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为何仅过十四年就“土崩瓦解”是统一的步子太快导致的吗?

新农商网 全部 1014

秦始皇统一为何仅过十四年就“土崩瓦解”是统一的步子太快导致的吗?

回复

共10条回复 我来回复
  • 趣闻古事
    趣闻古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在我看来,这不是统一步子太快的问题,其实,秦始皇主要是抓对了方向,速度能不快吗?而权利土崩瓦解不仅有秦始皇自身原因,还有一些不可逆转的历史因素。

    题主的意思是秦始皇统一过快,所以根基没有打好。其实相反,在统一这个过程,秦国的国力,士气一直在稳步提升。

    相对于其他六国,秦始皇继位后,就把一些不老实的人给除掉了,将权利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上,这就为之后攻打六国埋下了深厚的基础。而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秦始皇在攻打六国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对策。

    秦始皇先是对最弱小的韩国出手,只要拿下韩国,那秦始皇的的地理位置也就没有这个障碍了。之后秦始皇又巧妙的借助赵国的天灾(大旱),楚国的内部争权夺利,魏国的君王贪生怕死。再外有王翦,内有李斯,所以这几个国家很快也就被拿下了。

    在这之后,秦国士气高涨,土地多了,生产力提高,国富民强。面对剩下的燕、齐,也是可以很快的拿下。那像这样一个正循环,也就不存在步子太快而基础不实而使得国家走向衰弱了。

    那问题到底在哪里呢?为什么如此强大的国家,又拥有这么多的人才,为什么走不远?关键还是后面呀!

    秦始皇称帝,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还有蒙恬这位大将,谁敢来犯。

    难不成是因为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焚书坑儒被天下人唾弃,然后群而攻之,那都是后事了。

    秦王朝的毁灭我觉得还要说到这位皇帝死后,秦始皇在一次巡游中死在了沙丘,因为他的巡游是不会告诉别人的,所以除了当时在场的人朝廷是不知道的。

    这个时候,关键人物登场了,那就是赵高,他在始皇死后就怂恿胡亥一边颁布假的诏书由胡亥继位,一边继续隐瞒直到回到朝廷。

    而回到之后,在赵高的煽动下,胡亥就做了这么几件蠢事,以不孝杀扶苏(亲兄弟呀),以不忠杀蒙恬。最后权利实际上是在赵高手上,他第一件事肯定是要把以前他不爽的人除掉,李斯等优先的忠臣先后遇害。

    没有了这些人物,秦国已经是外强中干了。而像秦始皇的那种行为肯定是天下人都唾弃的,所以看到秦国已经不行的人肯定起来夺权,一人起就有万人起。

    所以这样看来偌大的秦国的基干就毁在赵高,胡亥这种人,而名声就毁在秦始皇那无理的追求导致的后果上。秦国的灭亡这样看来也就理所当然了。

    2020-03-20 18:58:58 0条评论
  • 心浪咋谈
    心浪咋谈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仅仅十四年就土崩瓦解了,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究其根本,至少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一是横征暴敛,民心尽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秦强力灭六国之后,非但不施仁政,反而横征暴敛。苛政猛于虎,民不聊生,民心尽失,犹如干柴,哪怕是一丁点火星,自当熊熊燃烧。陈胜吴广义旗一举,势如破竹,秦亡只在朝夕。明朝末年,若非民不聊生,民心尽失,李闯王安能所向披靡?

    二是君昏臣奸,权臣当道,国运焉能长久?二世胡亥昏庸无能,重用奸臣,残害忠良,动摇了国本,摧毁了国之栋梁,大厦自然风雨飘摇。秦始皇在世,铁腕治国,赵高只不过是一个随意使唤的奴才而已,李斯只不过脑袋好使,有鬼点子罢了。假如是公子扶苏继位,赵高岂敢指鹿为马?假如再施以仁政,博得民心,秦朝怎会速灭?当然,君主暗弱,如有良臣辅佐,国家依然可以稳如泰山。历史上主幼臣强,比比皆是。托国良弼,照样可以发扬光大。一代雄主康熙七岁登基,大清朝安若磐石,不过,康熙若是平庸无能之辈,区区一个鳌拜,就有可能重新改写大清历史。

