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太丰富了,随便截取一段,都是可歌可泣的。”你如何理解?
“中国的历史太丰富了,随便截取一段,都是可歌可泣的。”你如何理解?
-
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华夏民族,一路走来,的确如题主所说。任何一步,都是可歌可泣的。
就这个问题,说一下曹魏末期的故事吧。
01
曹髦为帝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十六日,魏文帝曹丕病危。直到这时候,才想起来还没有立太子。曹丕急急忙忙正式确定了曹叡为太子,托孤于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等人。
当初,曹丕由于厌恶曹叡喜欢女人的服饰,迟迟不愿意立他为太子。
到了这个时候,也没有可以选择的余地啦,是骡子是马都得上套啦。
此时,半死不活的状态,也就早把其父曹操的叮嘱送往西天啦。
曹操深知司马懿是鹰视狼顾之人,预言他将会干预曹丕的家事。
曹操以为司马懿比曹丕大八岁,曹丕应该能耗得过他;
曹丕也想不到这么快就走啦,还没来得及认真考虑这个事哪。
确定太子之后的第二天,曹丕就驾崩啦。时年四十岁。
恐怕也就没有人再那么惦记司马懿这档子事了吧。
曹叡继位前期,面对来自于蜀汉与东吴的攻伐,如履薄冰,兢兢业业,指挥曹真、司马懿等大将成功进行了阻击,稳固了曹魏江山。
但在后期,特别是在诸葛亮去世以后,曹叡感到压力减轻啦,就开始大造土木,贪图享受啦。
玩着玩着,就玩出毛病来啦。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初一,由于过年玩得太嗨,一下子躺倒起不来啦。
可能是估计够呛,想到还没有立太子,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的,国家不可一日无主,匆忙之中,就确立养子曹芳为皇太子。
到底是年轻,做事利索,当天曹叡就驾崩啦。
曹芳继位,年仅八岁。尊魏明帝曹叡的皇后郭氏为皇太后,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佐。
当时,曹叡病危,为了曹魏政权的稳固,就想起用叔父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为主,以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等人为辅,借助于曹魏宗亲的力量,来共同辅佐将来的幼主曹芳。
由于主持内政机要的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与夏侯献、曹肇等人有矛盾,担心他们主政后对自己不利,就极力阻止曹宇等人上台,并推举与自己关系比较好的曹爽做大将军,提议司马懿共同辅政。
曹叡同意了这个建议,但很快就变卦了。
他深知曹爽素无才学,行政软弱,容易被控制;而司马懿心机似海,阴险凶狠,刚烈暴戾。曹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将来必然被其挟制。
于是下诏停止再议此事,并再次征召曹宇辅政。
孙资、刘放获知曹叡变卦,立马进宫觐见明帝,并力主维持原议。
曹叡迷迷糊糊又同意啦。
孙、刘二人怕夜长梦多,就逼迫曹叡立刻下诏,宣告天下。
据说曹叡说太累啦,改日再说。但孙、刘不答应,当时就抓着曹叡的手,写成了诏书。
不仅罢免了曹宇等人的官职,而且将他们立即驱逐出宫。
曹芳被立为太子的当天,曹叡就驾崩啦,时年三十六岁。
不知道曹叡这些年,都忙活了些啥,连个健康的儿子也没有。是否与好女人服饰有关系呢?
