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学数学,不会举一反三,不思考该怎么办?
孩子不爱学数学,不会举一反三,不思考该怎么办?
-
不爱学数学,当然就不爱思考,不会举一反三。
反过来,孩子没有学会思考,那么学数学就会很累,思考起来很痛苦,自然就没有成就感,最终不会爱数学。
家长怎么办?
打破这个循环,只有孩子会了,ta才会爱上。你只能有一种方法,就是让孩子先会,当ta有了成就感,自然慢慢就会爱上思考。
可以说,很多孩子学数学的兴趣都是被磨灭掉的。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就不爱思考,ta只是不能思考超出能力太多的问题。
昨天看到一个段子:1-3年级的家长吼孩子的声音最大,等到高年级就不吼了。原因何在?因为低年级的时候你认为很简单,你可能经常会这么想:这么简单都不会!?
是的,这是家长常见的困惑:
看起来很简单的题目,孩子怎么能不会呢?
你上课不会也就罢了,回家我辅导你那么久还是不会,而且还走神,这太让人恼火了!
怎么上次刚讲过,也写过了,才没过几天又忘记了,你是不是要气死我呀?
好不容易把难题学会了,这么简单的计算题却错了,我的心脏病都要犯了!
你的孩子是不是经常惹你这样?
改变孩子,要从家长的心态调整起:
1、孩子不会是正常的
数学本来就是抽象的,即便是简单的加减,也是抽象过的。就算是3+4,也是你理解了3+4是什么意思,然后再把这个结果记住了而已。很多孩子被加减法弄糊涂了,可能有两种原因:(1)老师没有讲清楚(2)老师讲过了,但是孩子没听到,或者没听进去。
家长辅导孩子的时候,如果孩子不会,你不要着急着归罪孩子上课不听课、脑子不愿意转。你要先看看课本上面是如何说的,然后再问问孩子老师上面是如何讲的。结合课本和老师的讲法,如果你弄清楚了,那么再跟孩子说。
假如你还不明白,不要着急着给孩子辅导,否则你会把孩子讲糊涂的。另外,如果你真的讲不清楚,就得找别人帮忙,比如跟别的家长交流一下,或者请教老师。
2、要多示范,别帮孩子做题
孩子如果不会,那么不要直接讲这道题,最好的方式是改编一道题给孩子做。
比如:3×( )<27,括号里面最大可以填几?
我们可以先从一道简单的题开始:
4×( )<27,括号里面可以填几?
可以填1,2,3,4,5,6.那么最大可以填的是几?孩子很快就可以发现是6.
然后,再回到我们一开始这道题:
3×( )<27,括号里面最大可以填几?
先把最大两个字去掉,括号里面可以填多少?
孩子会发现,1,2,3,4,5,6,7,8.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9可不可以?答案是不行,因为如果填9就相等了。那么现在把最大加上,最大可以填几?答案很容易看出来是8.
总结规律,我们每次都是从1开始试探,这有点麻烦,效率不高,怎么办?我们可以想一句乘法口诀,使得结果与右边接近但是不要超过或者等于它。然后,再试着加1,看看是不是仍然成立。通过这个总结归纳,孩子做题的效率就会提高了。
3、你的孩子需要的是自己掌握的感觉,需要成就感
如果都是大人教的,孩子不会有成就感。ta只会觉得自己实际上是无法独立学习的,必须依靠大人的帮助。这些孩子会害怕陌生题,一见到新题就毫无想法,畏缩不前。
所以,家长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要一级一级地给孩子搭阶梯,不要一下把整个解题过程或者答案讲出来。
你可以试试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个题目和以前哪个题目比较接近?
(2)这个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3)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4)条件和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还缺什么吗?
举一个三年级的例子:
这道题其实就是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已知条件是什么?
有54米的篱笆,用这个篱笆围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场。注意这篱笆围在哪?
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长和宽,那么这道题可以看出宽是18,那么长怎么求?
