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阿傩、迦叶为何一定要问唐僧索要“人事”?
西游记中阿傩、迦叶为何一定要问唐僧索要“人事”?
-
实际上是为了从多方位、多角度阐述佛教的含义。佛教到底想表达那些本义?修身还是修心?渡己还是渡人?四大皆空,真空还是假空?施舍利己还是利他?
阿傩、迦叶问唐僧索要的“人事”,是财,是情义,必须舍弃方可求得真经!
俗人只当是佛祖和佛家,与世俗没有区别,也一样贪念钱财,天下乌鸦一般黑。殊不知,求经度人,自己尚有身边之物、俗世之情放不下,又哪里可以求得真经呢?
有道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界,宇宙都是空的,钱财、情义不舍,你是求佛还是投资?
佛教的大道出发点是空,只有空才能包容一切,才能看清虚实、真假、前后,明白因果;财富、权势、名望、美色、爱恨情仇,以及时空,没有一样是说得清,理得明的,也不可能终身拥有而不失去的;得失、美丑、大小、长短,没有一样值得计较;小人翻脸,庄子扇坟,却是不争的事实。
此所谓入世传道,出世修行。渡人先渡己,放下天地宽。空之道,在佛是入门,临俗是醒身;悬崖勒马,浪子回头;九死一生,幡然醒悟;如临深渊,柳暗花明;
2023-06-12 22:25:13 -
“人事”不仅仅是传统仪式,是因果交换,是种子,是成熟,更是成功之母,幸亏唐生手里有点东西,不然这经就取不到了。
2023-06-11 06:19:54 -
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明王朝由鼎盛转向衰亡的现实版反映!所谓“唐僧”取经故事无非不是对现实皇权体制的无奈与控诉,阿傩,迦叶索贿紫金钵正是对大明官场贪腐成风的揭露!
取经路上那些拦路抢劫的强盗妖魔鬼怪大多都有各自的靠山,保护伞!如来佛身边的阿傩,迦叶索要贿赂奇怪吗?
在不到两百年的近代史中,华人一直有人在向西方寻求“真理”与“光明”。
雷音寺有真有假!真经假经还需实践检验,从徐继畲第一个放眼看世界,涌现出多少智者效仿西文明。唐僧取经故事主题是什么?目地完成了吗?阿傩,迦叶之流的行为会给东方送来“真理”?
2023.6.11.创作
山西太原
2023-06-11 21:37:01 -
当唐僧四人到达灵山的时候,身无银两,只有一尊铂鱼之宝物。于是如来佛祖吩咐迦叶,阿傩二人管唐僧“索要人事”,当时我也挺纳闷儿的,更不理解佛家为什么也要索求贿赂。后来经过传受真假经文才明白,出嫁人四大皆空(酒,色,财,气),如有一点不能皆空,是根本成不了佛的。
所以如来佛派使迦叶二人顿悟唐僧,其实迦叶二人是来度唐僧,帮助顿悟唐僧的,就是让唐僧交出铂鱼,立达四大皆空,方可传受径书,方可立地成佛。
2023-06-11 16:48:44 -
因为要凑够八十一难,所以就不得已出此下策,就这样也还是没凑够,非要从老乌龟身上掉下来一次才行啊。真是够麻烦的,可是如果劫数不够唐僧他们就修不成正果,成不了佛,所以也只好忍了。
2023-06-11 16:03:35 -
天上人间情真理直!
2023-06-11 04:27:33 -
问:西游记中阿傩、迦叶为何一定要问唐僧索要\"人事″?
唐朝以前不懂贿赂,就没有贿赂。唐僧到西天灵山去取经,共取来五千零四十八卷真经,在过通天河的时候,老龟把经卷全部沉入水中,河水洇湿了经卷,师徒四人赶紧抢救打捞,可真经的字迹都已模糊不清,只有四卷字迹清楚,在这四卷中,有劁猪,钉马掌,给人办事索要人事和求人办事走后门。唐僧回到大唐,因真经全部被河水洇湿,只有这四卷字迹清楚可辨,所以就给东土后世留下了这索要人事和走后门的风气。
索要人事其实就是索要贿赂,因为这是西天如来发明的,阿傩迦叶传经给唐僧时不能坏了西天如来佛祖的这个规矩,所以他们要向唐僧索要人事,唐僧从东土大唐来时没有带了什么值钱的东西,只有唐王李世民赐给的一个紫金钵盂,没有办法,只能当人事给他,
如果不给人事,真经是取不来的,就这样,这把我们唐代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留在了灵山。这就是以实物的\"人事″换来了腐败的贪赃\"人事″。
2023-06-17 05:00:00 -
人情世故
2023-06-11 05:57:58 -
什么是人事?就是任何事情,首先你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完,这叫尽人事,听天命。我们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完,该做的事情做完,后面的荣华富贵自然会形成的,不是必然,只是偶然,举个例子,农民,你就必须要播种,这叫尽人事,虽然播种不一定能够换来大丰收,但是你必须要去做,这叫尽人事!因为有狂风暴雨,水灾干旱,你可能颗粒无收,但是你只有尽了人事,才有可能得到天命!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但是没有付出,你一定没有收获!所以每个人必须要尽人事,才有可能会有收获,为什么尽了人事?第一次给的是无字经书呢?这其实是一种失败的经历,后来给了真经书,说明有了果实,有了收获,获得了真经,也就功德圆满了!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把自己的事情干好,这样才会有收获。
2023-06-16 12:34:13 -
经不轻传???
