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为何不再谨言慎行?
林黛玉为何不再谨言慎行?
-
就小说说小说。
林黛玉的家庭状况。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出于贵族之家,其祖曾封列候,至林如海父亲一代又袭,到林如海一代便不再袭了,子孙后代便走科举之路,林如海文才了得,青年得志考中探花,古代举子皇帝殿试,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林如海科班出身,而且又受皇宠,后娶贾府贾敏,门当户对,一路官运亨通,至盐政,被点为巡盐御史,也就是国家派往地方纠查各地盐业官员的钦差大人,在清代,国家收入,一是农业税,二是盐税,三是铁税,四是织造税等。是个肥缺。御史的权力很大,一旦发现下层官员有徇私舞弊现象有权向上级反映罢免当地官员之权,也有向皇帝直奏之权,所以说林家的财富大多来自了地方官的孝敬。
但不幸的是林如海后代乏力,仅林黛玉一人。
林黛玉入贾府后状况。
贾敏又死,林黛玉寄居贾府,林如海为林黛玉送往贾府的妆敛应是不少,且不久林如海又病故,贾链代为料理后事,林家财富全部入贾府,贾链应贪不少。
故林黛玉的命运全部寄托在贾府,林黛玉直系亲人也唯有贾母了,有贾母在,黛玉尚有一线生路,无贾母在,黛玉定无下场。
林黛玉实陷囹圄,贾母是其唯一希望,虽在贾母庇护下怎可
放肆?
以此观之,林黛玉绝不会放肆到胡作非为地步的,除非涉及其生命底线,她做为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女,时常处于惊恐之中,不肯多走一步路,不会多说一句话,恐被人抓住把柄,怎会不谨言慎行?
至于与贾宝玉的交往,及众姐妹来往,又是在贾母的首肯下进行的。越矩越规之事,林黛玉断不会做。
林黛玉下场。
但即使如此,还是被好言者造谣生事,贾母一死,贾家被抄,宝玉被押,林黛玉还能活吗?所谓“树倒猢狲散”第一个受迫害的就是林黛玉。
因此说林黛玉不谨言慎行不成立!
2019-05-19 00:03:34 -
不大了解题主此问的具体含义,“不再”一词仿佛有前后对比的意思,不知道题主是否指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或者经过某件事之后,黛玉的性情发生了变化,从谨言慎行变得不谨言慎行?
我印象中不存在这种特定的时间或者事件。诚然,大家比较公认的是,林黛玉在没有确定贾宝玉的心意之前,经常动不动就对宝玉耍性子,给人感觉是多愁善感不易接近。而自从宝玉赠送两条旧帕子,黛玉明白了他的心意之后,黛玉就变得开朗多了,不仅几乎不再对宝玉发脾气,对别人也是活泼热情不计较。但这是感情方面的转折所带来的表面上的变化,实际上黛玉的性格还是和以往一样,既敏感尖锐,又灵动活泼。
黛玉是一个聪明人,心里始终是明白的,谨言慎行与否,只是外在的表现。对林黛玉来说,这种表现的程度是分阶段的。
刚进贾府的时候,黛玉只是一个小孩子,但是已经读过《四书》,聪慧敏感的程度显然胜过了同龄人。书中详细描写了黛玉进府的过程,一路上街道房屋布局、贾府众人打扮、长辈说话含义、吃饭起居礼仪,黛玉都不动声色暗中观察揣摩,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从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详细描写可以看出,此时的黛玉是相当地谨言慎行。显然,初到陌生环境,不乱说话、乱表现,是林黛玉奉行的准则,反映了她的聪敏和教养。
但很快黛玉就表现出了另一面。第七回的送宫花事件就很出名,黛玉因为周瑞家的最后一个才把花送到她这里而表示不满。第八回,宝钗向宝玉暗示“金玉良姻”,随后到来的林黛玉句句话都带着机锋,最后让宝钗忍无可忍地在她脸上拧了一把,说她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这时黛玉已经在贾府呆了好几年,和宝玉已经有了青梅竹马的情谊。这些“尖酸刻薄”的言语看起来有失风度,至少不能算是谨言慎行,因为很明显会得罪人。
其实这些表现对于一个聪明的女孩子来说是很正常的。这种女孩子读书多,脑子灵,嘴巴又快,所以往往不但话多,而且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享受在言语较量中占据上风的感觉。只有一种情况可以遏制这种聪明女孩的表达欲,就是她处在一个被贬低被压制的环境中,或者一直被告诫不能这样说话做事。
