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如此偏爱月亮?

新农商网 全部 1016

为什么古人如此偏爱月亮?

回复

共3条回复 我来回复
  • 慧希妈妈
    慧希妈妈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2019-09-23 23:35:50 0条评论
  • 牛先森不牛
    牛先森不牛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从《诗经》开始,人们就创作了一首古代版《月亮代表我的心》,来跟心爱的姑娘表白:

    《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liǔ,妩媚)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cǎo,忧愁)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意思是说:美人长得好看,身姿窈窕,就像月亮一样美好,让我思念不已。

    到了陶渊明这里,又借月亮表达时光易逝的惆怅:“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李白就更厉害了。留下来900多首诗,300多首跟月亮有关。

    可以说,唐宋以来没有哪一个知名诗人或词人没有写过月亮。

    孤独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惆怅时,“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悲伤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人们还给月亮起了很多昵称,

    像玉兔,“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

    夜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

    还有玉轮、玉蟾、桂魄、蟾蜍、婵娟、玉桂、玉盘等等。

    心心念念都是月亮,不是真爱是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古人为什么那么偏爱月亮呢?

    本人总结了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古代没有电灯,没有iPad。

    熄灯后,月亮就成了最明显的东西,一出门,一开窗,就能看到。久而久之,写月亮就成了家常便饭了。

    有人说了,那为什么不写太阳呢?这个嘛,谁敢抬头看太阳嘛?而且中国人崇尚平和、中庸、含蓄的品质,刚好与月亮的素雅、清和相契合。

    第二,月亮的样子每个月都会规律性地发生变化。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

    更何况,月亮不管怎么变,都辣么美。

    看到弯月,可以说“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看到半月,可以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看到圆月,可以说“今夜明珠色,当随满月开”。

    看到残月,可以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之一句话:

    善于联想的人们还把月亮的阴晴圆缺和人间的悲欢离合联系在一起,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月亮可以跨越空间而存在。我看到的,你看到的,是同一个月亮。

    所以月亮可以寄托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乡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爱情,“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祝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直到现在也一样,很多人离开自己的故乡,每当夜深人静之时,看到一轮跟故乡一样的明月,心中才稍稍得到安慰。



    2019-09-23 23:53:22 0条评论
  • 阿松读历史
    阿松读历史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国人喜欢月亮,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月亮在古时中国就已形成了一种与中华民族的生活、审美、哲学,等相关的文化,它可以入诗、入文、入歌、入画,入情入理,可倾听、诉说,吟之、唱之。用李白的一句诗来代表的话,就是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反正,中国的月亮最明亮最美丽最圆满。因为,在中国人的心里月亮代表着圆满的爱情,代表着故乡,代表着与家人的团聚,也代表着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在诗句中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之情。其中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 “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佳作。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唐代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通俗来讲,这是杜甫在月夜之下感到了寂寞,思念两地分居的爱人了! 抒发的内心情感。

    2019-09-23 23:16:07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