2023-06-12 20:04:07 -
真经是要人创作的,是要人工印刷的,纸张是要成本的,如果白给他人,就显得真经不值一文!、
另外,如果唐僧一行是客方,既然作客,就应该有见面礼,俗语说:《空手进门,狗都不闻!》,所以唐僧应该有所付出才是!
2023-06-11 08:02:35 -
为何阿傩、迦叶一定要问唐僧索要人事?
因为西天的那些罗汉也要吃饭,也要穿衣服。经文不能换钱的话,他们吃什么?
2023-06-11 11:26:33 -
其实索要人事,也是佛教与道教的主要区别的地方,佛讲究供养,道讲究自助。佛主张命由天定,你只要逆来顺受,来世佛就会给你一点点光明,佛一方面说要放下一切,另一方面为了生存又不得不拉下脸面,接受世俗的资助。《西游记》中阿傩、迦叶两位佛菩萨只不过是人世间出家人的真实写照,就是面向唐僧化缘,增加自己对佛的贡献点而已!也是佛门僧人的一种修行!
2023-06-11 15:10:33 -
内容虚构,从属扯蛋。吴承恩性笔,何须探究?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2023-06-11 08:50:07 -
这书看的时间太长了。别说神仙的人事忘了,凡人的事情都忘了。仙人凡人,经事自己思考,精华都在历练中,真经也在此。
2023-06-11 13:00:18 -
白得的银钱不当家,真经不可白取,白拿不灵验。
2023-06-12 21:54:08 -
古人云,法不轻传,道不贱买,师不顺路,医不叩门。这是行业的规矩。就算是以善为源的佛教,也不能例外。
原本唐僧师徒以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好不容易来到了西天,见到了真佛,也取到了经书,就万事大吉了。没有料到经书是无字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真的。并不能认为阿傩,迦叶存心来为难唐僧师徒,是因为法不轻传,道不贱卖的规矩不能破。不拿出有价值的东西进行交换,想取真经门都没有。这样来看佛都如此,何况是人。
而当今社会信佛的人不少,来抱佛脚求保佑的人更多。
信佛的人无非就是看破了红尘,厌恶了人世间的你争我夺,想找一个清静的地方了此一生,而昄依佛门,来远离尘世。
那些烧香拜佛,求佛祖保佑的人群中,不乏达官显贵。拜佛的目的无非就是要佛祖保佑他的荣华富贵更长更久,不要半途而废。犹其是那些贪官污吏,取得的不义之财,心中有亏,抱着侥幸心理,梦想借佛祖保佑的光,来逃到一劫,求得一个心理安慰。
索要人事换真经,作为行规,也无可厚非。
2023-06-11 08:50:56 -
他俩可不是一般人
都是领导的身边人
知道领导就吃这口
马上就开始要好处
2023-06-11 12:28:46 -
在《西游记》中,阿傩和迦叶是两个佛教的高僧,他们在唐僧取经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阿傩和迦叶向唐僧索要“人事”的情节,是因为他们想要试探唐僧的诚意和佛法修为。
在佛教中,讲究“因果报应”,即一个人所受的苦难和幸福都是自己前世的修行和行为所导致的,而今生所做的善恶也会影响到来世的果报。唐僧为了求取真经,不远万里来到印度,历经千辛万苦,正是为了普度众生的因果关系。
然而,阿傩和迦叶认为唐僧虽然有求取真经的愿望,但他的诚意和佛法修为是否足够却需要考验。于是,他们借着向唐僧索要“人事”的机会,想要看看唐僧是否真的能够领悟佛教的真谛,是否真的能够放下凡尘俗事,一心向佛。
此外,阿傩和迦叶也希望通过这个过程,让唐僧明白,佛法不是无偿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获得真经的传承和智慧。最终,唐僧通过自己的修行和智慧,得到了阿傩和迦叶的认可,成功取得了真经的传承。
综上所述,阿傩和迦叶向唐僧索要“人事”的情节,是佛教中因果报应思想和修行方法的体现,也是《西游记》中展现佛教智慧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情节之一。
2023-06-11 08:22:39 -
这是对当时(现代也存在)的一种讽刺。古时进门要门包,传话要人事,所以唐生要取经,自然也不能白拿了。交人事,这定必然的!为此凑联一副,请指正:
俗人官吏求孔方(孔方兄,即钱也)
神仙佛祖也爱财
2023-06-11 07:16:27 -
