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度过“口欲期”呢?
如何帮助孩子度过“口欲期”呢?
-
宝宝口欲期不需要过多的干扰。把宝宝的小手洗干净,玩具洗干净,他想咬的时候就咬着玩玩,过多干预,会适得其反。
2019-10-20 23:06:14 -
如何帮助宝宝顺利地度过口欲期呢?
1.多陪伴宝宝
妈妈们在这个时期尽量和孩子多身体接触,要多陪伴宝宝成长,这样可以让孩子的神经系统更加的敏感,能让孩子的大脑得到一个更好的发育,对孩子都是有好处的。
2.断奶不要太早
宝宝不要过早的断奶,如果过早的断奶孩子口欲就得不到满足,所以随着年龄的长大,就特别容易发生咬手指,咬被褥,吮吸指甲等等,对孩子身心都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3.宝宝咬人时不要做出过激的举动
这个时期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看到宝宝咬手指或者乱咬其它的东西一定要淡定,不要强行的去制止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的厌烦,甚至会产生抵抗的心情,所以这个时候的父母态度一定要温和。
4.给宝宝创造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
这个时期的宝宝特别的敏感,所以家长一定要给宝宝多一点的关心才可以,这样宝宝就会感觉到自己被父母关爱,心里面特别的快乐。
5.多带宝宝参加集体活动
不要让宝宝天天待在家里,多带宝宝参加集体活动,如带宝宝去参加爬爬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这样的氛围也有利于宝宝顺利度过口欲期,并且有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
三岁之后就可以教宝宝开始识字啦,我闺女就是这个时候开始认字的,用了 很多方法培养她的兴趣,最有效的还是用Apipi,你百度搜索【猫小帅学汉字】挺不错的,我闺女用了1年多了,特别喜欢,现在还经常给我讲故事,棒棒哒。
大家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还可以关注一下【小评果快乐育儿】哦,我的育儿知识大部分都是从这里学来的,做的非常用心。
2019-08-02 16:05:24 -
不能强制,加以正确的引导,用其感兴趣的玩具等转移注意力!循序渐进!
2019-10-20 23:18:50 -
感谢邀请!
宝宝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对初为人父母的家长来说,都是新奇的。
新奇之余,也不免带着些担心与烦恼。
随着科学育儿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提倡自己的孩子应该卫生养育,传统的扔在地上爬,乱吃东西,乱尝大人食物的育儿观念,是绝对是摒弃。
父母总想给予孩子最好的,从食衣住行各方面,满足自己以为的,孩子需要的,那种无法言说的品质感。
今天我们想说的是宝宝成长中遇到的一个问题——口欲期。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阐述了婴儿成长发育过程中,会经历五个阶段,分别是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期,然后发育成熟。
口欲期最早出现,此时孩子的年龄也最小,父母生怕孩子吃到什么脏东西,生病,更怕留下坏习惯,长大也改不了。
事实也证明,确实有一些孩子长大了,还是习惯出现啃手之类的口欲期行为。
出现口欲期需求的原因?
婴儿在出生之前,在母亲子宫内时,就会出现手放入口中吮吸的动作,婴儿一出生就会产生吮吸行为,获取母乳,这是天生的一种行为表现。所以不必大惊小怪。
正常的口欲期一般表现在1岁之前,通常在宝宝四五个月以后,比较常见。
出现这种表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大脑发育,尝试控制自己的肢体
很多家长都知道,宝宝在很小的时候,自己的肢体是不受控制的,经常会发生自己打自己脑袋、抓自己耳朵的事情。随着宝宝渐渐地长大,大脑逐渐可以控制肢体行动,小手可以按着一定的目的去抓,握一些东西,放入口中便不再稀奇了。
2、尝试接触新事物
当宝宝有机会接触自己之前没接触过得事物的时候,一切都显得特别好奇,偶然的机会将一个玩具或者手,放入口中,他们会觉得很神奇,便开始重复这个动作。也是口欲期的表现。
3、长牙的需要,牙龈痒,需要缓解
有的宝宝发育的比较快,有的发育的比较慢,总之到了一定时期,如果宝宝该长牙了,牙龈部位就会痒痒的,通过咬一些稍硬一点东西或用手指摩擦牙龈部位,这种不适感是会得到缓解的,同时也有利于牙齿突破牙龈的限制,快速长出来。
4、大龄宝宝还有口欲期需求可能是因为紧张等某种情绪无法得到释放,像我们成年人有时候紧张,也会搓手之类,都是缓解情绪的一种方式。
第二个原因,也可能是因为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小时候没有得到纠正,便一直持续到了入学。这种情况,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或者由于同龄小伙伴的偏见,嘲笑等,而自行强制终止。
面对宝宝口欲期,家长的态度与做法应该怎样呢?
