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不把家长放在眼里,家长没有权威性,怎么办?
高中生不把家长放在眼里,家长没有权威性,怎么办?
-
高中生不把家长放在眼里,
其实是一个“攻击性”的表现。
“攻击性”具有普遍性,
只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
要弄清楚孩子为何不把家长放在眼里,
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为何具有攻击性。
1.成长历程: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试图摆脱外界的“控制”;
2.抚养方式:暴力、冷漠、放任的抚养方式容易使孩子产生攻击性;
3.“好孩子”:从小给孩子贴上“好孩子”标签是很残酷的,孩子要违心的迎合外界,压制自己的天性,青春期容易爆发攻击性;
4.家庭关系:家庭关系复杂、矛盾纷争,容易使孩子产生攻击性;
5.学习压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逼迫孩子全面发展,全方位包装孩子,容易产生攻击性;
6.轻视健康:家长只要求孩子学习,不顾及孩子心理感受和承受力,孩子容易产生攻击性。不维护身心健康,何来学习状态?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这个道理;
7.成人化标准:父母用自己的精力、眼界、格局、身心承受力要求孩子,却忘却自己的高中时代的模样,孩子难以承受,孩子容易产生攻击性;
8.忽视沟通:父母只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不关注孩子的问题,甚至不理睬孩子的需求,没有回应性,孩子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9.过度满足:不少家庭条件很好,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当孩子适应这种满足当时后,一旦需求受阻,容易产生攻击性;
10.推卸责任:当孩子不愿承受某种压力,过不愿做某种事情时,尝试用伪装的“攻击性”对待父母,一旦成功尝到甜头,形成攻击性习惯;
11.外界习得:一些暴力游戏、影视、文学作品,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孩子被洗脑,行为上模仿,具有攻击性;
12.负性强化:孩子平时偶尔无意识的语言“攻击”,被父母过度教育,强化孩子的攻击性;
13.过度奖励:孩子在某一方面达到父母要求时,父母过度奖励,夸大成就,容易是孩子自负,产生攻击性;
14.先天因素:遗传或胚胎发育过程中导致。
……
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如何引导?
1.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2.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3.彼此兑现相互的承诺;
4.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5.坚持底线不可破原则;
6.适度弱化“逞强”意识;
7.俯下身子“称兄道弟”;
8.寻求释放压力的方式;
9.训练心理弹性和耐力;
10.构建青春期正确认知;
11.分析攻击性背后的原因;
12.远离暴力游戏和作品;
13.积极方式融洽亲子关系;
14.批评激励掌握火候;
15.平常心对待期望值;
……
攻击性适度并不是坏事:
征服外部环境的过程就需要攻击性;
面对不法行为就需要一定的攻击性……
攻击性适度是被认可的:
如勇敢、坚韧、执着……
也许就是攻击性的演变。
总之,攻击性的正面、负面效应取决于“度”,父母过度强调权威性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攻击性”,这种攻击性多数来源于童年时期家庭的抚养方式和态度,建议家庭采用民主式的抚养方式和态度。适度恰当的攻击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压力释放途径,也是孩子成长的表现。
2018-11-27 20:01:06 -
何为权威?对于小孩子来说,你给他吃,给他穿,给他钱花,他就会对你百依百顺,心里自然认为家长是权威。
高中生正是身体,思想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一方面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定型,另一方面又自命不凡,彰显个性,对于家长的管理产生抗拒,这是整个中国青少年的共性。
聪明的家长从来都不是非打即骂,那样只会让孩子的反抗愈加强烈。孩子需要被认同,被尊重,家长应当侧面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即使感觉不对,只要知道不会发生重大后果,也不应阻止孩子犯错的权利,毕竟这是成长要经历的。
用销售的话来说:同流才能交流,要成功,先成为朋友。 感谢邀请
2018-11-27 15:12:48 -
这一方面是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表现,另一方面有可能是家长的教养不当。
比如有网友看完《少年的你》,就说“我最感慨的地方是,警官问陈念为什么不报警。我真的很想帮她吼回去:告诉大人有P用?我小时候就是这样,每次大人只会说,‘你要听话’‘为什么他只打你不打别人’……这样的大人,他配当大人吗?”
你觉得大人有多“正确”?
在我们小时候,即便爸妈不给我们小红花,或者不威胁我们“大灰狼要来了”,我们也多半会乖乖听他们的,那个时候,他们就像我们的英雄。
但是我们会长大。在他们让我们一定要晚上九点前到家的时候,在他们让我们修改志愿、把文科改成理科的时候,在他们让我们回家工作、去跟隔壁邻居三姑妈家的孩子相亲的时候,我们也会想:凭什么呢?这个世界是“大人”在主宰,看起来,大人有让小孩子听话、服从的权力——这看起来是正当的、不言而喻的。在多大程度上认为某个人的权威是适当的、公正的,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正当性(legitimacy)”[1]。正当性并不一定依靠奖励和惩罚来实现,就像家长的正当性是社会默许的,当整个社会都默认一件事时,我们会在学习道德标准的成长过程中,试图将其纳为自己的观点。
但其实,在对孩子施加影响和执行规则方面,大人们有时会失败,因为少年们并不都是这么想的,如果他们不把大人视为正当的权威人物,那对不起:我要走我自己的路!
