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所谓的”黄肠题凑“是什么?
汉代所谓的”黄肠题凑“是什么?
-
古代的帝王将相生前享受荣华富贵,死后还想继续这种“特权”,于是在墓地上下功夫。据相关文献记载,西汉皇帝的地葬式就相当的特别,4个字——黄肠题凑。
然而, “黄肠题凑”到底是什么样子,世人只听闻过,但探究到真相的并不多。直到近代北京丰台区大葆台西汉墓的发掘,考古专家才揭开了这个千古谜团。
上世纪70年代的1974年,当时正值全国各地大搞建设,“葆台村”当时准备兴建一座现代化工厂,结果在挖掘储油罐地坑时,钻探机械竟从地下带出了许多木屑和古钱币,考古专家赶到现场后,推测此处必有古墓,后进行初步发掘,果然找到了这座西汉时期的巨大王陵。
保护性发掘工作有序推进,令考古队员吃惊的是,很快出现了一堵“木墙”整道木墙南北长15米左右,东西宽10米左右,高达3米,而厚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8米。整个“木墙”是由一根根打磨光滑的条木堆砌而成,粗略一算,条木数量多达上万根。而且这种木枋的是中国独有的黄心柏木,具有很长的保存时间。而柏木是很珍贵的,不是随便能找得到的,可以说“一根柏木,一两黄金”。
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代价建这样奇怪的木墙呢?就在大家疑惑不解时,一名老考古队员却兴奋地跳将起来,他指出这道木墙很可就是传说中的“黄肠题凑”。
提起“黄肠题凑”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汉书·霍光传》,书中记载:“老臣霍光死后,汉宣帝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也就是说大将军霍光死后享有了这一殊荣。
“黄肠题凑”可以说是秦汉的一种特殊葬制,是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等级最高,甚至高过于金缕玉衣。
“黄肠题凑”都存在于竖穴木椁墓中,整个结构就像一个现代的小套间。在考古挖掘中,我们发现的比较著名的“黄肠题凑”案例有:秦公一号大墓、定陶汉墓、大葆台汉墓、长沙王陵墓、大云山汉墓等等。而“葆台村”发现的这座古墓,经过专家详细的考释论证,得出结论:认为此墓的主人是广阳国开国诸侯倾王刘建及他夫人的合葬墓。
“黄肠题凑”具有很强的防盗功能。据悉,2009年初,一伙盗墓贼在大云山顶部挖掘古墓,结果盗墓贼挖到了“黄肠题凑”。结果他们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散尽家财,洞下作业近半个月,仍然没能攻破它。专家看后,笑道:他们挖到了坚不可摧的“黄肠题凑”,太背运了。
当然,“黄肠题凑”之所以这么坚不可摧,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有料”。黄肠题凑的原料是柏木,本身这种材质就非常坚固耐用,且柏木内含材脂,耐腐蚀能力很强,一座西汉墓,整个棺椁是由柏木堆成的,木材要达到1、2万根,一座墓相当于一座森林,如此大的“防盗墙”,盗墓贼显然不能轻易突破。
二是“有序”。黄肠题凑,是一层层平铺上去的,所用柏木,也都将表面打磨光滑,倘若有略微不平处,还要垫上薄木片或木屑以使各层保持严密整齐,仅在顶部加一层压边木进行巩固。对工匠的手艺要求较高。严丝合缝的高要求工艺,它必定坚固。
后来,当地文物部门闻讯赶到了盗墓现场对大云山汉墓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考古勘探发掘,专家确定大云山顶部是汉代的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已发现南北走向的三座大墓,还有13座陪葬墓,以及武器坑和车马坑。
根据墓中出土的带有“江都”字样的封泥和印章,因此考古专家断定墓主很可能就是汉景帝的儿子,生前被封为江都王的刘非。近一年多的发掘,让专家最兴奋的是墓中发现黄肠题凑、金缕玉衣和玉棺等,同时墓中出土了金银器、玉器、编钟、编磬、兵器、通鼎、礼乐器等等陪葬品。
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黄肠题凑墓仅14座,可见其极罕见珍贵。
2019-11-09 23:52:53 -
古代的帝王将相生前享受荣华富贵,死后还想继续这种“特权”,于是在墓地上下功夫。据相关文献记载,西汉皇帝的地葬式就相当的特别,4个字——黄肠题凑。
然而, “黄肠题凑”到底是什么样子,世人只听闻过,但探究到真相的并不多。直到近代北京丰台区大葆台西汉墓的发掘,考古专家才揭开了这个千古谜团。
上世纪70年代的1974年,当时正值全国各地大搞建设,“葆台村”当时准备兴建一座现代化工厂,结果在挖掘储油罐地坑时,钻探机械竟从地下带出了许多木屑和古钱币,考古专家赶到现场后,推测此处必有古墓,后进行初步发掘,果然找到了这座西汉时期的巨大王陵。