在《西游记》中有一个特别具有争议的细节,唐僧团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赶到灵山,按照如来要求,兴冲冲地到藏经阁取经书的时候,如来身边的二尊者阿傩、伽叶却直接向唐僧索贿,《西游记》原著是这样写的:阿傩、伽叶引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大家想想看,这取经工程是如来安排的,唐僧团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好不容易到西天,怎么可能有什么人事,再说佛教讲究的是清修,视金钱如粪土,怎么可能随身带钱财呢?所以孙悟空见他俩不肯传经书当场发飙了,忍不住叫噪道:“师父,我们去告如来,教他自家来把经与老孙也。”二尊者脸上挂不住了,吵什么,吵什么,那就接经吧。
唐僧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二尊者没收到钱,虽然传了经但传的是无字经书,幸亏经过燃灯古佛提醒,他们才发现上当,然而当他们怒气冲冲的回到灵山找如来告状时,如来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阿傩、伽叶,快将有字的真经,每部中各检几卷与他,来此报数。”
唐僧团队心想如来都发话了,阿傩、伽叶二尊者应该照办吧,哪知道仍坚持要人事才传经,唐僧没办法,只能把李世民送给他的沿途化缘的紫金钵奉上,这时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出现了,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
所谓“人事”,不能仅仅理解为贿赂,而应该理解为“人间之事”,或者说一切烦恼、牵挂,六根、杂念等等。 唐僧取了真经,就意味着他完成了十世修行,成了旃檀功德佛,也就可以从凡人唐三藏,再次成为如来的弟子。 毕竟,他本就是如来二弟子,下界修行只是惩罚,或者说考验。 既然成了佛,唐僧就应该“一丝不挂”(一丝不挂是佛教用语,本意是指人没有一丝的牵挂),不应该再有牵挂、烦恼的东西。 可是,那会儿唐僧已经成佛,就应该放下一切“人事”。 基于此,所以迦叶和阿傩才问唐僧要人事。
2023-06-10 20:07:57 -
也算八十一难中一难
2023-06-11 12:26:34 -
仙界人间一个样。
2023-06-14 10:25:52 -
那些美化包装的评论令我大开眼界。西游记从头到尾都跟两件事有关。第一就是长生,第二就是金钱,女人反而只是点缀。孙悟空拜师学艺味道就是长生,蟠桃,人参果,唐僧肉吃小儿心肝,也是为了长生。他们为了长生,无所不用其极。第二就是真金白银,在西游记里,金钱的地位同样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观音,如来,老君三位大佬来说,他们更需要用钱来保证自己的的势力。从观音院老主持贪财,青牛精像如来拦路要钱,到三只犀牛精一生的财富被收刮一空,黄风怪偷遍天庭,灵吉菩萨富得流油,最后被如来要走,无不透露着金钱的重要性。到西天如来那,更是直接明目张胆的索贿,还被揭发,才至于如来的那场言论。神仙要钱干嘛呢,有两点,神仙和凡人一样,需要用钱收买人心,需要用钱享受生活,需要用钱做研究。
2023-06-12 05:22:21 -
阿傩、迦叶问唐僧索要﹤人事﹥、真经不能白传、可能有这层意思吧~
2023-06-11 06:25:44 -
破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执”——佛法就在人间,佛法就在身边。[可爱][可爱][可爱][捂脸][捂脸][捂脸]
2023-06-11 07:33:49 -
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得弄明白阿傩迦叶的身份以及他们和唐僧的关系。
阿傩迦叶是佛祖释迦摩尼座下十大亲传弟子,而唐僧前世是金蝉子,是佛祖的二弟子。这就是说三人师出同门,向同门执意索要人事更像是一种入教仪式。
像我们熟知的兄弟会,姐妹会,入会前都有一个考验,只有通过考验的人才算是自己人。这是一种信任考验,无保留才无所取,态度是决定这场考验的关键。
其二,唐僧历经劫难来到灵山雷音寺,肉体得到了修行,但思想是否真的悟道了?这点谁也看不出来,只有佛祖的弟子亲自检验才能最终验证。
金钵虽是化缘的器皿,却也是身外之物,以物换经象征唐僧已经心无杂念,了无牵挂,只取正经。是一场见心明性的考试。
反过来讲,如果把《西游记》看作是揭露官场黑暗的神话小说,那么阿傩迦叶作为皇帝臣的化身,也是这副嘴脸,可见整个体系的腐朽与衰败。
所谓的真经就是要用珍视的东西换取。人最宝贵的是什么?是人的初心,金钵代表唐僧出发的目的,换了真经,也就丢了初心,意味着唐僧彻底融入那个体系。
所以从正面出发,还是从反面出发,都验证了索要人事是一个入教的仪式,是对唐僧最终的大考。
2023-06-10 19:07:41 -
阿难,迦叶是佛祖弟子,都达到罗汉果位,世人胡乱编造是大不敬,此为妄语!