我们要观察出篱笆实际上在图中刚好等于:长+宽,所以长其实就是54-18=36(米)
那么这道题就知道了长和宽,面积自然就知道了。
2019-06-28 13:11:11 -
1.态度上:找出孩子厌学的真正原因,找出孩子最感兴趣的事,设计数学授课内容,让数学内容,对他感兴趣的事有所帮助,让他感觉学好数学是有用的,不要讲大道理,孩子目前接受不了。把数学内容趣味化,让严谨的数学知识变得有意思,而不是只有公式推理,这个需要老师备课要充分。这个开头难一点,但是是基础,否则后面的很难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
2.内容上:要让孩子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点入手,打牢基础关,难度低上手快,但是是后续学习提高的关键。同时,让孩子找到一些成就感,抵消畏难情绪。
不要给孩子讲什么大道理,越讲孩子越抵触,要从孩子现在、自身的需要、兴趣入手,学好数学对他有好处,当然要结合孩子来进行,否则就成了纸上谈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18-11-01 07:53:28 -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首先我从学术上讲,数学不是人人都好,如果是女孩,那就是在情理之之中,还有每个人都有八大智能,数学可能不是孩子的优点。至关重要就孩子的逻辑思维有没有培养?根据这几点,你看看。
2018-11-01 05:54:42 -
早几天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论调
——高中以前正常学习大部分人在谈举一反三都是扯犊子。
释义(源自辞海)
《论语.述而》篇,孔子曾说过:“我教导学生时,他如果不对道理先去思考,想求明白而仍有所疑惑时,我是不会去开导他。如果他不是已经经过思虑,只因困在某个关键处,想说却说不出来时,我是不会去启发他。如果我举一个四方形的东西为例子,我已经提示他一个角,而他却还不能推想到其他三个角,我就不再教导他了。”
注重启发式的教育,让学生不但能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养成触类旁通的推论能力。举一反三一般用来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
为什么?
我个人理解的举一反三不说是和福尔摩斯、柯南一样过人的逻辑推理,但是至少要有逻辑推理的过程吧。
现在的教材加上老师的教法,回过头看,只差把答案告诉你了。至少中难题以及容易题是这样的,至于难题确实有时候一根辅助线、构造一个中间变量以及运算技巧等等这些可能有点巧在里面!
拿一个比大小来说?告诉你a>b,至于那些什么推论,本来应该是你根据所学举一反三的,现在明晃晃给你写出来!不仅举一而且举了余下的三!
那么我认为的举一反三就是要根据自己有的,去推广,得到“新”东西。这个很难的,举个最简单例子,告诉你1+1=2、2+1=3、3+1=4这三个点
而我们大部分人口中的举一反三就是1+?=2;2+1=?,?+1=4;这个叫做知识的重复,不叫举一反三,虽然这是举一反三的基础!
那么整整的举一反三至少应该能根据上面三个式子算出2+2=2+1+1=3+1=4来!这里面至少包含推理。
但是一旦这个推理完成,下一次你再计算2+2=4的时候有不叫举一反三了,因为这个结论和这个方法已经是已知了。
也就是说,举一反三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是一次性的。当未知变成已知的时候,就不叫举一反三了!
那么我们到底缺什么
大部分家长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不会举一反三,而是孩子不会灵活组织、运用知识!或者说就是理解性的问题!
逻辑思维在小时候没有开始发展,也是难免的!
举个例子:
这两个本质都是一样的吧?11题可以看成10题的逆过程!
我相信每个老师都讲过反向的相遇问题以及同向的追击问题,也就是两个物体路程的关系。
一直强调同向就是两个人走过路程之和为整个路程。
那么剩下的就是理解这句话并运用了!
就好比我告诉你十点钟、二楼餐厅一号窗口有饭吃,还画了一张路线图给你,至于吃不吃得着,意识看你会不会用工具(地图,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结论或者说定理),二是你把这件事放不放在心上!
至于怎么做
做一万道变式题不如做十几道母题,平时多注意同类型的题的总结。这个总结可以由你来做,但是一定要孩子复述。
听懂一道题不如讲清一道题,不仅是对于家长,对于孩子也一样,最后一定是要他去讲清楚这个题的,由外部去质疑,他来解答!
