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中通切入无人货架的理由是什么?

新农商网 全部 1167

顺丰、中通切入无人货架的理由是什么?

回复

共1条回复 我来回复
  • 第一观点科技
    第一观点科技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日前,中通快递宣布与考拉便利达成合作,正式入局无人零售货架。这已经是第二家快递企业入局无人货架,也预示着这一领域迎来了新的大佬切入。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无人货架可以说是裹挟着新零售的概念大火起来的。在这一年里,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很多写字楼里,出现了摆满饮料、饼干、泡面、薯片等常见零食,贴着二维码的开放式货架,白领们在茶水间掏出扫码付款就能拿走自己想买的东西,解决了来不及吃早餐、加班时填下肚子的“口腹之欲”,而且避免了等电梯下楼买浪费时间。随后,无人货架快速进入二三线城市,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截至目前已有40多家入局者。

    无人货架成资本宠儿

    作为新零售的一部分的无人零售,在2017年以无人货架、无人店等形式被熟知并站在了风口,而此前写字楼被称为零售业的“无人区”。加之投资成本低、与用户距离近,爆红的无人货架引得一大批资本追随进来。

    截至2017年9月末,已经有至少16家无人货架获得投资,猩便利、每日优鲜便利购、果小美、小e微店等,这些玩家都拿到了上亿融资,最高的单次融资额达到了3.3亿元。而七只考拉、领蛙、友盒、阳光乐选、哈米科技等则获得了数千万的资本输血。据talkingdata的不完全统计,2017年无人货架玩家获得总的融资金额超过30亿人民币。而给这些无人货架供血的不少都是知名的投资机构,如IDG资本、经纬中国、蓝驰创投等。

    当然,吹起新零售之风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等也不会缺席。阿里巴巴投资了果小美,同时阿里还联手美的推出了“小卖柜”,腾讯则将钱袋子给了每日优鲜便利购,京东上线了京东到家GO,而苏宁也在2018年开年在江苏试点铺设了上千组苏宁小店Biu无人货架,并计划在2018年实现5万组货架的铺设。在第一阶段完全全国79个重点城市覆盖后,后续将达到134个城市覆盖。

    无人货架扩张生猛但或许虚火太旺

    每一次行业风口,都会有玩家和资本去快速占领山头。事实上,无人货架的很多创始人都有互联网从业背景,他们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进军这个领域,同时资本的反映可以说是迅速的,但是却不一定是准确的。就像“共享单车”,2017年无人货架的铺点数量成为玩家们分秒必争的关键,快速跑马圈地,获得的融资几乎也都是用于这一部分。

    其中,野蛮扩张最迅猛的当属猩便利。截至2017年6月至9月,猩便利的无人货架点位规模就扩张到10 000个,而到2018年1月,这个数字翻了3倍。其联合创始人司江华认为“哪家无人货架公司率先达到30万个左右点位的体量,基本上就能占据绝对优势。”

    除了猩便利,前述有大腿抱着的果小美和每日优鲜便利购的扩张也表现激进。

    成立不到半年的果小美在完成了超过5亿的融资后,在2017年12月放话要在2018年做到100万个货架点位。而2017年9月果小美创始人阎利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2017年的规划是开到8000-10000个点位,那么要完成2018年的目标,果小美平均每个月就要完成超8万个点位扩张,具体到每天要完成近3000个点位铺设的任务。

    而历经2论融资,总额超过10亿人民币的每日优鲜便利购,也将绝大部分的钱用于货架铺设,目前其已铺设了1.8万个点位,其目标是在60个城市快速占坑50万个点位。

    可以说,比此前的共享单车“铺货”之势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其疯狂扩张不单单是为了抢占市场,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因为成本控制。

    有很多人都认为,无人货架的成本不高。当然,目前无人货架主流都是简易的物料,部分有冷柜的也大多是与冷饮、乳品公司合作,冰箱由这些供货企业提供。比如小e微店与蒙牛合作,冰箱都由蒙牛提供。并且,入驻写字楼也基本是零租金。这样看来经营无人货架成本是不高,但是大家忽视了“运维成本”。

    最大头的当是补货的物流成本,据了解在大中型公司的货架几乎每天都要补货,小公司至少一周两次补货,涉及的人工成本不低。所以如果尽可能把点位密度提高,相应物流成本就能降下来。