这个需要考证。
养子曹芳继位,年仅八岁。
小皇帝从小就被收养在后宫,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到底是谁家的孩子。一心就知道玩耍,整天泡在宦官、女人堆里,跟一群小人亲近,在后园游乐宴饮。
大将军跟司马懿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专权跋扈,排挤打压司马懿。
司马懿装聋作哑,也就不管闲事啦。
正始八年(247年),大将军曹爽采用何晏、邓飏等人的计谋,软禁了郭太后,开始专权。
尚书何晏同时上疏劝谏曹芳,说:“玩耍不要紧,最好大臣们跟着,有啥事好商议。”
小皇帝怕大人们跟着,玩起来不爽,就不同意。
谏议大夫孔乂又上疏,说:“如今天下太平,陛下可以不必再到后园学习骑马,外出一定要乘坐辇车。”
曹芳也不听,我行我素。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为魏明帝扫墓,曹爽兄弟及亲信全部陪同前往。
行将就木的司马懿一个鲤鱼打挺爬了起来,一声令下,三千死士云集京都,控制了洛阳。
司马懿上奏永宁太后,罢黜了曹爽兄弟们的官职,关闭了京都各个城门,逼迫曹爽等投降,之后又将曹爽等人全部夷灭三族,史称“高平陵事件”。
从此,曹魏军政大权全部落入司马氏之手。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把持朝政。
嘉平六年(254年)二月,中书令李丰和张皇后的父亲张辑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事情败露,被司马师灭族。
小皇帝曹芳因为这件事,整天的提心吊胆;司马师也担心后患无穷,干脆就把曹芳给废掉啦。
九月,司马师联合一帮大臣上奏郭太后,说:“曹芳年龄也不小啦,还不亲政,整天就知道跟后宫的优人、保林等女官淫乱作乐,废弃讲学,弃辱儒士,还殴打、烧伤进谏的大臣等等,请求废掉曹芳。“
太后没有办法,但看到小皇帝做的这些事,实在也不靠谱,就同意啦。
司马师废掉曹芳,打算推立彭城王曹据为帝,但郭太后不同意。
因郭太后执意要求,就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大魏皇帝。
整个过程,就是汉末时期刘家故事的翻版。
02
励精图治,誓做中兴之主
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 ,字彦士,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
曹髦继位以后,经常在太极东堂与司马望、王沈、裴秀、钟会等人讲经宴筵;与崔赞、钟毓、虞松等诸位儒生讨论夏朝少康与汉高祖刘邦的高下。
诸位儒生认为:“评定德行少康更优秀,考核功绩还是汉高祖更胜一筹。少康处境较易,而汉高祖更难。”
曹髦说:“作为帝王,最上等的是立德,其次是立功;汉高祖功劳高,但比不上少康盛德普照。况且仁者一定有勇力,诛杀暴君必须动用武力,少康武功的辉煌,难道就不如汉高祖吗?”
曹髦继续说道:“夏代古书散佚,文字缺失,其丰功伟绩没有记载下来,只有伍员粗略陈述了大概的情况,他说恢复夏禹的功绩,不丧失旧物,效法祖先圣业,旧的好制度不废掉,不是有才有德的全才,谁能和他相提并论哪?假使三坟五典都流传下来,少康的行为详细记载下来,难道还会有异议吗?“
说到这里,大臣们都心服口服。
中书令虞松上前说:“您既然用心以古为鉴,贯通古今,又说出善言,赞扬凸显少康的杰出功绩,使他的光彩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应该记载下您的话成为文章,永远垂范后人。”
曹髦说:“我学识不广博,了解的浅薄狭隘,害怕说的不对;纵使有值得采纳的地方,仍不值得重视。如果加以记载,只怕在后世贤达中招来笑话,显出我的愚笨吧。”
因此,侍郎钟会退下后,才评定编次记载下来。
曹髦继位后,励精图治,推崇少康,立志做曹魏中兴之主。
但是,曹髦性情急躁,每有集会就希望群臣尽快到达。
因为司马望在宫外任职,就特地赐给他一辆追锋车和勇士五人,每当集会,就让他奔驰而来。
欲速则不达,这种性格,也给曹髦带来了灭顶之祸。
03
为帝王的尊严而战
司马氏的专权,引起了朝廷内外大臣们的反感和抵制。
正元二年(255年)正月,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首先起兵声讨司马氏。
大将军司马师亲自督师征讨,经过几番激战,毋丘俭战死,文钦逃亡孙吴。
虽然平定了反叛,但司马师也是被文钦之子文鸯吓得滚落了眼球,病上加病,奄奄一息。
