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与高考双重困难?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新农商网 全部 1012

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与高考双重困难?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回复

共3条回复 我来回复
  • 笑看万象123
    笑看万象123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高考有多大幻想,就业就有多少失落。目前,热浪滚滚的高考,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始乱终弃的游戏。你看看,高考之风有多烈:学校紧张得象战前准备、培圳机构是加油站、家长是后勤补给队、媒体记者更是兴奋有加挥汗如雨……

    待到出校之时,场面是多么冷清。看不见有几个单位,笑迎这些气势如虹的天之骄子。大学之入口与出口,真是冰火两重天!

    很多现实情况,其实我们是心知的,只是,我们有太多人喜欢真实的谎言!

    风在吹,地很硬,自己珍重吧!

    2017-08-30 11:25:48 0条评论
  • 柳柳老师
    柳柳老师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感谢邀请。

    高考难,是因为大学教育资源有限,而想要得到这些资源的人太多。

    千军万马挤高考这个独木桥,势必造成分数水涨船高。分数越高,考不上的学生自然越多。

    而就业难,很多时候是因为学生和父母大多数都是没有确切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的。

    在没有参加高考前,我们的奋斗目标很明确,那就是考上大学。

    那考上大学以后,我们该做什么呢?我们有什么职业规划吗?你去问考上大学的学生,十个里面有八个答不出来。

    再去问他们的父母,父母的回答通常是:上了大学,好好学习,找个好工作。

    那找个什么样的好工作呢?我们怎样学习,才能找到好工作呢?十个父母八个答不出。

    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对于人生的目标、职业目标都是很懵懂的。

    他们雄心万丈,却又不知道该往哪里使劲;他们想要有个好工作,却不知道自己在大学该做什么才能在毕业后顺利得到好工作。

    没有针对性的学习、没有具体的奋斗目标,单靠上课听老师讲课获取一些理论知识,单靠参加学校社团获取一些做事经验,是远远不能满足好职位对员工的要求的。

    所学的、所想的,都跟社会脱节,势必就会造成就业困难。

    我经常建议学生,要从一进入大学,就要想清楚,四年以后,我是就业还是考研。

    就业还是继续学习,是从大一就要思考清楚的。

    不要等到大三大四你再去想这个问题。大三大四想这些问题,就有点晚了。

    如果一开始就做好了就业打算,那所学的知识就要围绕就业打转,并且,还要抓住时机多参加实习。

    参加实习的同学,会更加清楚市场对于人才的真正要求,然后,根据市场要求,我们去补充学习相应的技能和知识。

    而且,从公司角度来说,他们真的更愿意用那些有实习经历的学生。这些有实习经历的学生能够更快地找准自身的定位,更快地找到自己的市场价值,更快地融入工作。

    想要就业顺利,想要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未雨绸缪,比别人先走几步,是非常重要的。

    2017-08-07 14:50:01 0条评论
  • 野战君
    野战君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中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大多数高校学生因为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导致自我认识不足、定位不清晰、职业目标不明确、盲目择业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样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不能等到快毕业时才来临时突击。要通过多种形式、方法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帮助高校学生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竞争意识和自主择业意识,改变传统就业思想观念,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应对新变化;帮助高校学生学习、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客观认识自我、准确职业定位、科学规划未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能力培训,化“被动就业”为“主动择业”,让大学生赢在职场起跑线,成为抢手的职场新人。

    二、职业能力欠缺 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自我/社会的认知、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目前,“大学生职业能力欠缺”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形成了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就业鸿沟。因此,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就迫在眉睫。 那么,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从哪里来呢?目前,大多数高校在院系、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仍然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高校教育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观念、方法和职业能力等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的培养。

    另外大部分用人单位对从大学毕业生中招募的员工缺乏应有的职前教育与培训,特别是缺乏员工基础职业素质的培训,大学毕业生在社会的成长基本处于自发的状态。 从目前的职前培训市场来看,许多机构更多的集中于英语、计算机等单一职业技能的培训,例如外语培训、IT培训等。通过这些技能培训,受训者能够短时见效,满足用人单位的特殊技能要求。 但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求职者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求职者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求职者的就业观念和职业素质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指标。 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越来越多的把目光从对求职者单纯的专业技能考核转向更能够反映求职者未来职业发展潜力的综合能力素质测评。一方面,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在发生变化,另外,用人单位也希望获得具备岗位胜任能力,能够尽快融入工作的合格人才。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亟待创新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时间、环境、需求、观念、职能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业指导工作亟待创新以适应新的要求。

    2017-07-31 15:44:33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