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该不该严厉教育孩子?

新农商网 全部 1013

父母该不该严厉教育孩子?

回复

共7条回复 我来回复
  • 赵老师在线课堂
    赵老师在线课堂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大家好,我是一个教育领域创作者,从事着教育方面的工作,很荣幸能够为祖国的花朵作出贡献,在教育方面我有着丰富的经验,让我来为你解答这个问题,以下是我的分享跟个人见解:

    既然为人父母就应该将孩子教育好,这是最基本的出发点。至于是否采用严厉的方式不能一概而论,该严厉的时候一定要严厉,该和风细雨时就秀以下温馨的教育方式了。问题是什么时候该严厉、什么时候又该温馨地教导呢?这是做父母遇到的普遍问题。

    为人父母者众多,多数都是非教育工作者,更少有人熟悉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把握一个度的确很难。有一个普遍的共识是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个第一任老师教的是什么呢?教的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这个做人的道理又没有标准教科书,如何去教孩子呢?靠的是“身教”。要想孩子成为一个什么品质的人,做父母的首先要争取成为一个那样品质的人。父母这个第一任老师不需要多高的文化、不需要什么专业特长、唯独需要理想的品质,如果父母感觉自己还不够好就加油吧,不能因为比孩子大几十岁就不努力成长了……

    回到是否该严厉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来,什么时候该严厉?面对那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必须严厉,就像修剪小树的枝杈、要果断剪掉。对于像孩子没有及时完成作业这类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帮助孩子找出原因。如果孩子是因为一时贪玩耽误了写作业,父母首先要检讨自己没有及时提醒或疏于管理……

    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是最重要事,没有好的生活习惯是不会成长为一个理想人才的。好的生活习惯需要父母树立榜样,靠单纯严厉要求孩子是没有用的。教会孩子感恩与爱的次序很重要,做父母的是否对上天每日恩赐的阳光、空气……表示过感恩?你家传递“爱的次序”是什么?谁是第一位的?谁是第二位的?自己的位置在哪里?这里推荐一个教育子女成功案例之“爱的次序”:……第一,别人第二,自己第三。第一应当是最值得感恩的那位。

    以上的分享跟见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希望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从事教育方面的工作,向自己的目标能更进一步,谢谢大家。

    2019-12-25 13:18:34 0条评论
  • 心空及第归339
    心空及第归339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不可以。现在这个年代,跟过去不同了。父母,子女都很浮躁,弄不好容易出极端行为。

    2019-01-05 18:01:54 0条评论
  • 赵老师在线课堂
    赵老师在线课堂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大家好,我是一个教育领域创作者,从事着教育方面的工作,很荣幸能够为祖国的花朵作出贡献,在教育方面我有着丰富的经验,让我来为你解答这个问题,以下是我的分享跟个人见解:

    既然为人父母就应该将孩子教育好,这是最基本的出发点。至于是否采用严厉的方式不能一概而论,该严厉的时候一定要严厉,该和风细雨时就秀以下温馨的教育方式了。问题是什么时候该严厉、什么时候又该温馨地教导呢?这是做父母遇到的普遍问题。

    为人父母者众多,多数都是非教育工作者,更少有人熟悉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把握一个度的确很难。有一个普遍的共识是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个第一任老师教的是什么呢?教的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这个做人的道理又没有标准教科书,如何去教孩子呢?靠的是“身教”。要想孩子成为一个什么品质的人,做父母的首先要争取成为一个那样品质的人。父母这个第一任老师不需要多高的文化、不需要什么专业特长、唯独需要理想的品质,如果父母感觉自己还不够好就加油吧,不能因为比孩子大几十岁就不努力成长了……

    回到是否该严厉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来,什么时候该严厉?面对那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必须严厉,就像修剪小树的枝杈、要果断剪掉。对于像孩子没有及时完成作业这类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帮助孩子找出原因。如果孩子是因为一时贪玩耽误了写作业,父母首先要检讨自己没有及时提醒或疏于管理……

    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是最重要事,没有好的生活习惯是不会成长为一个理想人才的。好的生活习惯需要父母树立榜样,靠单纯严厉要求孩子是没有用的。教会孩子感恩与爱的次序很重要,做父母的是否对上天每日恩赐的阳光、空气……表示过感恩?你家传递“爱的次序”是什么?谁是第一位的?谁是第二位的?自己的位置在哪里?这里推荐一个教育子女成功案例之“爱的次序”:……第一,别人第二,自己第三。第一应当是最值得感恩的那位。

    以上的分享跟见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希望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从事教育方面的工作,向自己的目标能更进一步,谢谢大家。

    2019-12-25 13:18:34 0条评论
  • 青涩河流W7
    青涩河流W7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养不教父之过,父母当然应该严格教育孩子。

    2019-01-05 15:44:38 0条评论
  • 沐妍百变美食妈
    沐妍百变美食妈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应该不然以后管不了