司马师急忙把司马昭从洛阳叫到了许都,说:“我估计是不行啦,你赶紧接掌我的大将军印吧。”
说完就死啦。
消息传到宫中,曹髦十分高兴,认为这是难得的好机会。
于是下令,让司马昭留守许都,让尚书傅嘏“率六军还京师。”
同时,加紧策划宫廷政变。
但司马昭知道这是曹髦的计谋,直接率领军队回到了洛阳。
曹髦计划落空,木已成舟,只得接受现实,任命司马昭为大将军。
一次 很好的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从此,司马昭独掌大权,控制了朝政。
曹髦见自己的权力日渐削弱,感到不胜忿恨。
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忍受屈辱和退让,而是选择敢于直面抗争。
甘露五年(260年)五月,曹髦召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在凌云台部署甲士,并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被废黜的耻辱,我要亲自带领你们去讨伐他们。”
尚书王经劝谏道:“司马昭掌握朝政已经很久啦,朝廷内外都屈从为他效命,而不顾逆顺之理。现在宫中宿卫空缺,兵力十分弱小,陛下您凭什么与他对抗啊。这样做的后果是病上加病,这事应该慎重研究才行。”
曹髦从怀中拿出黄娟诏书愤怒的扔在地上,说:“这事就这么定啦,纵然死啦又有何可怕的,何况还不一定会死呢!”
说完,曹髦就进内宫,去禀告郭太后。
王沈、王业就跑啦,急忙去告知司马昭。他们想拉着王经一起去,但王经不去。
曹髦随即拔剑登辇,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们呼喊着出了宫门。
在东止车门,曹髦遇到了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
曹髦大声呵斥他们,司马伷的兵士全部被天子陛下这视死如归的气势吓跑啦。
中护军贾充从外面赶来,迎面与曹髦战于南面宫阙之下。
曹髦亲自用剑拼杀,追随贾充的人想要退却,贾充大声对太子舍人成济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不就是为了今日吗?”
于是,成济立即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将曹髦弑杀于车下。
时年曹髦二十岁。
死后,曹髦被废为庶人,降礼葬于洛阳西北。
曹髦没有成功,尽管是只有百分之零的成功几率,但他做了百分之百的努力。
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面对如此境遇,敢于直面抗争的帝王,实在不多。
曹髦刚烈的血性,一身的胆气,为了帝王的尊严,为了人性的高贵,视死如归。
与其苟且偷生,毋宁高傲而死,这是值得尊敬的斗士。
我一直以为,曹魏末期就是小皇帝做傀儡,任人摆布。
但看了曹髦的故事之后,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同时看到政治斗争是多么的残酷。
正如题主所说,任何一段历史都是可歌可泣的。
无论是侥幸的成功者,还是悲壮的失败者,都值得后世尊重。
2019-08-01 19:34:29 -
中国历史极其丰富,是全人类一颗耀眼的巨星。
纵贯五千年的长河,咱们掐头去尾说一段中间的历史——汉朝。
提到汉朝大家就会想到楚河汉界,想到楚霸王项羽,想到鸿门宴,想到流氓皇帝刘邦;其实小到平民百姓,大到九五至尊,只要你一步走错,后面就步步走错;刚愎自用的项羽,数倍于刘邦的军力,就因为不听良言,不纳忠言,不察谏言;落得个乌江自刎的局面。
而高祖刘邦广纳贤良,强基固本,在大上忍,在小上争,终于让伟大的志向化为现实;
成功的秘诀就在于识人任用上,恰巧在刘邦的周围就大有人在: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有着包容万象的实力;还有亦人亦仙计谋百出的张良;实力派萧何,因为出类拨翠才有了千年绝唱“月下追萧何”。
由于刘邦的雄才大略,加上众将,众谋士用力,在屡屡与项羽斗智斗勇中始终占居着上风。
其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计不光在当时是一种上上策,既使在后来各个朝代的争斗中也是屡试不爽。甚至于当今外国的一些书藉里都有所记载。
汉朝文化积淀深厚;那时的酿酒术己非泛泛,今天南方的黄酒如状元红,加饭酒,古越龙山系列竟然有“汉”的影子或者说引子。
