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登月探测器是如何抵御月球极端的低温与高温的?
中国的登月探测器是如何抵御月球极端的低温与高温的?
-
腊月初八(1月13日)地球上进入最寒冷的季节,“腊七腊八,冻掉下巴”,那么月球上日落了,要迎来为期14多天的漫漫长夜,最低气温要达到-183℃,我们的玉兔也做好了抗低温的准备,下面我们看两张图:
两张图一对比,玉兔为了保护各种仪器不会被冻坏,完成了月夜模式设置,玉兔二号的可伸缩太阳能电池帆板已经收起,搭成了一个小房子的样子,将仪器设备都包在里面。
我们知道,热量传递方式主要三种:辐射、对流、传导,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我们只能依赖于辐射、传导方式与外界交换热量,来做好保温和散热的设计。在保温方面,由于夜间太阳能电池板不能工作,为了保证生物实验的进行,棉花子刚刚吐绿发芽,维持20℃-30℃的生长温度,专门配备了一块同位素电池核裂变时释放的热量,持续稳定,刚好可以作为设备保暖应用,嫦娥四号夜间基本上处于休眠状态,不在进行各项工作。
在设计上,生物实验用一个特殊铝合金材料制成的桶状罐子,可采用电热技术(如电阻丝或红外线)借助空气对流方式来保证温度的恒定。
还有一种可能利用类似“水冷”或“水暖”的方式来应付月球上的低温和高温,这种传导方式传递热量快,从嫦娥四号搭成一个小房子来看,抱团取暖,好象是通了暖气,来抵御严寒。
嫦娥四号着陆器外边包裹着保温和隔离辐射的特制材料,来抵御月球极端的低温与高温的的设计。
白天的防高温我们怎么应对的呢?主要依赖散热片,散热片连接着“水冷”循环系统,相当于我们的冰箱一样,把探测器内部的热量传导到散热片上辐射散热,散热片在太阳能电池板上,白天工作时太阳能电池板展开,增大辐射的面积,来确保电子元器件不受高温,太阳暴晒的伤害。
此外,还可以通过太阳能电池板调整角度让部分元器件躲在“阴凉”处,防止升温过快,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电池板发电,转化了太阳能,维系月球车工作。
当然也可以利用昼夜变化来平衡一下热量,白天储存热量,晚上释放,适合着陆器散热和夜间保温。
嫦娥四号闪着银光,因为表面有一些反射热辐射的材料,这样也是为了控制温度。都是温控措施。
2019-01-18 10:24:53 -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2016年8月4日嫦娥三号正式退役,创造了在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嫦娥三号探测器设计师采用了“同位素热源+月球重力驱动两相流体回路+可变热导辐射散热器”的热管理方案,有效克服月球恶劣的热环境对探测器生存能力的挑战,这也是探测器能够在月球长期生存的重要基础。
- 月球特殊的热环境
月球没有大气层,直接导致探测器无法通过大气对流的方式交换热量,因此在技术上只能通过辐射散热和相变散热的方式管理热量。在月球上白天和黑夜的长度都相当于地面的14天,白天受到阳光直接照射,赤道附近探测器着陆点最高温度高达120摄氏度,晚上月球表面温度会很快降低至-180摄氏度。极端的高温、低温环境给探测器在月球的生存带来很大的难度。
月球表面日下点温度分布:月面红外辐射热流大小与探测器相对月面日下点的距离、位置有关,日下点月面温度最高约+120摄氏度
2.嫦娥三号热管理方案
探测器的热控产品除了包括常见的多层隔热组件外,还有两相流体回路、光学太阳反射镜、同位素热源等设备。多层隔热组件相对于探测器的棉袄,天冷时能为探测器保温,天热时又能起到隔热作用。同位素热源、两相流体回路、可变热导热管是针对月球环境,为探测器专门设计的热管理设备。
2.1同位素热源为了解决月夜热量供应的问题,我国从俄罗斯引进了Pu-238同位素热源,并首次在航天器中使用。Pu-238衰变时将放出大量热量,其半衰期又长达87.7年,将Pu-238作为热源能有效解决探测器在月面工作过程热量来源问题。嫦娥三号探测器共配备3台同位素热源,其中着陆器2台,巡视器1台,均安装在探测器舱外,每个同位素热源提供约120W 功率。
典型同位素热源结构示意图,内部红色结构为用来发热的放射性核源,外部加装铝制翅片提高散热效率。
2.2 两相流体回路为了保证月夜期间探测器舱内设备温度,嫦娥三号首次提出采用两相流体回路的方案,利用将同位素热源的热功率传入舱内,保证舱内设备的温度不超出储存指标要求。两相流体回路系统采用氨气作为工质,由蒸发器、冷凝器、储液器、管路等部分组成,在探测器发射、地月转移、环月、下降、月昼等阶段不工作,在月夜和昼夜转换端中开始工作,将热量传导至探测器仓内。嫦娥三号探测器一共使用3套两相流体回路,其中着陆器使用2套、巡视器使用1套。
两相流体回路利用月球重力驱动工质,系统全重2.2kg,重量是美俄同类设备的1/50。
2.3 可变热导热管为了适应月球表面复杂恶劣的热环境,嫦娥三号在国内首次应用了可变热导热管。可变热导热管能根据热负荷和环境条件变化,改变其中冷凝段的长度,自动调整传热量实现对舱内温度的控制。嫦娥三号着陆器共使用了14根可变热导热管,其中蒸发段连接舱内设备,冷凝段连接外面的光学太阳发射镜,将热量辐射至月球环境中。
可变热导热管外形图,为了能在发射、地月转移、下降、月面等不同重力环境中正常工作,内部采用特殊设计的热管毛细芯。
月球的特殊环境对探测器的热管理带来很大的技术调整,嫦娥三号设计师使用了多种热能控制技术,部分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圆满的完成了嫦娥三号探测器执行探测任务过程的热管理任务。
参考资料:
1.嫦娥三号“玉兔"巡视器热控制,向艳超、陈建新、张冰强,《宇航学报》;
2.嫦娥三号探测器热控系统设计与验证,刘自军、向艳超、斯东波等,《中国科学 技术科学》;
3.月球探测器月夜生存热控技术及展望,苗建印、何江、张红星,《中国航天》.
2018-11-29 14:38:25 - 月球特殊的热环境
-
这问题让专家们回答吧,
2018-12-03 2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