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我最近在头条写的一些有关唐王朝种种,对安禄山反叛,您会不会有不同以往的观点?
看过我最近在头条写的一些有关唐王朝种种,对安禄山反叛,您会不会有不同以往的观点?
-
安禄山是胡人,心高气傲,敢做敢为,.钻了唐玄宗的空子,使天下大乱。唐玄宗被蒙在鼓里。做了昏君。葬送了大好河山。宠爱杨贵妃,不问朝政,自食恶果。
东方杰士
2020-01-19 11:32:07 -
之前回答的关于安禄山的种种全是引用所谓正史资料,根本谈不上什么观点,安禄山的问题是笔者头条接下来会详细说的话题,有兴趣的可以关注笔者的文章。
这里只是简略谈一下,关于安禄山出身,蒲立本早在几十年前就分析安禄山根本不是什么卑贱之人,笔者同意这种说法,否则无法解释他与安思顺自小亲密的,而且他不是营州人,而是从军在营州。
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安禄山、史思明根本不是什么粟特人,历史上昭武九姓不完全是粟特,这是目前国内诸多学者最大的一个误解,至少很不准确。许序雅等学者也是多年前就这个一再解释,而这个问题海外最早30年代就有人发现,较近的八九十年代也不少人提出过,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国内一些学者为了把历史简单化,提出一个粟特人概念。
安禄山反叛的时间也是史书刻意渲染的,就在天宝前期安禄山也并没有要反叛的意思,他还帮助朝廷抗议一些地方官吏的问题,检举一些人,安禄山能够获得一再提拔重用,并非单靠侥幸,而且前期西北军功勋卓著,安思顺也在西北军,安禄山不敢轻易动弹。
还有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关系,史书给后人一个逻辑,安禄山史思明的一起作乱的,他们是同伙搭档,亲密战友的关系。这种说法也不完全准确,起兵的是安禄山,史思明在对抗朝廷这个问题上,是与安禄山一致,但他不完全是合谋的同伙,他一直是安禄山的属下,当然非常欣赏史思明,但本质上与蔡希德、尹子奇、崔乾祐等一帮心腹大将并没有多少差别,安禄山进洛阳以后就把范阳重镇交给史思明,对他有重用的意思,但不能理解为是两人一起策划了这次起兵。史思明是后来安庆绪在河南被朔方军与塞外部族联军围困,眼看玩完,向史思明求救,引发史思明对燕军的接收,形成新的势力,只不过史思明一人就占整个作乱的一半时间,安禄山起兵才不过一年对就挂了,所以根据客观事实,自然就把这一场灾祸叫安史之乱,但很多人会以为是他们两个人一起搞的叛乱。
还有,目前史书表明像张九龄这样的人,在开元末年已经发觉安禄山不忠心,根本是瞎说,不仅是对安禄山的不公正,而且也是对张九龄为人的抹黑。张九龄不喜欢军人,或者哪怕的确不喜欢安禄山是可能的,但身为一个受人敬重的宰相,怎么可能因为不喜欢某人就怀疑一个将领对朝廷不忠?有反叛的嫌疑,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张九龄会这么做?
还有关于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平卢节度使的问题,哥舒翰、安思顺关系的问题,郭子仪、李光弼朔方军的渊源,肃宗与玄宗的恩恩怨怨,关于张巡许远保卫战,高适和永王李璘等等,安史之乱值得细说的太多了
2020-01-04 22:20:30 -
唐明皇已经腐败到极点,就是安禄山不反,其他人迟早也会反。只不过安禄山野心虽大,为人太凶残,虎毒都不食子,结果死在儿子手里了。赵匡胤不也一样吗,结果当了皇帝。正所谓成王败寇!
2020-01-06 09:51:45 -
关于安史之乱,我是极度讨厌一些掉书袋,拼命考据史料,堆砌典故的!读历史是应该抱有一种宏大的历史角度的。用教科书上的话说,就是把握主要矛盾。
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和汉末董卓进京是一回事,也和北魏的六镇反叛是一回事。根源在于寒门武夫对士族高门的彻底反抗。而且,由汉到唐整个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前半段前一千年的历史斗争主线,就是寒门对抗世家,匹夫打倒贵族。
安禄山是一个杂胡,反正是充满了传奇色彩,很多人拼命考证安禄山的身世其实是非常无聊的。似安禄山这样的出身的人,由汉至唐层出不穷,汉朝的董卓,马腾是这样的,再往后的尔朱荣,包括李唐皇室在内的整个关陇集团也是这种出身,安禄山之后的李存勖的沙陀军事集团也一样。野心家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有,问题是这个野心家怎么就成功了?
汉唐时期,我们国家并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阶层流动的办法,虽然隋朝有了科举,但是唐朝的科举制度聊胜于无,根本没有发挥作用。底层人民是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状态下的,这个火药桶只要时间够,就一定会爆炸的!当时,能够改变地位的唯一办法就是从军,赢取军功。但是,整个国家依旧是一个压抑的状态的,即便提着脑袋有了战功,对于绝大多数人也依旧没有一个未来。底层人民能够改变地位的唯一办法是军功,那么就会有一大群想要改变的人聚集在军队,尤其边军当中。一旦这种想要提升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形成普遍怨气,只要积蓄时间够长,就一定会爆炸。
至于,为什么是安禄山这样的杂胡出身的人挑头掀起反叛,根本原因在于,李唐皇室对世家大族的削弱行动。世家大族,不仅仅对于平民有巨大的压制作用,而且对于皇权是巨大的威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司马懿凭借自家的三千死士就能颠覆政权,实在太可怕了。汉朝时候,世家大族是有私兵部曲的,比如曹操刺杀董卓不成,逃回家乡就拉起了一支义军。经过南北朝的乱世,世家拥有武力更是寻常,关陇集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面对这一情况,任何一个稳定的政权都是要想办法削弱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边塞杂胡上位的机会就出现了。普通寒门的汉人武夫,在地位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非常容易被世家通过各种办法收买,而杂胡相对不会被收买。自然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
2020-01-05 02:20:03 -
对安禄山反叛,您会不会有不同以往的观点?
答:成功者永远可以左右历史真伪,只有经历过的才知道真正答案
唐初,高宗、武后时期,突厥、吐蕃、契丹强盛,屡次入掠内地,战事频繁。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这类屯戍军设置愈多并逐渐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守捉各自置使。
导致后唐时期,边镇兵力雄厚,内地空虚,逐渐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天宝初年的兵力,全国有军队57万人,而15镇拥有兵力达49万,还有马匹8万多,精兵强将都聚集在边镇。
长安城内文人墨客、风花雪月风气盛行,唐玄宗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对逐渐强大起来的边镇失去了警惕,因而势力逐渐坐大的藩镇产生了中原问鼎的野心。
天宝十四载(755),拥有大兵15万、早已羽翼丰满的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请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一路长驱直入,势如破竹,直逼长安。
唐玄宗被迫带上后宫妃子出逃,并命令各地节度使起兵勤王。历经九年之久,唐王朝才把叛乱削平。
2020-01-04 22: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