    2019-01-05 15:09:55 0条评论
  • 八子私塾
    八子私塾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横扫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的电影《绿皮书》正在热映,马爸爸和景甜在电影院同框的画面更是撩动人心。

    那么,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这部电影是根据一段真实故事所改编的,讲的是60年代初美国南部还处在种族隔离状态下,曾受邀在白宫演出的杰出的黑人钢琴家特意雇佣一个曾在酒吧当酒保的白人给他当司机,凭借一本绿皮书一路南下巡回演出的故事。

    01

    这部电影有很多打动人的地方,你或许会感动于彼此共渡难关的两个不同肤色的男人的友情;也或许会钦佩实力担当的黑人钢琴家宁愿放弃在更受尊重的纽约拿着更高薪酬演出,而是选择到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南部为黑人正名、赢得尊严的勇气;抑或是被电影中男主妻子的智慧做折服。

    而最能打动笔者的却是黑人钢琴师唐的母亲,虽然只有一处提到了他的母亲。

    当托尼问唐,how does it work out? 他这一身绝技是如何习得的?

    笔者其实也一直是带着这个疑问的,在那个黑人地位十分低、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时代,作为黑人的唐,是如何能有这样的机会、又如何能在钢琴上获得如此高的造诣?

    唐给出了答案,他提到,在他非常小的时候,母亲便带着他跑遍大大小小的教会,让他在教会的钢琴上练习,创造一切机会让他学钢琴。

    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他的钢琴技艺不断提升,最后才有了被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破格录取的机会,他成了该音乐学院第一个被录取的黑人。

    如果没有他的母亲对他在钢琴上的执着和严格要求,画风应该是这样的。

    当车坏在路上的时候,一群劳作的黑人,向同样是黑人却衣着光鲜的博士投来异样的目光。

    而现在画风是这样的...

    02

    看到这里,笔者便联想到了2011年的一期《杨澜访谈录》,当时杨澜采访了一位身为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的美籍华裔,“Tiger mother” 虎妈蔡美儿。

    2011年蔡美儿凭借一本书《虎妈的战歌》,红遍美国,并引起了中美育儿的深刻探讨。

    这本书的前言,她说,“这是一个关于一个母亲,两个女儿和两条狗,关于莫扎特、门德尔松,钢琴和小提琴,以及她们是怎样荣登卡内基音乐圣殿的故事。”

    严厉的“虎妈”给女儿们定了10条“不允许”条约,不许有任何一门功课的成绩低于A,不许旷课一天,不允许练习钢琴或小提琴,不许在外过夜,不准经常看电视等等。

    她不仅会对每天的训练做计划,找寻最好的老师,而且练习的时候寸步不离。

    甚至是在去伦敦、罗马和希腊的路上,总是会问宾馆的人,你们哪里有钢琴?有专门的琴房吗?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露露的小提琴,甚至在印度也坚持练习。

    当杨澜问道,如果让孩子们两三天不练钢琴,你到底又能少掉什么呢?

    她的看法是,我们度过了一整天的假了,我只要求练一个小时,然后我们就可以去玩了。

    虎妈的“虎”式养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请看成绩单:

    虎妈蔡美儿的大女儿索菲亚,从小就练习钢琴,获得了不错的成绩,甚至荣登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进行过演奏。

    大女儿索菲亚曾经谈到自己在卡内基音乐厅,那是她最美好的经历之一,她所有的同学都来了。

    这对她来说不仅仅是成功,它还赋予了她内心的力量。

    小女儿露露12岁便成为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在当地也被人看作是音乐神童。

    当13岁的小女儿露露开始学网球的时候,她的教练告诉蔡美儿。

    “你给她塑造了很好的价值观,她很努力,非常自律,从来不找借口。她把学习小提琴的那套优秀的习惯,用在了自己热爱的网球上。”

    03

    写到这里,在读的家长们,应该也知道笔者的用意了吧。

    那就是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一定要狠一点,再狠一点!!在孩子的兴趣培养上,一定要投入长足的功夫,要么让孩子有拿得出手的功夫,要么干脆别培养。

    这对于孩子不仅是一种磨砺,更是一种优秀的习惯养成过程,对孩子来说,终身受益。也是他或她自信心的来源。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前半辈子吃苦,吃半辈子苦;后半辈子吃苦,吃一辈子苦。

    有的家长会说,我家里有钱,孩子混得再差也不至于会吃很大的苦,我更希望他快乐成长。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里的吃苦,物质层面是表象,而精神层面是内核。

    孩子如果没有源自内心的自信,没有比别人强的、让他自己引以为傲的能力,即使家庭很富足,孩子的内心也是苦的。

    如果孩子拥有自我实现的能力、拥有按照内心去选择的自由,那才是真正的不苦!

    2019-03-04 20:04:57 0条评论
  • A幸福一生229398893
    A幸福一生229398893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分别对待(问题)

    2019-01-06 18:08:11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