贵精不贵多,宁慢毋滥,八个字也算是一个建议
仅仅对于中下层来说,至于上层,自然是要追求深度与广度的
2019-08-20 23:16:21 -
早几天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论调
——高中以前正常学习大部分人在谈举一反三都是扯犊子。
释义(源自辞海)
《论语.述而》篇,孔子曾说过:“我教导学生时,他如果不对道理先去思考,想求明白而仍有所疑惑时,我是不会去开导他。如果他不是已经经过思虑,只因困在某个关键处,想说却说不出来时,我是不会去启发他。如果我举一个四方形的东西为例子,我已经提示他一个角,而他却还不能推想到其他三个角,我就不再教导他了。”
注重启发式的教育,让学生不但能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养成触类旁通的推论能力。举一反三一般用来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
为什么?
我个人理解的举一反三不说是和福尔摩斯、柯南一样过人的逻辑推理,但是至少要有逻辑推理的过程吧。
现在的教材加上老师的教法,回过头看,只差把答案告诉你了。至少中难题以及容易题是这样的,至于难题确实有时候一根辅助线、构造一个中间变量以及运算技巧等等这些可能有点巧在里面!
拿一个比大小来说?告诉你a\u003eb,至于那些什么推论,本来应该是你根据所学举一反三的,现在明晃晃给你写出来!不仅举一而且举了余下的三!
那么我认为的举一反三就是要根据自己有的,去推广,得到“新”东西。这个很难的,举个最简单例子,告诉你1+1=2、2+1=3、3+1=4这三个点
而我们大部分人口中的举一反三就是1+?=2;2+1=?,?+1=4;这个叫做知识的重复,不叫举一反三,虽然这是举一反三的基础!
那么整整的举一反三至少应该能根据上面三个式子算出2+2=2+1+1=3+1=4来!这里面至少包含推理。
但是一旦这个推理完成,下一次你再计算2+2=4的时候有不叫举一反三了,因为这个结论和这个方法已经是已知了。
也就是说,举一反三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是一次性的。当未知变成已知的时候,就不叫举一反三了!
那么我们到底缺什么
大部分家长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不会举一反三,而是孩子不会灵活组织、运用知识!或者说就是理解性的问题!
逻辑思维在小时候没有开始发展,也是难免的!
举个例子:
这两个本质都是一样的吧?11题可以看成10题的逆过程!
我相信每个老师都讲过反向的相遇问题以及同向的追击问题,也就是两个物体路程的关系。
一直强调同向就是两个人走过路程之和为整个路程。
那么剩下的就是理解这句话并运用了!
就好比我告诉你十点钟、二楼餐厅一号窗口有饭吃,还画了一张路线图给你,至于吃不吃得着,意识看你会不会用工具(地图,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结论或者说定理),二是你把这件事放不放在心上!
至于怎么做
做一万道变式题不如做十几道母题,平时多注意同类型的题的总结。这个总结可以由你来做,但是一定要孩子复述。
听懂一道题不如讲清一道题,不仅是对于家长,对于孩子也一样,最后一定是要他去讲清楚这个题的,由外部去质疑,他来解答!
贵精不贵多,宁慢毋滥,八个字也算是一个建议
仅仅对于中下层来说,至于上层,自然是要追求深度与广度的
2019-08-20 23:16:21 -
得过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经常在家启发孩子数学思维的爸爸,来回答一下。
家长朋友们,可以参考下。
举一反三,斗24是个好办法
我家用斗24这个游戏,对孩子举一反三,思考一题多解,提供了一定的训练。
为什么呢,因为斗24这个游戏,每次出来4个数字,我们让孩子算出一种方法来之后,
往往,家长再提供一种方法,会给孩子启发。
时间久了,孩子觉得,算数学题,也是很有趣的啊。
进而他会发现:原来,几乎每个题目,都有好几种解法呢,他们自己就会举一反三。用在数学,或者其它科目的学习中了。
斗24的方法
曾经在自己的微头条里介绍过斗24的方法:
算24点的方法很简单,就是4个数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之后看看能否算出24来。注意:(1)大小王和JQKA,都按数字1对待。这样,能算出来的概率大增,孩子有兴趣。(2)每个数字只用一次。比如下图这题:(7+5)*(8-6)。每个数字刚好用一次。
亲子益智游戏可以多玩玩
昨天,一个家长问我开智机如何?问得我好楞,没听说过啊,这世界上真有能让自己孩子智力超常的机器吗??还不如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亲子类的益智游戏呢。
始终觉得,斗24对我小时候学数学有启蒙意义。所以,当我闺女上了小学后,也教给了她这个游戏,定期陪她玩,感觉效果也不错!比刷题去提升口算能力,一题多解的思路,有意思多了。建议各位家长试一试。请问,下图的题有几种算法?