汉朝的商埠,教育比较与公元前310年那简直就是质的繁荣,耕田用具,妇女饰品也大有进步;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或许这词里包含着高祖刘邦的治国策略吧。
2019-06-30 18:41:19 -
众所周知,我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就是成语了。短短四个字的成语,背后蕴藏的却是一整段或悲壮、或惨烈、或温情、或嬉笑的典故。
而《三国志》中也有着不少成语:七步成诗、三顾茅庐、下笔成章、士别三日、鞠躬尽瘁等等,而有一个成语,不像“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这些流传广泛,但在它的背后,却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姜维不像他的恩师诸葛亮那样有着闪亮的聚光点,但他在死后所留下的成语,却成为了千古忠臣的代表
《世说新语》中记载:“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从这句话中也引申出成语“胆大如斗”,是用来形容某人胆子极大。
姜维自公元228年投靠蜀汉之后,一直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到诸葛亮死后,他又在蒋琬和费祎等人手底下做事。虽原为魏臣,但姜维以他的忠心消除了蜀汉全体官员对他的怀疑,到费祎死后,姜维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全面负责蜀汉北伐一事。
诸葛亮评价姜维“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又心存汉室,才兼于人”,把姜维当为北伐曹魏的中心人物来培养,而姜维也没让诸葛亮失望,在诸葛亮死后,姜维共举行了十一次北伐,史称“九伐中原”,誓死捍卫“汉魏不两立”的信念。
可惜蜀汉气数已尽,内有黄皓乱政,外有曹魏大军压境,在邓艾偷渡阴平之后,蜀后主刘禅下令正在剑阁和钟会相持的姜维投降。当时前线士兵一听到后主的命令后,是“将士咸怒,拔刀砍石”,而姜维却是和钟会一见如故,敌人瞬间成了朋友。
之后姜维劝钟会杀尽北来的魏将。撺掇钟会谋反,引发了长达数月的成都之乱,此乱中钟会、姜维、邓艾、刘璿被杀,祸及士卒百姓,给已经千疮百孔的蜀汉又雪上加霜了。
如果没有后面《汉晋春秋》所收录,姜维秘密给与刘禅的那封自白书的话,或许姜维真的就被打成了忘恩负义、自不量力的卑鄙小人了。华阳国志曰:维教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密书与后主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所以姜维之所以屈膝在钟会手下做事,之所以让钟会杀尽魏将,就是为了除掉钟会在蜀中的根基,再寻机杀掉钟会,为蜀汉复国。而姜维死后,被人开膛破肚,只留下了一句“胆大如斗”的成语。
姜维确实够胆大的,他敢在钟会数十万大军之中,以降将的身份入主钟会权力中心,冒着极大风险做着无间道,而即便成功他也未必能全身而退。但就是“复兴蜀汉”这一信念,恩师诸葛亮对他的信任。就令到姜维置自身安全于不顾,拼尽最后之力也要重兴这个把他逼到沓中屯田的蜀汉政权,就凭这一点,姜维绝对是符合古代对忠臣标准的所有要求。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
2019-07-01 00:51:58 -
开原咸州古城西北郊(4里)有新发现的南北朝时期修筑的塔子沟高句丽山城,距今约有一千五百年历史;山下城当为渤海国设置的扶余府城遗址,即唐朝行营总管徐勣(徐懋公)、左武卫将军薛仁贵攻下的扶余城。
2019-07-01 02:11:09 -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曾经在B站上看过一个名为“中国历代疆域变化”的视频。
从黄帝时代开始,凡是华夏文明波及的地域都标成彩色,不同的政权颜色不同,配以年号,时期,说明和背景音乐,可以说制作的特别精良。
将近一小时的视频浓缩了五千年文明的兴衰变迁。我看到华夏文明从黄河流域的一点点色彩逐步扩展到中原,然后蔓延到长江流域,最后逐渐演化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直至秦始皇统一天下。