显然,陈念和小北都没有把妈妈视为正当的权威人物。
在小北的青春里,妈妈是缺失的;在陈念的青春里,妈妈虽然会出现,但这些出现并没有让她好过。陈念并不信任她的妈妈,她不告诉妈妈自己的遭遇,也不告诉她自己的决定,甚至相比之下,陈念才是更像大人的那个——她也许,并不觉得她妈妈应该成为妈妈吧。
正当性的另一个维度是服从规则——即便不喜欢,也会听话。电影并没有给魏莱多少背景交代,但从她跪下求陈念不要报警以防父亲生气时,也许觉得父亲是最正当、甚至需要讨好的吧。
什么样的家长,才“配”当爸妈?
在人们讨论跟儿童青少年有关的影视作品时,总是会提到一句话,“为人父母却不需要考试,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显然,即便在完整的家庭中,家长的正当性也不一定是理所当然的。
事实上,那些强调自己权力的家长可能会被嗤之以鼻,而跟孩子友善相处的,更可能会被认为是好爸妈。
有的父母很严格,但他们也很热情,能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他们乐于接受双向交流,因为他们会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制定规则,也会听取孩子对这些规则的看法;有的父母要求高,控制欲强,但对孩子的需求漠不关心,难以接受,这些父母觉得单方面的命令就够了,他们建立规则,并希望孩子们毫无怨言地听话,就像魏莱小跟班罗婷的父亲,在罗婷被停学的时候一掌把罗婷打倒在地;还有的父母几乎不对孩子做什么要求,却往往很热情地接受孩子的所有脾气和任性,孩子想做什么就允许他们做什么。这正是鲍姆林德提出的权威型、独裁型、纵容型的三种教养方式[2]。
研究发现,越觉得自己父母的教养是权威型,孩子就越认可家长的正当性;而觉得自己父母独裁的孩子,可能也会觉得家长的正当是个笑话[3]。
有“不配当爸/妈”的家长,会怎样?
他们可能从独裁的家长那里学到了言语和身体暴力;他们可能因为感觉不到家长的爱意而对世界也表现得不够友好;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机会学到如何理解别人、如何体恤别人……具体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但简而言之,觉得家长“不配”的孩子,自己也可能做出更多的不良行为,可能是从商店偷东西,可能是酗酒,甚至是暴力[3]。
家长能怎么办?
从前文的研究来看,采取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这一情况。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前文中所提到的结果,都是基于大样本得出,预测效应量也有限,这并不是说每一个做出过独裁行为的家长都“不配为人父母”,更不是说每一个青少年的不当行为都应该归罪于家长。
是的,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好孩子,也没有人能是天生的好家长、好大人,我们都是在不断的试错中成长。但有的事情,试错机会很少、成本很高。当你面对孩子的时候,你准备好一颗真诚、尊重的心,准备好教ta也成为真诚尊重的人了吗?
参考文献:
[1] Tyler, T. R. (2006).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legitimacy and legitimation. In S. T. Fiske, A. E. Kazdin, & D. L. Schacter (Ed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Vol. 57 (pp. 375–400), Palo Alto, CA, US: Annual Reviews. Retrieved from EBSCOhost.
[2]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1, Pt.2), 1–103.
[3] Trinkner, R., Cohn, E. S., Rebellon, C. J., & Gundy, K. V. (2012). Don't trust anyone over 30: parental legitimacy as a mediator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changes in delinquent behavior over tim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5(1), 119-132.
2019-11-03 21:36:19 -
感谢信任,家长权威,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非常有意思话题,所谓权威,就是对孩子一种威慑能力,但是这个必须有一种人格魅力。
第一、家长的学识。你要让孩子能够服从,你必须具有一定的学识,博学家长孩子容易跟他交流并被家长一些有意义指导感觉家长权威性,既是你不是一个方面专家,也有不断学习,跟孩子一起成长,在他需要帮助时候提出合理一些建议。
第二、良好沟通渠道。因为孩子在人格是和你平等的,他之所以对你保持一定仰视,是因为你不仅仅是他经济来源,更是他遇到问题时一个倾述对象和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朋友,保持一种良好沟通环境,对于家长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少啰嗦。因为现在家长,平时看见孩子就说不完的教导话,既不给孩子辨别时间,也都是一些大话和套话,只能当孩子感谢厌烦而从内心排斥你,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鲜活生命,你定一些基本家规,除此之外还孩子自由选择权力,平时少说话,说话必须有震慑作用,只有这样孩子才有三分怕意。
第四、说得做到,对违纪孩子一定要严苛。因为选择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雷声大雨点小,孩子违法一些规范,家长又舍不得给予必须处罚,长期以后,孩子根本不把你要求放在眼里,你的教育就完全失去效果。
总之,一个负责任家长,既是孩子朋友,又是孩子成长矫正者,孩子成长中对某些东西畏惧是正常成长必然因素。一个树苗长歪了,不给予矫正,到时候一旦坍塌,就会危及社会!