亲子游戏呢,可以让孩子和自己的关系更加融洽,自己也能找到一点育儿的乐趣。建议大家少玩手机,多和孩子互动。全家其乐融融!!
你可以关注一下我,我会定期总结一下,我们用过的一些方法!
2019-06-28 19:27:21 -
得过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经常在家启发孩子数学思维的爸爸,来回答一下。
家长朋友们,可以参考下。
举一反三,斗24是个好办法
我家用斗24这个游戏,对孩子举一反三,思考一题多解,提供了一定的训练。
为什么呢,因为斗24这个游戏,每次出来4个数字,我们让孩子算出一种方法来之后,
往往,家长再提供一种方法,会给孩子启发。
时间久了,孩子觉得,算数学题,也是很有趣的啊。
进而他会发现:原来,几乎每个题目,都有好几种解法呢,他们自己就会举一反三。用在数学,或者其它科目的学习中了。
斗24的方法
曾经在自己的微头条里介绍过斗24的方法:
算24点的方法很简单,就是4个数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之后看看能否算出24来。注意:(1)大小王和JQKA,都按数字1对待。这样,能算出来的概率大增,孩子有兴趣。(2)每个数字只用一次。比如下图这题:(7+5)*(8-6)。每个数字刚好用一次。
亲子益智游戏可以多玩玩
昨天,一个家长问我开智机如何?问得我好楞,没听说过啊,这世界上真有能让自己孩子智力超常的机器吗??还不如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亲子类的益智游戏呢。
始终觉得,斗24对我小时候学数学有启蒙意义。所以,当我闺女上了小学后,也教给了她这个游戏,定期陪她玩,感觉效果也不错!比刷题去提升口算能力,一题多解的思路,有意思多了。建议各位家长试一试。请问,下图的题有几种算法?
亲子游戏呢,可以让孩子和自己的关系更加融洽,自己也能找到一点育儿的乐趣。建议大家少玩手机,多和孩子互动。全家其乐融融!!
你可以关注一下我,我会定期总结一下,我们用过的一些方法!
2019-06-28 19:27:21 -
不好意思,我只擅长语文方面的。
2018-10-31 14:32:10 -
说起举一反三,我儿子一年级,看我聊QQ别人推荐举一反三,就让我给他买了一套数学的,大爱,每天主动嗷嗷叫着要做题,我根本不用管,他每天自己看例题后,自己照着做习题。说这些奥数题很好玩。你也可以试试。
2018-10-31 23:09:03 -
孩子做题不思考,不分析,可以视为思想上的懒惰,有时候思想上的懒惰比身体上的懒惰更可怕。一旦形成思想懒惰的习惯,不但学习懒得思考,就连做其他事情都会懒得思考和琢磨,有思想的孩子在以后的发展中会走的更远,能够做出更大的成就,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一、以点切入,与孩子共同思考
我们经常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自然现象,比如为什么会下雨?闪电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如果家长以这些简单的自然现象为切入点,来共同和孩子探讨这些现象的背后原理,这样能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去努力的寻找答案,并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养成思考的习惯!
二、发现问题,引导孩子去思考
当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家长们千万不要轻易的去为他们解决问题,而是要去逐渐的引导他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他们一点点提示就能够让他们寻找正确的思考方向,进而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孩子遇到一道数学难题,家长可以给他指明应用哪部分的知识来解决,让他们自己去回忆这方面的知识点,甚至可以让他们去找课本或者资料,在寻找的这个过程,他们就已经不知不觉的养成思考的习惯了,而且也潜移默化的在进步着。
三、提出问题,让孩子主动去思考
当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主思考能力,家长要试着找一些难度略大的问题抛给孩子,让他们主动去思考期中的道理,比如:彩虹是如何形成的?电话为什么能传声音?当然,这些不必让他们立即给出答案,给他们思考和查阅资料的时间,最后看看孩子们能不能把原因说清楚,如此往复,孩子定会养成思考的习惯,而且思考逐渐的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了。
2019-03-28 19:34:41 -
这种情况在女孩子中比较多见,小男孩也有。
其实就智商而言,大多数孩子是相当的,符合正态分布。
那为什么家长会发现有的孩子一到数学这里,就举步维艰,不爱学不思考不用脑子呢?