1、给孩子认识新事物,释放自己情绪的机会
作为家长,面对这种情况最重要的是不能粗暴干涉。无论宝宝为了口欲期的需求做法是对是错,这都是孩子表现自己心理活动,需求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所能想到,做到的唯一方式。他们没有太多的思考能力,只是通过自己的本能来做了一些反应。家长应该让孩子拥有这种能力,并尝试过这种方法。
2、做好宝宝卫生工作
在宝宝进入口欲期状态的时候,家长首要做的,就是做好卫生工作,保证宝宝不会因为乱吃乱咬而生病。
3、科普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知识
在宝宝状态,情绪稳定的时候,尝试用简单的动作和话语来引导宝宝,告诉他们这么做哪里不合适,让他们慢慢清楚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如果是大一点的宝宝,则可以直接通过图书,视频等方式,让他们了解到这种做法的坏处。
4、了解宝宝的需求,以及询问宝宝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心理上有没有什么难以言说的问题。及时发现宝宝的问题,可以避免以后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很多宝宝如果长大了,还有口欲期需求,是一些潜在疾病的表现,生理上或者心理上的。家长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并治疗。
养儿方知父母恩,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悉心照料。愿每个宝宝,都能健康度过生命中的每一步,每一天。
2019-10-25 15:28:52 -
感谢邀请!
宝宝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对初为人父母的家长来说,都是新奇的。
新奇之余,也不免带着些担心与烦恼。
随着科学育儿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提倡自己的孩子应该卫生养育,传统的扔在地上爬,乱吃东西,乱尝大人食物的育儿观念,是绝对是摒弃。
父母总想给予孩子最好的,从食衣住行各方面,满足自己以为的,孩子需要的,那种无法言说的品质感。
今天我们想说的是宝宝成长中遇到的一个问题——口欲期。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阐述了婴儿成长发育过程中,会经历五个阶段,分别是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期,然后发育成熟。
口欲期最早出现,此时孩子的年龄也最小,父母生怕孩子吃到什么脏东西,生病,更怕留下坏习惯,长大也改不了。
事实也证明,确实有一些孩子长大了,还是习惯出现啃手之类的口欲期行为。
出现口欲期需求的原因?
婴儿在出生之前,在母亲子宫内时,就会出现手放入口中吮吸的动作,婴儿一出生就会产生吮吸行为,获取母乳,这是天生的一种行为表现。所以不必大惊小怪。
正常的口欲期一般表现在1岁之前,通常在宝宝四五个月以后,比较常见。
出现这种表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大脑发育,尝试控制自己的肢体
很多家长都知道,宝宝在很小的时候,自己的肢体是不受控制的,经常会发生自己打自己脑袋、抓自己耳朵的事情。随着宝宝渐渐地长大,大脑逐渐可以控制肢体行动,小手可以按着一定的目的去抓,握一些东西,放入口中便不再稀奇了。
2、尝试接触新事物
当宝宝有机会接触自己之前没接触过得事物的时候,一切都显得特别好奇,偶然的机会将一个玩具或者手,放入口中,他们会觉得很神奇,便开始重复这个动作。也是口欲期的表现。
3、长牙的需要,牙龈痒,需要缓解
有的宝宝发育的比较快,有的发育的比较慢,总之到了一定时期,如果宝宝该长牙了,牙龈部位就会痒痒的,通过咬一些稍硬一点东西或用手指摩擦牙龈部位,这种不适感是会得到缓解的,同时也有利于牙齿突破牙龈的限制,快速长出来。
4、大龄宝宝还有口欲期需求可能是因为紧张等某种情绪无法得到释放,像我们成年人有时候紧张,也会搓手之类,都是缓解情绪的一种方式。
第二个原因,也可能是因为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小时候没有得到纠正,便一直持续到了入学。这种情况,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或者由于同龄小伙伴的偏见,嘲笑等,而自行强制终止。
面对宝宝口欲期,家长的态度与做法应该怎样呢?
