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之”词怎么解释?你怎么看?

新农商网 全部 1036

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之”词怎么解释?你怎么看?

回复

共8条回复 我来回复
  • 语留人
    语留人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这个问题勾起了我对学生时代的回忆,中学的时候学习古文,翻译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应对考试,需要背大量字词的古汉语意思及用法,尤其这个“之”字,是重点字,因为他的意思及用法很多,用量又特别大,所以是必会的一个字。

    这句话意译其实很简单,就是“听到君子不偏向自己的儿子”的意思。

    • 这句话语出《论语》,反映了孔子教学中无视亲疏远近一视同仁的态度。教育应没有厚此薄彼之分,老师不应有偏爱与歧视,这个道理,孔子早就提出了,而现在呢?
    • 这个道理大家基本都明白,而且可能会言语触犯好多人的利益,或是对某些人不敬,也有可能我会以偏概全,所以也不必深刻探讨了,我倒是很愿意与您研究研究“之”字的用法。
    • 我想,您可能是个学生,或者喜欢研究古汉语,所以会提出这个问题。需要掌握单字的具体用法,尤其考试的时候,老师都要求逐字翻译,也就是直译,因为意译比直译真的要简单太多,尤其联系上下文的话,知道整句话表达的意思并不是难题。

    那么我们来逐字翻译这句话。

    1. 闻:听到、听说。
    2. 君子:一般指人格高尚或是地位高的人,或者是尊称,直接运用不做翻译亦可。

    3. 远:远离、疏远、不亲近。这里可以引申为不偏向、不偏爱、不过分关照。

    4. 其:他的、自己的。

    5. 子:儿子。

    6. 也:助语,用于句末,表示陈述。

    有时候“之”字完全可以最后判断,因为它意思、用法太多,而起一般来说,不影响整句理解,这也是古文翻译的一个技巧,先翻译简单的、确定的,再解决难点。

    那么也就可以直译为,“听到,君子疏远自己的儿子。”

    您就可以发现,“之”字没有翻译出来,却不妨碍整句翻译。您可以尝试把“之”的代词、动词用法套进去试试,发现并没有什么必要,这就可以考虑是助词用法了。

    又发现用在了“君子”与“远”之间,也就是主谓之间,所以“之”字的用法就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中学课本里比较有名的同样用法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要学会由易至难的翻译技巧,而且要基本知道常用字的常用意思及用法,古汉语确实有些枯燥,而且需要静下心,不要着急,慢慢的您就会发现,古汉语翻译也是挺有意思的,并且没有那么难,从而不断收获知识与成就感。

    2020-03-02 18:35:13 0条评论
  • 燕翼少主
    燕翼少主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020-02-27 09:50:08 0条评论
  • 茂哥国学馆
    茂哥国学馆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这是个语法问题,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具体说就是,原来的主谓结构是个独立的句子,中间加一结构助词“之”,取消了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其变成另外一个句子中的构成成分,一般是作了主语。

    2020-02-27 11:35:47 0条评论
  • 淡然一掬水
    淡然一掬水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听说君子要远离一点自己的孩子”。大概是想表达君子如果离孩子太近、太儿女情长、则不免被感情所左右,不能实践大仁大义。

    我虽然不知此语出自何处,此话应该是论述君子应该怎样去实践“仁义”有关系。

    “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这里的“之”的是“之所以”的之。是指这个道理的之。是“道理”的替代词。是代表“远其子也”。不是代表“君子”的代词。

    2020-02-27 11:53:07 0条评论
  • 胶东文化学人
    胶东文化学人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远意思是远离,避开,不亲近。这里指对自己的儿子不偏向,没有偏爱,没有特殊照顾和过分关照。所以“之”就是“的”的意思。

    2020-02-27 11:24:07 0条评论
  • 周知否
    周知否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语助词,凑足音节!

    2020-02-27 08:55:50 0条评论
  • 观心行
    观心行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可以理解为限定副词。

    2020-02-27 11:07:02 0条评论
  • 静心手写
    静心手写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出自《论语》季氏篇,这个“之”字在这里是当助词在用,本身无并实义,起停顿,舒缓语气加强情感的作用,目的是突出“远其子”。彰显孔子对子女和弟子一视同仁有教无类的的思想。

    一、原文及读解

    【原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读解】陈亢(孔子弟子,字子元)问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你父亲是不是有特别的学问或者秘诀传给你?伯鱼回答他:没有。一次父亲一个人的时候,我恭恭敬敬从他身边过,他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教我“不学诗,没有说话的学问”,我回去后就开始学诗,还有一次也是父亲一个人,我还是恭恭敬敬从他身边过,父亲问我“学礼没有?”我说没有,父亲教我“不学礼,不能自立于世”。我回去后就就开始学礼。陈亢离开后特别高兴,说我只问了一个问题,却明白三个道理:学诗方能言,学礼方能立,还明白孔子真是圣人,没有私心,对待儿子不偏心不偏爱一视同仁。

    二、从所处环境分析

    汉语博大精深,同样的句子,同样的字放在不同的环境下,意义完全会不同,举个例子,男女谈朋友,女人对男人说“你真是个好人”,那么这个“好人”,在这里是褒义词,如果男女吵架,女人对男人怒说“你真是个好人!”,那么这个“好人”就变成了贬义词。我们试想一下当时的情景,陈亢离开伯鱼后特别开心,说话估计和吟诗一样: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念这个“之”字时肯定拉长音,这样就突出了远其子的重要性。如果把这个“之”字去掉,念成又闻君子远其子也,这句话就显得平淡无奇,没有突出重点。

    三、从古汉语语法上分析

    把助词“之”镶在在主谓结构中间,这种语法称之为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就是具有停顿,舒缓语气,突出谓语,加强情感,用现代词语来说,就是缓冲句子。这样读起来更顺口,更有韵味,比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学习古文最好是多读,读出来把感情放进去,你会发现这个“之”虽无实义,但是读起来韵味十足,这就是古人高明之处。

    在一般人看来,孔子肯定会对自己的儿子特别照顾,甚至开小灶,但事实是孔子怎么教弟子就怎么教子女,这就是他伟大的地方,视众生如子女,视子女如众生。把自己的知识学问当成全社会的共同财产,毫无保留的传给世人。如果他不能做到有教无类,不能放弃对儿女那份私心,如果他是“私其子”,而不是“远其子”那就和凡夫无异了。

    2020-02-28 18:01:33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