    虽然道理是这样,但是无人货架的“烧钱速度”依旧没有几个玩家抗的住。

    有媒体报道,每日优鲜进驻一家50-100人的公司会给销售人员每台货架300元的提成,而进驻100人以上的公司提成则是500元(一般这样规模的会配3台货架)。无人货架的成本按300元算,安装和补货的人力成本、再加上每个月的电费等杂费,算下来一个100人公司点位的费用接近3000左右,有的要自出冷柜钱的可能费用会高达五六千。

    拿猩便利3万个点位在核算下,成本就是上亿,果小美。每日优鲜购百万个、50万个点位按此计算成本就更是惊人。经历了一年的混战,不少先头部队已经倒闭或摇摇欲坠。

    比如2017年1月才上线的用点心吧在7月关停,而上线仅4个月的“GOGO小超”也在2018年年初停止了运营。除了项目破产,业务整合也不时发生,如易果生鲜与哈米科技达成战略合作、猩便利收购51零食、果小美和番茄便利合并…

    而明星无人货架代表,猩便利2018年开年也传出不少负面新闻。在一篇名为《猩便利真相》的文章里,写到了猩便利南京裁员七十几人,并有相关截图证据,同时还通过祭出相关人员的留言,涉及裁员、开除、工资变少等信息。

    然后有媒体跟进报道称猩便利年会只是一场篮球赛,奖品是价值500元的猩便利零食大礼包显得非常拮据。还有传闻说猩便利资金链断裂正在寻求收购,收购者可能是京东或是苏宁。

    实际上,“无人”货架并没有多少创新模式,跟早些年在地铁、商场等场合的自动售后机差别并不大。而且最早是投币购物的自动售卖价,后来也升级为可以扫码支付。只是自动售卖机收到钱后才出货,无人货架全靠自觉,虽然有摄像头的监督,但是依然有不少人拿了货不付钱的情况,货损率不低。

    物流公司入局有竞争优势

    与不断倒下的无人货架公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断有大佬加入。其中以顺丰和中通两家物流企业的切入被很多媒体解读为或许给无人货架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2017年年底,顺丰的“丰e足食”无人货架在深圳展开试点,先期铺设数百个点,而后快速在北京、上海等地铺设开来。而2018年2月,中通也入局了无人货架。

    其实,物流企业入局有其天然的优势基因。前面提到,无人货架密度和规模效应非常重要,基于补货的物流成本是无人货架运维成本不可小觑的一笔支出的事实,像顺丰和中通本身就有自己成熟的高密度的配送网络,可以运用到无人货架领域,如顺丰2016年业务就覆盖全国331个地级市、2620个县区级城市,近13000个自营网点,中通服务网点超2.89万个,转运中心79个,网络合作伙伴逾9400家,网络通达97.69%以上的区县。

    此外,其实新零售还是更讲究用户体验,如果完全是“无人”,体验怎能保证?而物流企业有与消费者之前有一个纽带——快递小哥,其实快递小哥可以兼任货架的责任人,如果用户对货柜有类似补货等反馈意见都可以传达给该公司相对固定的快递小哥。而且本来快递小哥与企业用户的长期合作下来都建立了一定的关系,无人货架也更容易被接受,有人指出更像是“熟人店铺”。

    无人货架的未来?

    据艾媒发布的2017-2018中国无人货架市场研究报告,其分析师认为无人货架的规模化是重点,2018年将会是迅速铺设的一年,各企业占据优势区域巩固市场地位之后将会产生行业头部企业。

    但是目前并未探索出成熟的发展运营模式。

    成本实际不低、模式简单易复制、进入门槛低,全靠烧钱海量铺设,目前无人货架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究竟该如何运营?其实新零售就是解决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效率问题,可以看到不少无人货架创业企业都提出了精细化运营,包括负面缠身的猩便利,其在解释裁员传闻时也指出主要是为了推动精细化运营。

    但是实际上落到实处的并不多,并没有多少企业会采集货架所处公司的用户信息或品类偏好信息,比如男女比例等。而有的用户在无人货架上贴上了自己的商品需求,但是并没有得到有效反馈,用户体验可见一斑。

    有用户反应冬天公司的无人货架冷柜的销量就降低不少,而有些无人货架公司及时补放了热柜,热柜的热饮等产品很受女性同事欢迎。但是这样精细化运营案例并不多。也许一切都还是因为成本在那里,目前还是在野蛮扩张阶段。

    但是如果无人货架的扩张一味只追求速度,忽视了已有阵地的经营巩固,最终也可能留下一地鸡毛。

    2018-02-26 10:33:16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