引发孩子的兴趣是关键。
数学练习的是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很多家长说,我家孩子一见到数学题就烦躁,哪来的兴趣。
其实很多家长习惯于直来直去的跟孩子讲数学题,而且要命的是,家长直接就认定孩子应该听懂。因为这就是这个年龄段孩子应该会的。
孩子会在遭遇到的任何一点不懂的地方卡住,不再往下进行。
我家孩子刚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加法会做,扳指头算题是在幼儿园学会的;但是减法不会,怎么说她都看着你,反正就是不明白。
我索性拿出她的零食,10个小饼干,妈妈吃掉了3个,还剩下几个?
她拿着小肉手,一个一个的数过去。还剩7个!
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抽象的概念;讲得多不如直接拿实物比划。
孩子做对的时候,不要吝于鼓励和表扬。
孩子做错的时候,不要发火,不要拍桌子,不要骂人。
孩子的心中,真的很想取悦家长,很想做对那些看起来很“头痛”的问题。
孩子对自己总能获得爸爸妈妈鼓励的事情,是乐此不疲的。
不拔高孩子的智商、不歧视还没有兴趣的孩子;给孩子建立信心、激活内在动因。
很多家长想当然的把孩子的智力水平与自己的划等号。总认为自己说的这么明白了,说这么好几遍了,孩子不可能听不懂。
孩子还真有可能是没听懂。
我家孩子学除法的时候,好赖不明白。
其实孩子真正不明白的,是一个平均分的问题。
这次我拿了核桃出来,我说:现在有10个核桃,妞妞和妈妈分着吃,你来分好了;只有一个条件----我俩一样多。
孩子明白了,她留下5个,我这边5个。堆好。
我说,这就叫平均分。你看吧,10个核桃,妈妈和妞妞一样多,一人分5个。
孩子脸上笑开了,恍然大悟的样子。
我赶紧又加了一点:妞妞,告诉妈妈,核桃分了几份?一堆算一份哦。
孩子说:二份。
那么,如果现在爸爸、姥姥、姥爷也加入进来,我们5个人分的话,每人都一样多,
又怎么分呢?
孩子摸着核桃,念叨着5个人的名字,最后分好了,一人分到2个核桃。
这是几份?
孩子看了看核桃堆:5份,妈妈。
妞妞学会了最基本的除法概念----原来就是平均分。
孩子学习数学,最开始的几年,一定要用实物实图让她理解需要她解决的问题,家长要理解孩子的思维现状,从易到难的学习是每个普通人的学习路径。
要想尽一切办法在孩子接触数学之初,吸引住孩子的兴趣,让她参与到题目的解决方案之中,带着她一点一点慢慢找到答案。
自己解决了问题的孩子,一定会充满自信;不再畏惧数学。
家长放下成人思维模式,孩子是个充满灵性的生命体,探索明白孩子世界的困难和理解问题的方式之后,可能很多问题,就会有了解决的办法。
做一个有耐心、有童趣的大孩子,和孩子嗨起来。
三年级,数学有了一定的难度。没有低年级时候那么好学了。
妞妞做题时好时坏。
有一天的作业,连着出了三个错误。
我摸摸她的小脑袋说:这会儿好像大脑不在线啊。
妞妞顺杆爬了上来:妈妈,没有WIFI呢。
我逗她:昨天那速度,赶上5G了。
昨天的作业,又快又好。今天完成的没有质量。
孩子走过来,妈妈,紧急呼叫,大脑需要能量,充充电吧。
我伸开胳膊,大大的来了个熊抱。
一个长宽已知的长方形,在其中折出来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和剩余图形的面积。
这个题,孩子又给难住了。
有家长说,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
额---,这种话强烈建议不要说出口;即便很想说,也要在孩子面前咽回去。
孩子估计下次宁可做错,都不会再问你了。
我看看妞妞,拿出一张A4草稿纸,短边对折,再折出来一条正方形的边,剩下的还有一个小长方形。
孩子拿到手上,秒懂。
下次记得动手,画出图形,或者折出图形,是不是更好玩呢。
我对孩子轻声说了一句。
——————————————————————————————
未读万卷书,已行万里路;途中万千风光,最惬意的,莫过于握住一双小手前行,感受当下的温暖和幸福。分享育儿经验,感悟有情世界。我是芯妈心语,我在这里,和你共议育儿路上的新鲜事儿。喜欢一起聊话题?请关注【芯妈心语】。
2019-07-03 19:46:46 -
你自己小时候大概几岁有这个功能?