看到汉武帝时期收复河套,然后张骞通西域,河西走廊和西域一大块地方被点亮。瞬间解锁新地图,一下子地图的视角变得特别广阔,直至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印度洋,南海的一条条水路也被点亮。
看到诸如汉、唐、明、清这些大一统朝代辽阔的疆域和代表“正统”的红色,也看到乱世诸如魏晋、五代、辽金,民国这些四分五裂的时代,华夏大地一下子碎成了五颜六色的“碎片”,但没过多久很快就一点点重新黏合起来,最终再次回到统一的红色。
有这么一个国家,煌煌绵延数千年历史,文人墨客、贩夫走卒、王侯将相在这里上演过多少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这么一个时代,黑暗笼罩这个国家已数十年,内忧外患,对外御敌战争接连失败割土赔钱,对内百姓民不聊生水深火热。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信神不信佛,他们掌握着这个时代最新颖的知识与思想,本该前途光明,但这种知识却也是一种责任,他们在黑暗前徘徊探索国家命运的未来,他们愿意牺牲自己。
因为这个文明自有历史以来在艰难困苦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可以舍弃自己负重前行,而这些人往往会被传颂纪念。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自古到今,不曾断绝。
这是我们的起点。我们的未来是人类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征程是星辰大海、无垠太空。2019-06-30 20:56:40 -
中国历史悠久可不是吹的,古往今来那么故事真的随便取一段都能用来创作,但是现在都制片人都扎堆搞玛丽苏弱智剧……
2019-06-30 16:49:53 -
我们国家的历史丰富,这点是毫无疑问的,我举双手赞成。
但是随便截取一段就是可歌可泣却是不见得。
可歌可泣的意思是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华夏五千年历史,夏商两朝太过遥远,留下的历史事实并不多。
周朝我们就相对来说比较熟悉了,著名的小说《封神榜》就是取自商末周初,还有烽火戏诸侯等等故事。
东周末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更是一段老百姓受苦受难的日子,有什么可歌可泣的?
类似的情况还有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五代十国等等,这些我们悲伤还来不及,有什么可歌颂的?
无论是秦还是两汉,都是封建谁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倒是有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隋唐时期我们强大无比,除去朝代更替的战乱,那个时期是我们值得骄傲的时代,尤其是唐朝。
后面两宋,像岳飞的遭遇是值得可歌可泣的,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国家的挣扎和文风鼎盛的矛盾。
元……强横无比,但是总觉得是被征服了……
明朝除了朱元璋建国的故事精彩一些,其他都一般,虽然没有一位太差的皇帝,但是让人记住的确实不多,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燕王篡位,木匠皇帝,大太监魏忠贤和吊死的崇祯。
清朝……不想多说,大家太熟悉了。
我觉得,我们的历史,每一段都可以说精彩纷呈,但是可歌可泣就不至于了。
2019-06-30 22:16:41 -
我的理解是中国的历史太曲折漫长了,可歌可泣的故事太多了,不像某些暴发户国家,花半年的业余时间就能把他们的历史看一遍。
从炎黄时代,黄帝大战蚩尤,维护部落稳定,领导百姓耕种,记录四时,节气等,到大禹治水,划分九州,到商汤,周武王,推翻暴君,重新维护社会秩序,到春秋战国,五霸,诸侯,名相,名将,战国四公子等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秦始皇一统中原,陈胜,刘邦,项羽亡秦必楚,汉武帝北击匈奴,四面出击,巫蛊之祸,东汉,三国,二晋……二十四史读一遍,少说也要个十年八年。可以说每一个时代都不乏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这个说法毫不夸张!
