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期,秦国凭什么灭掉六国?
战国末期,秦国凭什么灭掉六国?
-
凭的是实力和天下民心归治的大势。
先说实力问题:实力是指国家综合实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当时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是第一的,好比十年前的美国在全球的地位一样,甚至更高。有了实力自然就有了统一天下的基础,没有实力光是想那是统一不了的。
秦国实力强,其它六国实力却很弱,这形成天下独强的局面。
韩国从申不害死后,就一直不行,又被大国时不时割肉,在灭国前也就只有都城及其周边数城了,所以第一个被灭国,不费一点劲,秦军一到,开门就降。
赵国在战国后期是最有实力与秦国一争高下的国家,不过长平之战后,赵国军力损失太大,后期的灭国大战时,全民皆兵,举国抗战。耐何赵国自毁长城,李牧被赵王给弄死了,这加速了赵国的灭亡。赵国亡国后,公子赵嘉在代地称王,与燕国联军抗秦。不过大势已去,赵嘉虽然也是一代雄主,但兵微将寡,苦苦支撑几年后还是被灭了。
魏国从马陵之战后就开始衰落,百十年来又被秦国一点一点的蚕食,已经从一流强国退居到三线以外了;秦国大军一到,也是积极备战,不料秦军用黄河水淹魏国都城大梁,魏王不忍百姓成鱼鳖,就投降了。
楚国虽然国大人多,但是制度不佳,国家凝聚力不行。百十年来,国土被秦国占领较多,人口及财富损失也大。不过最终还是举国皆兵,号称60万大军与秦国决战。项燕虽是名将,但王剪也是战神。关键是两国综合实力相差太大,最终楚国还是国破家亡。
燕国与齐国则是在彼此的侵略与反侵略中双双衰落。秦灭其它四国时,此二国做壁上观,灭自已时,且战且退,最后发现久不征战,不能打仗了,干脆降了算了。
以上是秦灭六国的过程。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军事只是手段,统一是目的。战国七雄都是华夏族,都是炎黄子孙。从东周立国开始,春秋与战国两个时代五百年多年的杀伐,老百姓都疲惫了,分久必合这是天下大势,也是民心所向。所以秦灭六国的战争才这么顺利,死的人也远没有后来的楚汉相争多。也正是民心思治,汉代秦后,国家才有了四百多年的稳定时期。华夏族才形成了天下一家的统一观念,那是五百多年的血与火总结出的经验,国家一统,百姓才好过日子。
2017-11-28 18:56:00 -
首先是秦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汉朝的贾谊在《过秦论》中写到“秦孝公拥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国有崤山
,函谷关的牢固,进可攻,退可守。 第二是适合国情的政策。秦国推行“远交近攻”的政策,即结交远处的国家,比如齐国,攻打和自己接壤的国家。慢慢蚕食六国来扩自己的国土。第三,励精图治推行变法,实现富国强兵。这是秦国灭掉六国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秦孝公时期,任用商鞅推行变法。
商鞅变法率先改变的就是秦国的军事。推行二十等爵制。无论你出身如何,只要上战场杀敌,就可以凭借杀敌数来换取爵位。这一举措对下层,对劳苦大众有着致命的诱惑。
很快秦国像一头长出锐利獠牙的绝世凶兽,举国上下人人好战,他国听闻战争人人满面愁容,只有秦国好像过节一样热闹,妻子送丈夫,弟弟送哥哥,前去战场为自己的家族杀出一个锦绣前程。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事得到提高还不够,农业生产也要提高。所以商鞅奖励农民耕织,生产粮食多的有奖励,偷懒生产少的人家要处罚。允许土地私有,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统一度量衡,推行严刑峻法,依法治国。
第四秦始皇的个人才略,战国末期,战争不断,人民渴望和平。
2018-03-15 07:54:03 -
我觉得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人才、外交和地理位置六个方面来小小的分析一下秦国凭什么灭掉东方六国。
1.从政治方面来说,在领导人这个方面秦国相比于其他六国来说是没有出现过昏君,像是秦昭襄王打的长平之战和灭东周,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则是礼贤下士、厚积薄发,给嬴政伐六国打了一个好基础。而其他六国则是昏君不断,像是楚怀王之流的人物逐渐地把六国的优势丧失的一干二净。另外秦还有商鞅变法,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来打破了氏族集团在国家运行上的弊端,而新兴的官僚体系保证了秦国国家机构运行的高效性。
2.从经济上来说,秦比其他六国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实行了土地私有制,并允许自由买卖。这既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秦从中积累了财富,又使人们激发了能动性,促进了秦版图的扩张。
3.从军事上来讲,一方面商鞅变法设立二十级军爵,直接促进了军队干仗的热情。另一方面秦的国策是“耕战”,其全国战争动员能力远大于东方六国。举个栗子,秦国就好比是现在的以色列,全民皆兵、全国皆兵。
4.从人才方面来说,秦直接碾压东方六国。文有商鞅、张仪、范雎、李斯等。武有司马错、王翦、白起等。而东方六国的国之人才屈指可数,而且还大多数不得重用。