你孩子现在几岁呢
2018-11-06 07:28:04 -
我觉得,首先兴趣是重要的啦。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孩子发现数学的美妙之处。
衣食住行,其实数学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通过身边的实例引导孩子去思考。
比如上学时,在路上需要花多长时间,该如何选择交通工具,是步行、骑自行车还是坐公交,如何让自己不迟到?
比如你和孩子从家里出发,打算去超市买东西,还要去一家服装店给孩子买衣服,那么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是先去服装店还是超市呢?
比如为什么伸缩移门可以活动?它里面的构造是怎样的?
这些都可以解释给孩子听,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
一个人去餐厅点了一个12寸的披萨,服务员说12寸的卖光了,换两个6寸的,可以吗?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呢?
很多人这么一听,没觉得哪里不对劲儿。然而真相是,根据圆的面积公式S(面积)=π(圆周率)*r²(半径的平方)。
2018-11-01 09:39:43 -
这种情况在女孩子中比较多见,小男孩也有。
其实就智商而言,大多数孩子是相当的,符合正态分布。
那为什么家长会发现有的孩子一到数学这里,就举步维艰,不爱学不思考不用脑子呢?
引发孩子的兴趣是关键。
数学练习的是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很多家长说,我家孩子一见到数学题就烦躁,哪来的兴趣。
其实很多家长习惯于直来直去的跟孩子讲数学题,而且要命的是,家长直接就认定孩子应该听懂。因为这就是这个年龄段孩子应该会的。
孩子会在遭遇到的任何一点不懂的地方卡住,不再往下进行。
我家孩子刚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加法会做,扳指头算题是在幼儿园学会的;但是减法不会,怎么说她都看着你,反正就是不明白。
我索性拿出她的零食,10个小饼干,妈妈吃掉了3个,还剩下几个?
她拿着小肉手,一个一个的数过去。还剩7个!
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抽象的概念;讲得多不如直接拿实物比划。
孩子做对的时候,不要吝于鼓励和表扬。
孩子做错的时候,不要发火,不要拍桌子,不要骂人。
孩子的心中,真的很想取悦家长,很想做对那些看起来很“头痛”的问题。
孩子对自己总能获得爸爸妈妈鼓励的事情,是乐此不疲的。
不拔高孩子的智商、不歧视还没有兴趣的孩子;给孩子建立信心、激活内在动因。
很多家长想当然的把孩子的智力水平与自己的划等号。总认为自己说的这么明白了,说这么好几遍了,孩子不可能听不懂。
孩子还真有可能是没听懂。
我家孩子学除法的时候,好赖不明白。
其实孩子真正不明白的,是一个平均分的问题。
这次我拿了核桃出来,我说:现在有10个核桃,妞妞和妈妈分着吃,你来分好了;只有一个条件----我俩一样多。
孩子明白了,她留下5个,我这边5个。堆好。
我说,这就叫平均分。你看吧,10个核桃,妈妈和妞妞一样多,一人分5个。
孩子脸上笑开了,恍然大悟的样子。
我赶紧又加了一点:妞妞,告诉妈妈,核桃分了几份?一堆算一份哦。
孩子说:二份。
那么,如果现在爸爸、姥姥、姥爷也加入进来,我们5个人分的话,每人都一样多,
又怎么分呢?
孩子摸着核桃,念叨着5个人的名字,最后分好了,一人分到2个核桃。
这是几份?