另一方面,中国的历史几乎每一个时代都不太平,都有巨大的矛盾冲突,所以每一个时代都有剧烈的斗争,如果都是顺丰顺水那也就没啥可歌可泣了,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国的历史每一段拎出来都充满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2019-06-30 16:29:09 -
文天祥
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家国,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后来,南宋统治者降了元军,文天祥依然坚持抗元,但不久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这件事也过去几百年了,现在很多人都无感。但是换句话说,如果当年日本侵略成功,那么谁能站出来舍身取义,以身殉国,至死不降,那么谁就是文天祥式的人物
2019-06-30 18:11:51 -
您说的很对!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这的确是我们祖国伟大之处。
不过,历史丰富多彩,却是人民灾难深重!每一次王朝的更迭,不是人民大众的尸横遍野?每一次民族的融合,不是民族间的屠杀?每一次的分分合合,不是刀剑马蹄的你来我往?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宁愿中国的历史索然无味,没有二十四史的鸿篇巨制。
因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时候,史家没啥可写!
2019-07-01 00:11:53 -
华夏5000年的文明史确实精彩。宋朝司马光写《通鉴》,当朝皇帝看后批阅: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后改名《资治通鉴》。
现在更是有《二十四史》或《二十六史》之说了,不一定都要读完,但确实是宝贵的财富。
2019-06-30 20:58:50 -
因为中国太大了,中国的历史很悠久,自从百家争鸣之后,民间读书识字的人比例虽然少,但也从来不缺,而且这种比例还在随着统治者的重视所不断增大,到了隋唐科举制之后民间读书人就更多了。
读书人多,用句古话来讲就是“启民智”,民众不是愚民不会被统治者简单的驱使欺骗,就算民间读书人不多,民众也是有自己的思想的,这也就对统治者的要求高,对整个社会制度的要求高。
而一个这么巨大的国家一个相当完整制度的打破不是一点小事就能被动摇的,所以一但古代有什么变化,一定是多年积累或者是相当大强度的爆发,而且主导这种变化的一定是一个甚至一群才能拔尖的人,否则根本不能撼动一个巨大的王朝,一个没有突出特点的人也会被王朝内的诸多精英吃的骨头都不剩。
上面说了启民智,就算读书人少,但在庞大的基数之上读书人的数量也是非常多的。读书读书,读的是儒家之书,百家之术。儒家提倡“忠”“仁”,提倡修身,治国,平天下。所以当天下太平时他们会入朝为官,或忠或奸。但当天下大乱,他们就会以天下为首念,儒家是他们的信仰,百家之术是他们的武器。
截一段中国历史尽是可歌可泣,那是因为有那么一群人,有信仰,他们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无所畏惧,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是卷狸,求关注)
2019-07-01 23:27:18 -
“中国的历史太丰富了,随便截取一段都是可歌可泣的”这话当然不假。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五千年之久。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其他三个文明古国早已灭亡,只有中国长盛不衰。五千年中,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中华民族,也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这五千年中,可歌可泣的故事和名垂千古的伟人数不胜数。
从黄帝统一华夏部落,中国人以华夏民族自称。再到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书同文车同轨。再到汉朝汉武帝大败匈奴,给一个国家永远的自信。苏武牧羊,投笔从戎。再到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等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可谓一个人终期一生也无法全部了解。那么中国历史为何会如此丰富呢?
1.第一个原因当然是历史悠久,足足五千年的时间,这这片大地上发生过无数的故事。
2.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是多元的,是及其丰富的。儒道墨法农等等派别,如果深入研究,足以耗尽一个人终生的经历。即便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也未泯灭其他学说的根本。反而这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来。
3.中国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文化,虽然受时代限制,但仍然可歌可泣。如文天祥,岳飞等人的爱国精神。
4.中国人的勤劳与聪慧。试问,中国人如果不勤劳聪慧,中国历史有可能发展到五千年吗?
中国历史丰富的原因有许多,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这里有一段诗歌,将中国历史朝代都归纳其中,送给热爱历史的朋友们: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自此完。
2019-06-30 18:3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