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姓氏?

新农商网 全部 1024

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姓氏?

回复

共13条回复 我来回复
  • 闻古知新
    闻古知新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谢邀。

    每个中国人的名字都承载着家庭的期待和祝福,每个中文名字都由人们心中最美的汉字组成。岳母为岳飞起名“飞”,字“鹏举”,期待着儿子鲲鹏展翅,精忠报国。文母为文天祥起名“天祥”,字“履善”(后改字“宋瑞”),希望他给国家民族带来祥瑞。

    如果说“名”是炎黄子孙的精神文化之形,那么中华姓氏便是炎黄子孙的精神文化之根。“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华人的姓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代代相传,中华民族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自己的历史道路,维系着民族文化。为什么说我们是炎黄子孙?这就是最直接的表现,我们的血脉和姓氏均由黄帝而来。

    所谓姓、氏,按照今天的的解释来看,基本上已经是同一个概念,它们都标志着个体家庭的血缘世系关系。但是在先秦时代,姓与氏的关系却并非如此简单,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级别的血缘组织,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和特征。

    ✦ “中华姓氏图腾”图(局部)。

    三皇五帝时代 , “姓”,仅仅作为一种贵族化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一般是一成不变的。而且,那时的姓氏远没有现在这么多。“氏”则是今天所说的姓。氏大约出现于从炎、黄二帝时期开始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组织以男性为中心,氏族显示着家族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标志着贵贱和等级的差别。舜时的“赐姓命氏”,是大规模赐姓命氏的渊源。春秋战国之前,赐氏的风气更是相当盛行的。它作为一种礼制,一种时尚,一直延续了几个世纪。

    上古八大姓中的“姬”、“ 姞”同源,均起源于黄帝轩辕氏。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而后来五帝中的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祖先夏禹、契、后稷等,都是黄帝的后代。

    ✦ “中华姓氏树”(局部)。

    姓的使用和称谓有一定的范围。在姓、氏并存的时期,姓的使用和称谓都有一定的范围。即女子称姓,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未嫁在家的时候,在姓前加上她的排行。如:叔隗、季隗;伯姬、叔姬。待到出嫁之后,如果嫁给国君,就在姓前加上嫁于国的国名。如果嫁给国卿、士大夫之类的,就在姓前加上丈夫的氏来作为名字。比如《左传》上说“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意思就是郑武公从申国娶了姜姓女子为妻。

    直到后来,周武王(姬发)从陕西东出中原建立了周朝,分封诸侯或方国,其中姬姓国53个,这些姬姓国以国为氏,于是形成了中国的大多数姓氏,中国人遂自称“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演支出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了,所以,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毋庸置疑的。

    ✦ 位于安庆五千年文博园的百家姓墙。

    那么,又是从什么时候,姓和氏开始混为一谈的呢?

    秦汉之前,拥有天下的都是君主们的后代。他们封地受爵都是世代相袭的,追溯到先祖,都有记载很清晰的年代顺序、祖系宗派。大家都明确自己族系拥有的姓、氏的来由。再加上那些专门负责国家历史和贵族世系的官吏们的详细记载,他们一代代的承袭关系和贵族化身份一点也不会紊乱。

    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后期,诸侯蜂起群雄纷争,有关姓氏、族系方面的礼制、学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废弃不讲了。等到秦始皇灭亡了六国,统一了天下,许多分封建制的体制被彻底废除。即便是名门望族,也根本不存在议定身份高贵的法律条文。汉高祖刘邦,农民出身,太祖父以上先祖的姓名都无从考稽自己归之于何“姓”根本就搞不清楚。既然一代开国君主连“姓”都查不到,只能以“氏”代姓,称为“刘姓”。姓氏合而为一的情形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可以说,从汉代以后,姓、氏合一的氏族制度就基本形成了。

    但即便如此,我们的血脉根源始终是清晰可见的,很多世界各地的华人每年都会前往黄帝故里参加拜祖大典,拜谒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缅怀先祖的功德,共同为华夏祈福,为的就是不忘根,不忘祖,不忘本。

    2017-08-10 10:24:49 0条评论
  • 点子钉钉
    点子钉钉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准确的说,中国的姓氏并不多,而是人口数量大的姓氏多而已,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历史悠久,民族不断融合,而且中国文化的家族观念极强,多数源袭祖宗的姓氏,一般不会去更改祖传姓氏,不断繁衍壮大而来,这真是其他民族无法比的。。。

    2019-06-20 14:05:23 0条评论
  • 点子钉钉
    点子钉钉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准确的说,中国的姓氏并不多,而是人口数量大的姓氏多而已,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历史悠久,民族不断融合,而且中国文化的家族观念极强,多数源袭祖宗的姓氏,一般不会去更改祖传姓氏,不断繁衍壮大而来,这真是其他民族无法比的。。。

    2019-06-20 14:05:23 0条评论
  • 人生如梦260617809
    人生如梦260617809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我国姓氏不算多,美国人少,一万多个姓氏呢!

    2019-06-20 11:40:55 0条评论
  • 湘子书画
    湘子书画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中国人口十五亿,怎不能只用一个姓氏吧。四海之内皆兄弟那只是套近乎的话而已。占山为王各怀鬼胎才是真社会,所以自然要另立山头,打上自己的旗号啦,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姓氏了。

    2019-06-21 02:23:41 0条评论
  • 人生如梦260617809
    人生如梦260617809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我国姓氏不算多,美国人少,一万多个姓氏呢!

