觉。

    其二,某些爆红讲者的负面消息在某种程度撕裂了观众心中的那份美好感觉。在大众眼里,这些满腹经纶口若悬河的讲者,肯定是人格人品不错甚至是完美的人,而某些人台下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比如于丹爆红之后,不仅有点膨胀,还有点狂妄。在出访国外时,对工作人员乃至身边服务人员毫无尊重、蛮横无理,摆架子、耍大牌,尽失学者风范,被披露的于丹由此跌落神坛,一蹶不振。

    其三,某些讲者的水品有限,所谓的讲座或者人云亦云或者哗众取宠。比如纪连海声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有了婚外情”;成名后的易中天也因在题材上的选择及其语言风格,也成为大众眼里的又一个“哗众取宠”代表。其他水平不怎么的,就不用点名直说了,有跟进百家讲坛的,想必后来都能或多或少感受到这一点。

    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百家讲坛,其初衷和出发点没错,只是后面的发展有些背离了偏颇了,所以百家讲坛不再火,是有其原因和道理的。

    2020-06-19 10:41:02 0条评论
  • 广平先生
    广平先生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主要原因还是以下几点:

    1、主讲者难称大家。事实上,在这个既是最好时代也是最坏时代的大时代,很少有人能静心做学问,即使有静心钻研学问的,也绝少有个人思想,看似观点新鲜,其实是拾前人牙慧。

    2、大部分听众的无知。这不是听众的责任,是这个时代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以至于很多常识都听得津津有味,而主讲者为迎合,也就把应该理性、宏观的东西变成了一个个小故事,主讲者变成了评书演员。可一时,能一世乎?

    3、网络大数据时代,所谓专家再也不能给人以新鲜、眼前一亮的感觉。

    2017-11-17 06:03:44 0条评论
  • 优美咖啡7T
    优美咖啡7T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终于风光不再,听众终于冷静不再疯狂了。原因,内容不再新鲜,讲者迎合听众心理,内容浮浅,有的是杜撰,许多地方用现代人的心理解读古人,华众取宠,千篇一律。观众口味提高了,腻了。《百家讲坛》可以休矣!

    2017-11-16 19:46:06 0条评论
  • 侯荃
    侯荃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百家讲坛意在百家,让人们交流,可是就是几个专家的领地,谁史书背的准,谁就是权威!比如,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现在更是改变的面目全非,歪曲了原著的本意。河北大学有个教授在百家讲坛讲大话西游,简直就是大话。我集几十年读西游记的体会也写了一本巜也说西游》想寄给讲坛编辑部,结果答复是现在不考虑西游记方面的內容。大概是因为我是个基层退休工作人员,初中文化,能写出什么好观点吧!我觉得最起码也应看一看我的辛苦之作吧!

    2017-11-17 11:09:36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