黛玉显然没有受到这样的压制,也没有被告诫,我觉得,这正好说明黛玉进府之后得到了贾母的特别宠爱,所以其他人也都对她很客气。因此,在适应了贾府的生活之后,黛玉感到放松了,本性中活泼灵动的一面自然就显露了出来,说话做事也就不再“谨言慎行”了。其实这么做是会得罪人的,但当时心性还不成熟的黛玉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身边的人知道她受贾母宠爱,自然也不会有人告诫她这样不妥。
不过黛玉本身很聪明,又很善感,随着年龄增长,她越来越能体会到自己的真实处境。父母不在了,原来的家已经回不去。但是在贾府,自己到底是主是客,将来何去何从,这个身份定位和前途路向始终模糊不清。加上和宝玉互生情愫,但这份感情却一直悬在半空落不了地,种种无法说出来的不安和焦虑,都让黛玉越来越趋向孤独忧郁。
体现在外在形式上,就是黛玉越来越沉默了。虽然说出话来还是充满机锋、一针见血,但是至少学会了抓大放小,除了和宝玉的感情,其他人和其他事黛玉是越来越不计较了。所以在后期,很难再看到黛玉对谁发火,相反,她对婆子和丫环都说话客气、礼貌赏钱,和宝钗也放下前嫌成了姊妹,抄检大观园这么大的事,她也不发表任何意见。
这个时候的黛玉,可以说又恢复“谨言慎行”了,只是出发点已经和小时候不同。小时候是因为不懂而不敢乱说话,现在是知道了一切,已经不必再说什么。所谓“而今尝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黛玉在不同阶段“谨言慎行”程度的不同,恰似“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个境界,反映的正是黛玉逐渐成长、心性逐渐成熟的过程。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2019-05-26 04:10:52 -
提起小说《红楼梦》,就不得不说林黛玉。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多少代红粉的一个完美的梦。但细观红楼梦前八十回(后八十回风格相差太大,不做评论),林黛玉并不像人们概念化的那么简单和单纯,是一个特别难用只言片语就能品评的透的一个角色。
在大观园里,她既是个主子,但又不似其他小姐那样,享有着主子特有的尊贵。貌似小说中,黛玉就是为了跟宝玉配戏而来的。
黛玉读书多,识字多。这既是她的优点,也是她的致命之所在。她的才华,得以让她在大观园里,赢得众姐妹的崇拜与赞赏;同时,才华又使得她自恃有才,经常在一些场所中,未免自大,甚至轻狂。众多悲凉、低落、阴晦的文字,又一步步的,把她的心绪引向绝望,进而走向死亡。
整个大观园里,除了个贾宝玉,整天价的把个黛玉心啊、肉啊的疼着,其实,黛玉在大观园其他人的心目中,人缘挺一般般的。
在奴才们的眼里,她貌似是个主子,但大家除了怜惜她的多病多灾,心里并不把她当主子看,只是迫于她说话不带刀,却能置人于死地的一张嘴和老太太的疼爱,才对她畏惧几分。
而在小姐们的眼里,她又是个寄居她们家门下的客人,有之不多,无之不少。
黛玉的不谨言慎行,有很大成分是相比于宝钗来说的。
宝钗,识字懂理,为人八面玲珑,做事面面俱到,既有探春的果敢,又兼凤姐的周全。既会讨长辈的欢喜,又得同辈及奴才们的喜欢。
相比而言,黛玉更像是年少人梦中的一个幻象,而探春则是现实中的国民好媳妇。
2019-05-18 21:02:23 -
《红楼梦》给人的真实性,随处可见。黛玉进贾府,不敢走错一步路,生怕讲错一句话。大家以为黛玉是谨小慎微之人。可没多久,周瑞家的送宫花,黛玉便说出刁钻的话来。宝玉在薛姨妈喝酒,李嬷嬷劝谏,黛玉抢白一番,弄得李嬷嬷下不了台,说:“林姑娘的嘴像刀子一样厉害”。这样,在贾府上层,对黛玉形成了刻薄的印象,连王夫人也说黛玉爱计较。黛玉的变化为何这么大?在大观园里,人物性格变化大的只有黛玉,其它人物似乎都是静止的。黛玉的这种变化,符合生活逻辑。昨天,我女儿带外孙女朵朵(五岁,黛玉进贾府的年纪差不多)来宁乡妻子家玩,开始偎在母亲怀里,很腼腆的样子,也很守规矩。下午,我们到一个农家山庄去玩,在原生态林间散步,朵朵腿劲很好,跟大伙聊得很开心,回家之后,陌生感没有了,开始乱来,她们走后,桌上一派狼籍,收拾了许久。
2019-05-19 07:24:49 -
对于这个问题我真的不知从何而来?我认知的黛玉,仙子容颜,玲珑七窍,出身高贵,却因父母早亡,本就多思敏感的性格愈发善感,虽有外祖母百般疼爱,却因是舅舅家,加上舅妈并不怜惜,所以谨慎是从踏入荣国府就开始了,见过仆从之后,担心行差落错,惹人笑柄,明明启蒙已读过《四书》,听说姐妹们自谦后,便改说些许认得几个字罢了,举止之间更是以客居身份融合贾家,四、五岁便如此懂察言观色,难道逐渐长大反而会少了谨言慎行,我没从原著看出来,这个问题也无从考证。
2019-05-18 21: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