    2019-06-20 11:40:55 0条评论
  • 湘子书画
    湘子书画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中国人口十五亿,怎不能只用一个姓氏吧。四海之内皆兄弟那只是套近乎的话而已。占山为王各怀鬼胎才是真社会,所以自然要另立山头,打上自己的旗号啦,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姓氏了。

    2019-06-21 02:23:41 0条评论
  • 贾竣翔369
    贾竣翔369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中国历史悠久、结构复杂、种族多样,氏族文化封建文明阶段文明,形成了众多姓氏。

    2019-06-20 12:30:45 0条评论
  • 贾竣翔369
    贾竣翔369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中国历史悠久、结构复杂、种族多样,氏族文化封建文明阶段文明,形成了众多姓氏。

    2019-06-20 12:30:45 0条评论
  • 辣椒是个好东西
    辣椒是个好东西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谢邀。中国多姓氏,与多种族、多部落有关,林子大什么鸟都有一个道理。多姓,但不多氏,氏是贵族才有。其实以群落取姓的话,还要多于现有百家姓中的姓。为了便于大致识别群落源流,也就大致取姓。唐代之前少数民族根本就没有姓,更没有氏,直到科举文化到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才流行取姓、安名、编户入藉;还有外藉入境安家的、胡人、狄人、蛮人汉化被“统一”的,也取汉字姓。其实目前都仍有些少数民族没有姓,如藏民、羌人(卓玛不算姓,更不是氏)。

    2019-06-20 11:48:02 0条评论
  • 有话少说
    有话少说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谢谢邀请。

    姓氏的起源,查《现代汉语辞典》:表明家族的字,姓和氏本有分别,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父系,后来说姓氏,专指姓。

    即,姓属女系,氏属父系。

    黄帝,《史记五帝本纪》,姓公孙,名轩辕。

    黄帝姓公孙,则,公孙是母系的姓。

    史记说,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得姓者十四人,这十四人都姓什么?都姓公孙,还是有十四个不同的姓?

    史记又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这说明,都是一个姓,公孙。

    姓,起于母系,那自黄帝到禹,是母系还是父系?

    比黄帝早的有伏義氏。氏,起于父系。

    伏義氏早于姓公孙的黄帝,那么,人类社会,先有父系、后有母系?

    《庄子,盗跖》,“神农之时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即,神农时期是母系社会。而伏羲氏早于神农,这表明,父系社会早于母系社会?

    百思不得其解。

    回到新农商网,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姓氏?

    《道德经》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百姓,姓多之意。古代贵族才有姓。如,周朝先祖后稷,舜赐姓姬氏。秦先祖,颛顼之苗裔,舜赐姓赢氏。

    贵族有姓,不等于有姓的是贵族。比如,电影《三笑》的唐伯虎,为追秋香,卖身华府为奴,华家赐姓华、名安,改各换姓叫华安。

    2019-06-20 12:29:21 0条评论
  • 木兮有枝
    木兮有枝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2019-06-20 12:29:50 0条评论
  • SoulGoodMan
    SoulGoodMa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中国的姓氏多么?看和谁比了,中国的姓有11969个,这个数据来源于中华姓氏大词典。德国有多少姓呢?有人统计了100万个德语名字,大概有22万个姓(last name),3万个名(first name)。日本的姓大约是十万左右。

    这么一比,中国的姓氏并不算多,大概是这几个国家中最少的。

    原因其实主要是姓氏的起源,德国的姓,主要是职业名和地名,比如德国最大的姓,穆勒,在德语中的意思是磨坊主,以前磨坊主在德国算是准贵族。施耐德,是裁缝;韦博,是纺织工;贝克尔,面包师等等。还有就是冯(von),冯其实不是姓,但是名字里带冯的一般都是贵族。条顿骑士打到某处,就在那里封爵住下了,然后就叫冯·xx,其实冯(von)的意思就是form,从哪来的意思。要是叫冯·夹屁沟,那他就是从夹屁沟来的。所以他们的姓氏很多很多。

    日本的姓氏,在1875年苗字必称令以前,大概只有几十个,最早是源氏和平氏,还有藤原,物部,蘇我等等。在苗字必称令之前,有姓氏的叫氏族,都是武士,从旗本武士到足轻武士。苗字必称令要求所有日本人给自己起一个姓,他们随便起了,山上,山中,山下,养猪的姓猪饲,养狗的姓犬养,看见厕所就姓御手洗,看见猫在田里跑就姓猫田。还好那时候没有汽车手表,不然肯定还有姓发动机,轮胎,表盘,十点二十这种姓的。

    中国人的姓氏也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来的,主要来源是以下几种:

    姓氏的形成原由,主要有以下几类(这十条是抄来的,不合适我就删了):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

    7.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10.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姓避仇改牢姓等

    另外来说,中国的姓跟氏原本不是一个意思,在最早的母系社会,因为我国的劳动人民非常智慧,很早的时候就知道,不能近亲结婚,所以,最早的姓是用来区别血缘的,所以远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姞、姚(还有另一种说法我就不列举了,可以自行百度),都是带女字的,所以最早姓是随母亲的。后来人们发现,不光同一个妈的孩子不能通婚,同一个爹的也不行,于是又有了氏,一般都是封地的名字。左传中就说起“男女同姓,其子不番”,说明姓氏在中国最早的目的就是防止近亲结婚。一直到魏晋时期,姓氏才分的不那么清楚,作为一个词开始使用,另外也有说是西汉司马迁著史记时,把姓氏混淆在了一起。

    所以说,中国的姓氏并不算多。

    哪里有说错的,欢迎指正,基本全是手打的,错别字也是难免。

    2019-06-20 13:11:00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