    三是权力交替无制度保障,必然易生变故。秦始皇虽然能够深谋远虑,可惜的是,没有盘算如果自己有朝一日,突然驾崩,大秦江山怎么才能平稳过渡。如果事先谋划周密,有一套制度,有一套应急预案,并远小人,亲贤臣,何来篡改遗诏之说?秦国法之多,法之细,法之严,乃秦改革富国强兵之法宝,可惜,却无明令传位之法,也无法令制度保障政策有延续性,兼有小人弄权,秦朝灭亡势在必然,绝非因“统一的步子太快”而导致秦朝昙花一现,十余年就土崩瓦解、改朝换代了。

    2020-03-22 15:00:41 0条评论
  • 旧时茅店溪桥见
    旧时茅店溪桥见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秦朝如此短命令人唏嘘。秦人五百年来脚踏实地,艰苦奋斗,韬光养晦,却换来如昙花一现般白驹过隙。

    秦始皇十三岁即位,少年得志。统一六国继位皇帝也才三十多岁。随后施行一系列影响中国历史的政治制度,如三公九卿,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车同文,车同轨等。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千古一帝。

    此后东巡途中不明不白驾崩,被赵高,李斯胡亥合谋篡位。此后赵高弄权,胡亥昏庸,直接导致大面积农民起义。秦亡。

    表面上看,秦亡的直接原因是赵高奸臣弄权,秦二世胡作非为。如果当年仁德的扶苏在手握重兵的蒙恬支持下能不轻信矫诏,发兵中原,夺取皇权,秦朝或许还能续命。

    但是历史终究不能假设。

    题目所说的统一步伐速度太快是原因之一,其中表现在秦朝快速统一六国,而政策法令去没有跟进,用现在话说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没有两手抓。

    后来新晋朝代开国之初,大部分实行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让人民有时间从战争的灾难中缓过劲。这样不仅有利于统治者博得仁政的好名声,而且可以实打实发展农业和经济。

    但是秦朝没有,秦朝依然沿用当年商鞅变法那一套。比如不近人情,近乎严酷的法律,陈胜吴广延误戍期就理应当斩。即使大雨延期也不是理由,不问情节,一律当斩。法家这一套严律适合打江山,不适合守江山。这是秦朝快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的原因,比如徭役等,郡县制巅峰六国贵族的利益。

    但无论如何,秦朝即使昙花一现,也为中华文化奠基了。或许这是秦人五百年的使命,使命必达,不在乎时间长短。

    (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感谢)

    2020-05-16 17:56:31 0条评论
  • 书患不多
    书患不多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我来回答

    千古巨变,华夏第一

    秦始皇带领大秦铁骑横扫战场,席卷华夏,九州归一,天下一统,是华夏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但是他的帝国只短短的存活了十几年,却被后人谈论了千年。

    天下统一的进程不算太快,甚至可以说是天慢了,春秋时期大大小小有几百个国家,到了战国后期就只有七个强大国家,这几百年的时间里,国家们都在做一件事——统一,到了战国时期统一的步骤加快,只有七个强大国家存活,前期每个国家几乎都风光了一把,都有优于其他国家的实力,但是命运是公平的,他给了每个国家一次机会,只有秦国抓主了。

    秦国的虎狼之师有了席卷天下的实力,为了活命其他国家选择抱团,但是仍然有内讧产生,可以想象就拿战国来说,两百多年的历史,这些国家都在不断打仗,每个国家都坚信自己能一统天下。

    格局已定

    统一的步伐太慢,战国就打了两百年,并且逐渐稳定,这几个国家两百多年的时间里都在打仗,他们的文化,政治,经济都和打仗有关。

    每个国家的人都认为其他国家的人是仇人,就拿长平之战来说秦国坑杀40多万赵军,天下震惊。

    这也必然让赵国的人多秦国的人恨之入骨,更何况天下打了两百多年的仗,彼此都看对方不爽。

    秦帝国崩塌的原因,不主要因为暴政,也不是进程太快,而是太慢,每晚一天,对于秦国的提防就多一分,仇恨更多,百姓不会在意是谁统一的天下,只要不是他们自己的国家他们都会不服,很流行的一句话可以概括,虽然打不过你,但是我不服,不可以吗?