孩子看了看核桃堆:5份,妈妈。
妞妞学会了最基本的除法概念----原来就是平均分。
孩子学习数学,最开始的几年,一定要用实物实图让她理解需要她解决的问题,家长要理解孩子的思维现状,从易到难的学习是每个普通人的学习路径。
要想尽一切办法在孩子接触数学之初,吸引住孩子的兴趣,让她参与到题目的解决方案之中,带着她一点一点慢慢找到答案。
自己解决了问题的孩子,一定会充满自信;不再畏惧数学。
家长放下成人思维模式,孩子是个充满灵性的生命体,探索明白孩子世界的困难和理解问题的方式之后,可能很多问题,就会有了解决的办法。
做一个有耐心、有童趣的大孩子,和孩子嗨起来。
三年级,数学有了一定的难度。没有低年级时候那么好学了。
妞妞做题时好时坏。
有一天的作业,连着出了三个错误。
我摸摸她的小脑袋说:这会儿好像大脑不在线啊。
妞妞顺杆爬了上来:妈妈,没有WIFI呢。
我逗她:昨天那速度,赶上5G了。
昨天的作业,又快又好。今天完成的没有质量。
孩子走过来,妈妈,紧急呼叫,大脑需要能量,充充电吧。
我伸开胳膊,大大的来了个熊抱。
一个长宽已知的长方形,在其中折出来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和剩余图形的面积。
这个题,孩子又给难住了。
有家长说,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
额---,这种话强烈建议不要说出口;即便很想说,也要在孩子面前咽回去。
孩子估计下次宁可做错,都不会再问你了。
我看看妞妞,拿出一张A4草稿纸,短边对折,再折出来一条正方形的边,剩下的还有一个小长方形。
孩子拿到手上,秒懂。
下次记得动手,画出图形,或者折出图形,是不是更好玩呢。
我对孩子轻声说了一句。
——————————————————————————————
未读万卷书,已行万里路;途中万千风光,最惬意的,莫过于握住一双小手前行,感受当下的温暖和幸福。分享育儿经验,感悟有情世界。我是芯妈心语,我在这里,和你共议育儿路上的新鲜事儿。喜欢一起聊话题?请关注【芯妈心语】。
2019-07-03 19:46:46 -
个人建议 先从兴趣入手
不要过度的追求量和难度
要注重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多问几个为什么
父母要多引导孩子 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很有必要
2018-10-31 19:11:51 -
孩子不喜欢学数学,不爱思考,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提高他对于数学的兴趣。
首先,可以先从那些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部分开始。比如长度、重量、图形等,其实都是数学知识
平时和孩子去超市,让孩子留意商品包装上的重量,教给他认识g、kg这些单位,让他拿一袋盐、一袋米,真实地体会这些重量的感觉。
给孩子一根皮尺,让他量一量自己衣服有多长、鞋子有多大,量量苹果的圆周长度等等。
和孩子玩积木时,这样来和他交流“把那块正方形积木给我”“我要那块长方形的积木”“帮我找一块圆形积木”……
这些都是在帮他熟悉数学概念,有助于将来的数学学习。
当然,也可以在生活中教孩子计算。
比如我家孩子一开始学10以内加减法时,我就用各种零食摆出来演示,可以是瓜子仁、橘子瓣、巧克力豆。我出一道3+5,孩子就找出对应的零食,自己数过后将答案告诉我。如果答对了,就可以吃掉这些零食。
孩子认真听,就能答对,就可以有零食吃;他就有动力更加努力地学习,于是答对更多题,得到更多奖励——这就建立起一个正向反馈循环,对于孩子来说,学习不再枯燥,而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其次,可以特意和孩子玩一些数学游戏
孩子一年级时,我会和他玩扑克牌。
其中一个玩法是“凑20”。A到10对应数字1到10,J、Q、K则分别代表11、12、13。
每个人先抽3张牌,然后轮流摸牌,谁手中的牌先凑到20整,就赢了。
这样的游戏既可以让孩子练习计算,还不会引起反感。
孩子玩熟练后,还可以增加难度,每人多抽几张牌,将游戏变成“凑30”“凑50”等。
可以让孩子练习数学计算的游戏有很多。像很多孩子喜欢玩的飞行棋,无论是认识骰子上的点数,还是在棋盘上走步,都可以帮孩子提高数学能力。
如果想玩得难度高一些,可以准备两个骰子同时掷。这样每次都需要先把两个骰子上的数相加。
各位爸爸妈妈可以开动脑筋,和孩子琢磨更多的玩法。