1、给孩子认识新事物,释放自己情绪的机会
作为家长,面对这种情况最重要的是不能粗暴干涉。无论宝宝为了口欲期的需求做法是对是错,这都是孩子表现自己心理活动,需求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所能想到,做到的唯一方式。他们没有太多的思考能力,只是通过自己的本能来做了一些反应。家长应该让孩子拥有这种能力,并尝试过这种方法。
2、做好宝宝卫生工作
在宝宝进入口欲期状态的时候,家长首要做的,就是做好卫生工作,保证宝宝不会因为乱吃乱咬而生病。
3、科普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知识
在宝宝状态,情绪稳定的时候,尝试用简单的动作和话语来引导宝宝,告诉他们这么做哪里不合适,让他们慢慢清楚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如果是大一点的宝宝,则可以直接通过图书,视频等方式,让他们了解到这种做法的坏处。
4、了解宝宝的需求,以及询问宝宝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心理上有没有什么难以言说的问题。及时发现宝宝的问题,可以避免以后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很多宝宝如果长大了,还有口欲期需求,是一些潜在疾病的表现,生理上或者心理上的。家长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并治疗。
养儿方知父母恩,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悉心照料。愿每个宝宝,都能健康度过生命中的每一步,每一天。
2019-10-25 15:28:52 -
不能强制,加以正确的引导,用其感兴趣的玩具等转移注意力!循序渐进!
2019-10-20 23:18:50 -
可以通过以下科学的办法来面对
1.赞赏加引导,以引导为主。当宝宝“吃手”时,用欣赏的眼光称赞他:“我的小宝贝可真能干,长大了,会吃手了!来让妈妈也吃一口(让妈妈亲亲宝宝的小手),啊,好香啊”这时,宝宝就顺理成章地把小手拿出来了。
2.加强手部按摩,让宝宝建立“手”的准确概念。小手拿出来,就可以为他做按摩,做手指游戏了,效果极佳。
3.多抚摸宝宝、多陪宝宝一起玩,让宝宝感到愉快、安心,从而减少通过吃手来自我安慰。
4.宝宝吃手时不要鲁莽地把手生拉硬拽出来,也不要呵斥宝宝,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给宝宝一个有趣的玩具、指引宝宝看一些新奇的东西,自然地让宝宝把手拿出来。如果父母在6个月以内就生硬地阻断宝宝吃手,宝宝的心理发育将受到非常大的影响,长大以后容易出现自信心不足、多疑、胆小、啃指甲等情况。
2019-12-27 00:49:58 -
可以通过以下科学的办法来面对
1.赞赏加引导,以引导为主。当宝宝“吃手”时,用欣赏的眼光称赞他:“我的小宝贝可真能干,长大了,会吃手了!来让妈妈也吃一口(让妈妈亲亲宝宝的小手),啊,好香啊”这时,宝宝就顺理成章地把小手拿出来了。
2.加强手部按摩,让宝宝建立“手”的准确概念。小手拿出来,就可以为他做按摩,做手指游戏了,效果极佳。
3.多抚摸宝宝、多陪宝宝一起玩,让宝宝感到愉快、安心,从而减少通过吃手来自我安慰。
4.宝宝吃手时不要鲁莽地把手生拉硬拽出来,也不要呵斥宝宝,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给宝宝一个有趣的玩具、指引宝宝看一些新奇的东西,自然地让宝宝把手拿出来。如果父母在6个月以内就生硬地阻断宝宝吃手,宝宝的心理发育将受到非常大的影响,长大以后容易出现自信心不足、多疑、胆小、啃指甲等情况。
2019-12-27 00:49:58 -