2023-06-11 11:11:05 -
好处都要
2023-06-10 19:38:44 -
人之常情,接地气
2023-06-11 12:00:18 -
“人事”因为你还是个人,在世间因果了完,你才能确定你修的“佛事”。阿傩、迦叶要的九九八十一难里面所有万物因果,而是让你放弃执念人的判断,从而确定别一个我“佛”的忘我“人”的升华,从而关注万事万物因果轮回及被打破了平衡过后的因果报应。
2023-06-11 13:25:16 -
我理解为,一是人间无论天上地下,是佛是道,还是民间,天下为“一”,一统天下。天下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之中,统一而各有特色,水至清则无鱼,把“人事”控制在最低劳动报酬之中,更显得人间有情。如果人间无情佛有何用?
但这个人事与社会的贪腐应有别,特别有人一边贪腐一边念佛?简直让人觉得可耻,还有人一边侵略杀人还一边呼喊“我要和平”,找你要几亩田地你还不依,不然我杀你全家。要想安宁记得割地
其二,作者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无耐,人事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礼节,也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劳动报酬的朴素的物质交换。但人事的乱用就成了贪腐,贪腐则是被歪曲了的人事。如何界定二者之关系,不否定人事,又要反对贪腐?我估计如来也没法。
所以作者提示人们,社会始终处在矛盾之中,朴素的人事可以稳定社会环境,社会统一在道中。也有人借人事搞贪腐,破坏统一破坏安定,出现了妖魔鬼怪,于是就想有孙悟空这样的人来清君则,但是反去反来那些作恶之人大都追根查源则是神仙圣人的未管教好的走狗,最后教育教育也就完了。
正人办正事这根柱还是由如来撑握,点把人事,还是社会进步的润滑剂。办事的人只要不搞贪腐就相安无事、否则被孙悟空撞见,棒下难饶,孙悟空就是作者理想的法律。
2023-06-11 14:16:51 -
这是小说,何必当真。阿难、迦叶是得道的圣人,岂会索要人事。野语村言,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给圣人抺黑。
2023-06-12 07:13:47 -
阿傩迦叶是佛祖释迦摩尼座下十大亲传弟子,而唐僧前世是金蝉子,是佛祖的二弟子。这就是说三人师出同门,向同门执意索要人事更像是一种入教仪式。
2023-06-10 20:46:10 -
他们素要人亊丿是探素唐僧的人格和道德修为
2023-06-11 14:27:43 -
大家都要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必要时在摆摆排场!
2023-06-10 21:20:47 -
道不可轻传。阿傩、迦叶的所作所为,是佛祖的意思,而不是两个人私下的意志。舍弃财物,也是求道的一个过程,二人是帮助唐僧一行更彻底、更纯粹,在成功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2023-06-13 06:42:30 -
这也是佛祖的意思,经不可轻传不可轻取,卖贱了后辈人就受穷了
2023-06-11 05:58:26 -
在《西游记》中,阿傩和迦叶是两位妖怪,他们问唐僧要“人事”,实际上是想要索要唐僧的性命。这里的“人事”指的是人的生死,也就是人的命运。
在佛教中,迦叶是一位阿罗汉,阿傩则是一位妖女。他们想要索要唐僧的性命,是因为他们认为唐僧是一位肉身具足的菩萨,可以为他们解脱生死之苦。而唐僧则是不愿意将自己的性命交给他们,因此他们一直纠缠不休。
在《西游记》中,阿傩和迦叶的故事是佛教中的一个寓言,意在告诫人们要珍惜生命,不要轻易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人。
2023-06-11 12:03:01 -
西游记社会写照也,天地人佛的社会皆相同,懂得这层就没什么可奇怪了。
2023-06-14 01:5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