第三,让孩子阅读数学科普书
前面两种途径,只是帮助孩子数学入门。接下来就可以让孩子读一些数学科普书,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了。
数学科普书往往图文并茂,文笔幽默风趣,有的还是以小故事的形式展现,孩子读来没有压力。如果孩子小,可以先由爸爸妈妈读给他听。
推荐《数学帮帮忙》《马小跳玩数学》《彩图版李毓佩数学故事系列》等。无论是哪一套,都基本能涵盖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
也可以搭配做一些练习,如《阶梯数学》《美国小学生经典数学游戏》等。
孩子通过课外阅读,提前了解了数学知识,也做过一些练习,再上课时,就会感到游刃有余,容易跟上老师的讲解,也能答对老师的提问。
经过这样三个过程,孩子数学基础打得牢固,对于课堂知识进行了提前预习,学起来会比较轻松。这时再想引导他遇到题目时开拓思路、举一反三就相对现实了。
2019-10-11 18:51:43 -
孩子不喜欢学数学,不爱思考,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提高他对于数学的兴趣。
首先,可以先从那些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部分开始。比如长度、重量、图形等,其实都是数学知识
平时和孩子去超市,让孩子留意商品包装上的重量,教给他认识g、kg这些单位,让他拿一袋盐、一袋米,真实地体会这些重量的感觉。
给孩子一根皮尺,让他量一量自己衣服有多长、鞋子有多大,量量苹果的圆周长度等等。
和孩子玩积木时,这样来和他交流“把那块正方形积木给我”“我要那块长方形的积木”“帮我找一块圆形积木”……
这些都是在帮他熟悉数学概念,有助于将来的数学学习。
当然,也可以在生活中教孩子计算。
比如我家孩子一开始学10以内加减法时,我就用各种零食摆出来演示,可以是瓜子仁、橘子瓣、巧克力豆。我出一道3+5,孩子就找出对应的零食,自己数过后将答案告诉我。如果答对了,就可以吃掉这些零食。
孩子认真听,就能答对,就可以有零食吃;他就有动力更加努力地学习,于是答对更多题,得到更多奖励——这就建立起一个正向反馈循环,对于孩子来说,学习不再枯燥,而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其次,可以特意和孩子玩一些数学游戏
孩子一年级时,我会和他玩扑克牌。
其中一个玩法是“凑20”。A到10对应数字1到10,J、Q、K则分别代表11、12、13。
每个人先抽3张牌,然后轮流摸牌,谁手中的牌先凑到20整,就赢了。
这样的游戏既可以让孩子练习计算,还不会引起反感。
孩子玩熟练后,还可以增加难度,每人多抽几张牌,将游戏变成“凑30”“凑50”等。
可以让孩子练习数学计算的游戏有很多。像很多孩子喜欢玩的飞行棋,无论是认识骰子上的点数,还是在棋盘上走步,都可以帮孩子提高数学能力。
如果想玩得难度高一些,可以准备两个骰子同时掷。这样每次都需要先把两个骰子上的数相加。
各位爸爸妈妈可以开动脑筋,和孩子琢磨更多的玩法。
第三,让孩子阅读数学科普书
前面两种途径,只是帮助孩子数学入门。接下来就可以让孩子读一些数学科普书,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了。
数学科普书往往图文并茂,文笔幽默风趣,有的还是以小故事的形式展现,孩子读来没有压力。如果孩子小,可以先由爸爸妈妈读给他听。
推荐《数学帮帮忙》《马小跳玩数学》《彩图版李毓佩数学故事系列》等。无论是哪一套,都基本能涵盖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
也可以搭配做一些练习,如《阶梯数学》《美国小学生经典数学游戏》等。
孩子通过课外阅读,提前了解了数学知识,也做过一些练习,再上课时,就会感到游刃有余,容易跟上老师的讲解,也能答对老师的提问。
经过这样三个过程,孩子数学基础打得牢固,对于课堂知识进行了提前预习,学起来会比较轻松。这时再想引导他遇到题目时开拓思路、举一反三就相对现实了。
2019-10-11 18:51:43 -
最好培养孩子学数学的兴趣。讲一点数学的故事给小孩听也许有帮助。关键还是要小孩自己投入,否则强迫学很难做到举一反三。当然家长的态度也很重要,如果家长对数学都一点兴趣都没有,就很难教育孩子去有热情地学数学。
2018-10-31 19: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