5.从外交方面来说,秦奉行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而六国则勾心斗角,相互消耗,从而使得秦笑到了最后。
6.从地理位置来说,秦的东面为潼关和函谷关,南边是高原,并且占据着汉中平原,进可攻,退可苟,国内长期稳定。并且秦西边是野蛮的少数民族,秦在于其的斗争中也行成了一种彪悍的民族性格,类似于今天的战斗民族。
总而言之,秦能灭六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结果,我在这里只是通过一些方面来简要的说明了一下。如果还想研究的话,去翻秦史吧O(∩_∩)O~
2018-02-11 17:26:30 -
首先是秦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汉朝的贾谊在《过秦论》中写到“秦孝公拥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国有崤山
,函谷关的牢固,进可攻,退可守。 第二是适合国情的政策。秦国推行“远交近攻”的政策,即结交远处的国家,比如齐国,攻打和自己接壤的国家。慢慢蚕食六国来扩自己的国土。
第三,励精图治推行变法,实现富国强兵。这是秦国灭掉六国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秦孝公时期,任用商鞅推行变法。
商鞅变法率先改变的就是秦国的军事。推行二十等爵制。无论你出身如何,只要上战场杀敌,就可以凭借杀敌数来换取爵位。这一举措对下层,对劳苦大众有着致命的诱惑。
很快秦国像一头长出锐利獠牙的绝世凶兽,举国上下人人好战,他国听闻战争人人满面愁容,只有秦国好像过节一样热闹,妻子送丈夫,弟弟送哥哥,前去战场为自己的家族杀出一个锦绣前程。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事得到提高还不够,农业生产也要提高。所以商鞅奖励农民耕织,生产粮食多的有奖励,偷懒生产少的人家要处罚。允许土地私有,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统一度量衡,推行严刑峻法,依法治国。
第四秦始皇的个人才略,战国末期,战争不断,人民渴望和平。
2018-03-15 07:54:03 -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古至今连绵攻伐最长也就是战国了,算上春秋期间列国称霸时间就更长了,虽然周王朝还算天下共主,也仅仅名义而已,不影响乱世的性质,从宿命的历史角度来看发展到这一步应该出现一强大势力终止征伐完成一统。客观上,强弱兴替,强后被吞并,弱后转强,比比皆是,有时候就看谁兴起的是时候,在强大的那些年多做一些事,秦国强大恰逢其时,这是时势。
秦国自孝公前,四世庸主,自孝公后几代明君,此谓否极泰来,把握时机,历经彻底变法国富民强,秩序重建,涅槃重生,内部旧氏族、保守派势力基本殆尽,君权集中,更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外攻伐,对内整治令行禁止。此为内因。
秦国居西,后方稳定,大有独立于六国之外的特殊地利,少了一些腹背受敌。秦国新兴其他六国合纵,秦连横破之,自此六国失去遏制秦国最佳时机,一超多强局势逐步稳定,而六国又逐渐没落,一超多强逐渐变为一超一强五平,最后只有秦国一国独大,这是外因。
其他还有诸多原因,但总之,时代的呼唤与秦国自身的天时地利人和交相呼应,秦国成为主角登上了舞台。
2017-11-29 14:19:19 -
越多读那段历史,就越感觉到,秦灭六国冥冥中确有天意,天意在乎人才,在乎国运!至于很多人认为是靠国力、军队战斗力…个人觉得那只是结果,根本不能拿来解释秦国凭什么灭掉六国。再说,就国力和军力而言,其它六国也都曾经有过,并非秦国独有。
看看秦国灭六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数吧:
一、如果吴起不被魏国朝堂排挤走,秦国还有机会挺到商鞅变法吗?
二、如果庞涓优先处理秦国的主张被魏国朝堂采纳,秦国还能被打不垮吗?
三、如果商鞅被魏王不轻言放弃而是重用或杀掉,秦国还有机会翻盘吗?
四、如果秦惠文王在张仪司马错之政见不同中听取张仪的,没有巴蜀之地的秦国还能独大吗?
五、如果一介武夫秦武王赢荡不作死或是死后把王位传给幼子,秦国还有机会做大吗?
六、如果秦昭王时期的外戚专政没有底线,秦国能不中道衰落吗?
七、如果范雎死于魏国宵小之手或是秦国使者为人稍为清高些,没有远交近攻之国策的秦国还能不被连年战争拖死吗?
八、如果乐毅化齐中间不出现幺蛾子,秦国还能有绝对优势兵力国力吗?
九、如果在战难中出生长大的齐王建是个性格坚强的人,秦灭六国还能顺风顺水吗?
十、如果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不在中年就脑子短路,秦国能逃过命中一劫吗?
十一、如果长平之战赵国不犯糊涂或是聪明绝顶的赵括有自知之明抑或是山东其它五国有开眼之明君给予赵国以援助,秦国还有机会灭掉六国吗?
十二、如果吕不韦孤注一掷的庞大计划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秦国的昌盛国运还能坚持到最后吗?
十三、如果赵国朝堂不出现郭开那种损国不利己的小人,秦国能顺利通过不世出名将李牧的防线吗?
可见,秦灭六国冥冥之中真的有天意,以上任何一个可能出现,七国最后谁能一统还真不好说!
2017-11-28 21: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