2018年11月26日于宜昌市夷陵吾同斋
2018-11-27 15:27:49 -
这一方面是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表现,另一方面有可能是家长的教养不当。
比如有网友看完《少年的你》,就说“我最感慨的地方是,警官问陈念为什么不报警。我真的很想帮她吼回去:告诉大人有P用?我小时候就是这样,每次大人只会说,‘你要听话’‘为什么他只打你不打别人’……这样的大人,他配当大人吗?”
你觉得大人有多“正确”?
在我们小时候,即便爸妈不给我们小红花,或者不威胁我们“大灰狼要来了”,我们也多半会乖乖听他们的,那个时候,他们就像我们的英雄。
但是我们会长大。在他们让我们一定要晚上九点前到家的时候,在他们让我们修改志愿、把文科改成理科的时候,在他们让我们回家工作、去跟隔壁邻居三姑妈家的孩子相亲的时候,我们也会想:凭什么呢?这个世界是“大人”在主宰,看起来,大人有让小孩子听话、服从的权力——这看起来是正当的、不言而喻的。在多大程度上认为某个人的权威是适当的、公正的,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正当性(legitimacy)”[1]。正当性并不一定依靠奖励和惩罚来实现,就像家长的正当性是社会默许的,当整个社会都默认一件事时,我们会在学习道德标准的成长过程中,试图将其纳为自己的观点。
但其实,在对孩子施加影响和执行规则方面,大人们有时会失败,因为少年们并不都是这么想的,如果他们不把大人视为正当的权威人物,那对不起:我要走我自己的路!
显然,陈念和小北都没有把妈妈视为正当的权威人物。
在小北的青春里,妈妈是缺失的;在陈念的青春里,妈妈虽然会出现,但这些出现并没有让她好过。陈念并不信任她的妈妈,她不告诉妈妈自己的遭遇,也不告诉她自己的决定,甚至相比之下,陈念才是更像大人的那个——她也许,并不觉得她妈妈应该成为妈妈吧。
正当性的另一个维度是服从规则——即便不喜欢,也会听话。电影并没有给魏莱多少背景交代,但从她跪下求陈念不要报警以防父亲生气时,也许觉得父亲是最正当、甚至需要讨好的吧。
什么样的家长,才“配”当爸妈?
在人们讨论跟儿童青少年有关的影视作品时,总是会提到一句话,“为人父母却不需要考试,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显然,即便在完整的家庭中,家长的正当性也不一定是理所当然的。
事实上,那些强调自己权力的家长可能会被嗤之以鼻,而跟孩子友善相处的,更可能会被认为是好爸妈。
有的父母很严格,但他们也很热情,能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他们乐于接受双向交流,因为他们会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制定规则,也会听取孩子对这些规则的看法;有的父母要求高,控制欲强,但对孩子的需求漠不关心,难以接受,这些父母觉得单方面的命令就够了,他们建立规则,并希望孩子们毫无怨言地听话,就像魏莱小跟班罗婷的父亲,在罗婷被停学的时候一掌把罗婷打倒在地;还有的父母几乎不对孩子做什么要求,却往往很热情地接受孩子的所有脾气和任性,孩子想做什么就允许他们做什么。这正是鲍姆林德提出的权威型、独裁型、纵容型的三种教养方式[2]。
研究发现,越觉得自己父母的教养是权威型,孩子就越认可家长的正当性;而觉得自己父母独裁的孩子,可能也会觉得家长的正当是个笑话[3]。
有“不配当爸/妈”的家长,会怎样?
他们可能从独裁的家长那里学到了言语和身体暴力;他们可能因为感觉不到家长的爱意而对世界也表现得不够友好;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机会学到如何理解别人、如何体恤别人……具体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但简而言之,觉得家长“不配”的孩子,自己也可能做出更多的不良行为,可能是从商店偷东西,可能是酗酒,甚至是暴力[3]。
家长能怎么办?
从前文的研究来看,采取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这一情况。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前文中所提到的结果,都是基于大样本得出,预测效应量也有限,这并不是说每一个做出过独裁行为的家长都“不配为人父母”,更不是说每一个青少年的不当行为都应该归罪于家长。
是的,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好孩子,也没有人能是天生的好家长、好大人,我们都是在不断的试错中成长。但有的事情,试错机会很少、成本很高。当你面对孩子的时候,你准备好一颗真诚、尊重的心,准备好教ta也成为真诚尊重的人了吗?
参考文献:
[1] Tyler, T. R. (2006).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legitimacy and legitimation. In S. T. Fiske, A. E. Kazdin, \u0026 D. L. Schacter (Ed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Vol. 57 (pp. 375–400), Palo Alto, CA, US: Annual Reviews. Retrieved from EBSCOhost.
[2]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1, Pt.2), 1–103.
[3] Trinkner, R., Cohn, E. S., Rebellon, C. J., \u0026 Gundy, K. V. (2012). Don't trust anyone over 30: parental legitimacy as a mediator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changes in delinquent behavior over tim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5(1), 119-132.
2019-11-03 21:36:19 -
什么是家长没有权威?不理解这个意思。家长在孩子面前为什么要有权威呢?
2018-11-28 20:5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