在保证宝宝吃进嘴里的东西是安全物品的前提下,清洗干净,不要阻拦,如果宝宝放进嘴里的东西妈妈认为不妥,那就用另外一种安全而有吸引力的东西和宝宝交换。只有让宝宝尽情用小嘴巴探索世界,才会顺利度过口欲期,避免宝宝过了口欲期却有了习惯性咬人、口头攻击等行为的出现。
2017-02-22 11:50:51 -
帮宝宝顺利度过“口欲期”
1、多陪伴宝宝
宝宝爱咬人的行为也是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说明宝宝需要关爱。爸爸妈妈要多陪伴宝宝,多抱一抱宝宝,给他心理上最大的满足。
心理学家艾丽卡·雷斯切尔说,生命需要抚摸,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拥抱,婴儿通常在生理和认知发展上会出现迟缓的现象。美国著名婚姻与子女教育专家麦道卫博士也说,拥抱可以产生令人震撼的力量。
宝爸宝妈要给宝宝更多的拥抱、爱抚,让宝宝感受到最深的爱。
2、不要早断奶
宝宝在吃母乳的时候,心理上会非常的放松,和妈妈紧紧地拥抱,感受妈妈的体温和心脏跳动,胃被充盈的母乳满足,那种感觉是最美好的。在母乳的时候,妈妈的心态也非常平静,可以给予宝宝最大的耐心,让宝宝感到关爱。早断奶,宝宝心理上会有很失落,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喜欢通过“过渡性客体”进行满足,长大后也容易有“过嘴瘾”来满足自己的不良嗜好。
3、宝宝咬人时不要做出过激的举动
宝宝咬人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很疼,但是也要平静对待宝宝。我们不要大呼小叫,宝宝会认为这是一种游戏方式,他会更上瘾。我们不要打宝宝,会让宝宝感到害怕。我们捏一下宝宝的鼻子,让宝宝松口嘴巴。可以告诉宝宝“妈妈很疼,咬人不对”,把宝宝的手指放进自己的嘴里轻轻地咬一下,让他感受到疼痛的滋味。
4、给宝宝创造安全的环境
当宝宝咬东西的时候,我们很很紧张“别咬,太脏了”,“别咬,伤到你怎么办”,这些命令宝宝根本不会听从。
微生物学家玛丽·鲁布什说:“孩子们将东西往嘴里放的行为可以使他们的免疫 系统对环境产生反应。”美国免疫学家MaryRuebush认为,在婴儿自我免疫系统“觉醒”时,有 必要让小孩接触适当的抗原来刺激他免疫系统的发育,使小孩获得抵抗力。
一般环境中的细菌、灰尘会帮助宝宝建立正常的免疫系统和抵抗能力。我们只要对宝宝玩的玩具进行简单的清洗,保证卫生即可。平时给宝宝提供的玩具应该是安全的,把小颗粒的积木、花生米、糖果、筷子等长长的物品收好,给宝宝提供大颗粒积木、大点的水果,保证宝宝的安全。
5、及时给宝宝提供啃咬的物品
当宝宝添加辅食或者出牙的时候,及时给宝宝提供可以啃咬的手指饼干、水果条等,让宝宝自己拿着吃,满足宝宝啃咬东西的愿望。宝宝有更好的替代物,就不会乱咬一些不该咬的东西了。
6、多带宝宝参加集体活动
多带宝宝进行户外运动或者参加集体活动,充实宝宝的日常生活,让他发现更加有趣的事情,全身心都调动起来,让他感觉更有意思,也没有时间去啃咬一些东西,从而起到分散注意力的作用。这样长期的潜移默化,宝宝就会慢慢改掉乱咬东西的习惯。
总之,宝宝咬人是一种生理和心理需求,宝爸宝妈要多关心宝宝,给宝宝提供机会满足他的触觉和味觉,也要对宝宝有一份宽容,帮助宝宝顺利度过“口欲期”,让宝宝健康成长。
等宝宝再大一些三岁之后就可以培养他学习的兴趣啦,我儿子也是这个时候开始认的字,一开始用了各种方法培养她的兴趣,没想到最有效的还是用Apipi,不要担心手机对眼睛不好,里面能设置学习时间,培养用眼习惯。你百度搜索【猫小帅学汉字】、挺不错的,我儿子用了1年多了,认字比其他小朋友多。他特别喜欢,还经常要给本宝妈讲故事,暖心。
大家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还可以关注一下【小评果快乐育儿】哦,我的育儿知识大部分都是从这里学来的,做的非常用心。
2019-04-26 16:5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