保护性发掘工作有序推进,令考古队员吃惊的是,很快出现了一堵“木墙”整道木墙南北长15米左右,东西宽10米左右,高达3米,而厚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8米。整个“木墙”是由一根根打磨光滑的条木堆砌而成,粗略一算,条木数量多达上万根。而且这种木枋的是中国独有的黄心柏木,具有很长的保存时间。而柏木是很珍贵的,不是随便能找得到的,可以说“一根柏木,一两黄金”。
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代价建这样奇怪的木墙呢?就在大家疑惑不解时,一名老考古队员却兴奋地跳将起来,他指出这道木墙很可就是传说中的“黄肠题凑”。
提起“黄肠题凑”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汉书·霍光传》,书中记载:“老臣霍光死后,汉宣帝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也就是说大将军霍光死后享有了这一殊荣。
“黄肠题凑”可以说是秦汉的一种特殊葬制,是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等级最高,甚至高过于金缕玉衣。
“黄肠题凑”都存在于竖穴木椁墓中,整个结构就像一个现代的小套间。在考古挖掘中,我们发现的比较著名的“黄肠题凑”案例有:秦公一号大墓、定陶汉墓、大葆台汉墓、长沙王陵墓、大云山汉墓等等。而“葆台村”发现的这座古墓,经过专家详细的考释论证,得出结论:认为此墓的主人是广阳国开国诸侯倾王刘建及他夫人的合葬墓。
“黄肠题凑”具有很强的防盗功能。据悉,2009年初,一伙盗墓贼在大云山顶部挖掘古墓,结果盗墓贼挖到了“黄肠题凑”。结果他们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散尽家财,洞下作业近半个月,仍然没能攻破它。专家看后,笑道:他们挖到了坚不可摧的“黄肠题凑”,太背运了。
当然,“黄肠题凑”之所以这么坚不可摧,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有料”。黄肠题凑的原料是柏木,本身这种材质就非常坚固耐用,且柏木内含材脂,耐腐蚀能力很强,一座西汉墓,整个棺椁是由柏木堆成的,木材要达到1、2万根,一座墓相当于一座森林,如此大的“防盗墙”,盗墓贼显然不能轻易突破。
二是“有序”。黄肠题凑,是一层层平铺上去的,所用柏木,也都将表面打磨光滑,倘若有略微不平处,还要垫上薄木片或木屑以使各层保持严密整齐,仅在顶部加一层压边木进行巩固。对工匠的手艺要求较高。严丝合缝的高要求工艺,它必定坚固。
后来,当地文物部门闻讯赶到了盗墓现场对大云山汉墓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考古勘探发掘,专家确定大云山顶部是汉代的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已发现南北走向的三座大墓,还有13座陪葬墓,以及武器坑和车马坑。
根据墓中出土的带有“江都”字样的封泥和印章,因此考古专家断定墓主很可能就是汉景帝的儿子,生前被封为江都王的刘非。近一年多的发掘,让专家最兴奋的是墓中发现黄肠题凑、金缕玉衣和玉棺等,同时墓中出土了金银器、玉器、编钟、编磬、兵器、通鼎、礼乐器等等陪葬品。
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黄肠题凑墓仅14座,可见其极罕见珍贵。
2019-11-09 23:52:53 -
“黄肠题凑”说得通俗点,其实就是用木头累成的椁室。
黄肠题凑最早见载于文献是在《汉书·霍光传》中:
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㛔十五具。东园温明,皆如乘舆制度。载光尸柩以辒辌车,黄屋左纛,发材官轻车北军五校士军陈至茂陵,以送其葬。
颜师古注引苏林云:「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又引如淳云:「汉仪注天子陵中明中高丈二尺四寸,周二丈,内梓宫,次楩㛔,柏黄肠题凑。」
也就是说,用黄心的柏木累堆在棺外,因为柏木削除树皮后是黄色的树心,所以称为“黄肠”。又因为木桩的头都向内,因此又称为“题凑”。
黄肠题凑这种墓葬形制,起源于先秦,到了秦汉时期成熟起来。先秦的椁虽然也是一块块木头拼凑而成,但是他们通常都是通过榫卯结构,使得椁成为一个整体。而秦汉时期的黄肠题凑则不用榫卯结构,只是单纯地将他们累起来。(秦公一号大墓)
秦汉墓葬中用到黄肠题凑的多是高等级的贵族。比如甘肃礼县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墓主应该是秦景公,其椁的形制就是黄肠题凑。又比如高邮天山汉墓,是广陵王刘胥及其夫人的墓,等级规模相当之高,其椁的形制,也同样是黄肠题凑。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献来看,秦汉时期用到黄肠题凑形制的,大多是财力比较雄厚的高等级贵族。(高邮天山汉墓)
2018-04-20 19: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