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黎民”称呼的历史由来吗?

新农商网 全部 1010

你知道“黎民”称呼的历史由来吗?

回复

共3条回复 我来回复
  • 历史领域创作观察员
    历史领域创作观察员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关于黎民称呼来自史记记载

    《史记》记载,以蚩尤(首领封号,注解:炎帝黄帝和蚩尤等皆是封号,不是人名)为首领的九黎部族非常强大。姜姓后裔,黎氏。与同母弟八人,连其自己在内共是九人,均是黎氏,号称九黎。即黎贪(蚩尤)、黎巨、黎禄、黎文、黎广、黎武、黎破、黎辅、黎弼。再加上族兄弟七十二人,共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黎氏部族组成的部落联盟。

    蚩尤二字,本义是指寄生在人体肚子里的蛔虫。九黎部族奉此物为宗族图腾,以蚩尤为九黎联盟大酋长。在河北、河南、山东等中原地区生活。传说人人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实际上九黎部落是中华大地上最早开始冶炼金属青铜器的部落。士兵都佩戴着青铜头盔,使用的都是刀斧戈形式的金属兵器,人人又骁勇善战,文明程度也非常高。 由于蚩尤不愿久居人下,于是仗着自己的强大军事和青铜冶炼技术,开始挑战炎帝部族。由于炎帝部族还停留在石头和木棒时代,所以大败。战败的炎帝部族被迫向周边迁徙。炎帝残部到达黄帝部族所在的地方时,为了生存,发动了对黄帝部族的突袭。黄帝所在部族被迫开始向北迁徙,从原始的农耕定居生活,被迫进入到了原始的游牧生活。

    黄帝在游牧期间大力改革,广纳人才,发明了战车。并向古代巴蜀之地(今四川一代)学习,改良了农业技术。后期又联合炎帝部族,经逐鹿一战,一举击溃九黎部落,并斩杀首领蚩尤。 九黎部落战败后也纷纷解体,大部分并入炎黄部族,成为奴隶,后逐渐融入华夏。一部分西逃形成古羌族(注:另一说法是羌人更早,黄帝部族和今藏族都是羌人分支),一部分南逃形成了苗族和瑶族。残留北方的九黎族人后期曾建立了两个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后为晋国所灭,其子孙后以国名为姓,而姓黎。 因为黄帝时期,更多的黎人沦为奴隶,至西周时,还尚有黎民之称。随着后期的平民化,平民也有了姓氏,“黎民百姓”一词也逐渐定型。

    黄帝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019-12-21 13:52:11 0条评论
  • 踏浪抓鱼
    踏浪抓鱼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黎民″称呼的由来,要从古代百姓所戴的头巾说起。“黎”本义为青黑色,现在形容一个人脸长得黑,还经常用"黎黑的脸庞”这样的话语。

    古时候,平民百姓的发式一般都是挽成一个髻,然后再用发巾束起来,而束发所用的头巾基本都为黑色。这是因为古时统治者将颜色也分成贵贱,用黄色、紫色的须为权贵,普遍百姓只能使用绿色、青色和黑色,而大家因为“绿帽子”而忌讳绿色,青色又与绿色相近,因而都倾向于选择黑色。

    这样,束黎色发巾就逐渐成为善通百姓的特征,所以也就把百姓称为黎民了。

    2020-05-23 17:20:10 0条评论
  • 扬生解史
    扬生解史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黎民”这个称呼古已有之,最早是在诗经中有相关的记载,在史记中也有相关描述:

    《诗经。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史记.卷二.夏本纪》:「能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那么,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在《诗经》出现的时候或是在之前,中国是奴隶社会,当时负责种田的人是奴隶,“黎民”就是古人对奴隶的称呼。那根据是什么?如下:

    “黎”字上面是“禾”字和“勺”字。这是表示一个人弯着腰在插禾(也就是种田)。“黎”下面是“氽”字,人在水上,稍不小心就会落入水中。这表示战战兢兢,主人不高兴种田的人就会落入水中了。

    也就是说,“黎民”就是地位最低的农民,在奴隶社会就是指奴隶了。所以,“黎民”的称呼古时是指奴隶。

    2019-12-21 17:50:52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