    2020-03-20 19:02:08 0条评论
  • 史墨千秋
    史墨千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史上第一个空前强大的大一统国家秦朝自公元前207年建立,到公元前207年便轰然倒塌。仅仅十几年的时间,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庞大帝国便轰然倒塌,这便也使世人唏嘘不已,其覆灭的原因更是引人深思。

    秦始皇执政后不久,便开始了吞并六国的霸业,他举全国之力最终历经十年便达成了目标。秦国曾历经几代人都没能把赵国灭掉,而嬴政却只用了十年便统一了天下,其速度不可谓不快。但是秦朝覆灭的原因却恰恰不是因为统一过快的原因,相反的是来自统一之后的种种因素。

    秦始皇没有意识到战后天下百废待兴的总体趋势,不说是发展民生反而暴政治国。

    自战国时期开始,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便常年不断,天下百姓早已饱受战火洗礼而苦不堪言。当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征程逐步推进之后,更是给百姓带来了长达十年的战乱,使得原本就百废待兴的天下,现在更是千疮百孔。

    在这一总体的趋势之下,秦始皇本应该轻徭减赋、回复民生,但是没有认清这一现状的他却反其道而行之。

    秦始皇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便开始大兴土木,大量征集天下劳役;在全国推行沉重的赋税,百姓一年的微薄粮产有三分之二都将用于缴税。这种种暴行,使得秦始皇民心皆失,也定格了大秦帝国“英年早逝”的结局。

    秦始皇逝后,秦二世胡亥推波助澜,加速了亡秦的进程。

    秦朝的末世皇帝胡亥可谓是忠奸不分、昏庸无能,完全沦为了奸臣赵高独揽大权的傀儡。

    【胡亥剧照】

    上位不久的胡亥听信赵高的谗言,便开始残杀手足、谋害忠臣,进而使得大秦内部奸佞当道、乌烟瘴气,并逐步使秦朝走向没落。

    不仅如此,胡亥这人还不思朝政、贪图享乐,继续沿用秦始皇的暴政治国。但是他尚不知其父亲勤于理政,每天批奏的卷宗就有几十公斤重,因此大秦才趋于稳定、尚能治理。

    最终因天下百姓苦秦久矣,由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了,随后全国的反秦浪潮兴起,曾经不可一世的庞大帝国便被永远地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总结:

    对于秦朝覆灭的原因,无非有两点

    第一个重要原因是秦朝不顾天下局面,大肆施行暴政治国,使得天下千疮百孔,百姓苦不堪言,也是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重要原因是昏庸无能、不思朝政的胡亥却阴差阳错的坐上了秦国皇帝的位置。继位之后的胡亥,所做的举措不止一次将秦朝推向风口浪尖,为秦朝的覆灭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纵观秦朝的暴政,实乃覆灭之本。后因秦二世的推波逐浪、火上浇油,此时秦朝覆灭的局面也早已板上钉钉、无法逆转,秦朝二世而亡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2020-04-02 13:30:13 0条评论
  • 骇浪无波澜
    骇浪无波澜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秦朝的统一并非是中国历史上的偶然事件,它是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秦国几代人发展的必然趋势。就像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由王权走向霸权的过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历程,不可逾越。

    秦始皇统一中国,方向是没有错误的,但犯了过急的问题。

    大禹治水,以疏导为主,而非强堵,如果强堵只会使洪水暴涨,灾情更加严重。秦始皇实施强压政策,虽然加快了一统的步伐,但也激起了内部矛盾。

    战国七雄刚刚一统,各国之间内部暗潮涌动,局势未稳。此时更适合安抚百姓,使老百姓休养生息人心归附。但秦始皇急于树立中央王国形象,大修宫殿,造成百姓负担过重,民不聊生。

    秦始皇急于收拢民心,却又不想采取怀柔政策。担心人心分裂竟采取斩杀一切反秦言论。这就好比在海上游泳,海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暗礁和暗流。经过秦始皇的强压政策之后,民间疾苦,暗潮逐渐掀出大浪。

    相比较而言与秦始皇同时代的刘邦建立起来的汉朝风风火火屹立了300多年,这又是为何呢?

    与嬴政信奉法家学说不同,刘邦采取的是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换言之皇帝不作硬性安排,百姓主要依靠自律行事。这在中国刚刚统一的阶段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

    在宽松的政策之下,原诸侯国百姓的反抗情绪不会强烈,适当安抚原贵族,增强各原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向心力。

    做到国家利益即为全体利益、整个国家的共同利益。而秦朝正好将自己推到了各原诸侯国的对立面,将自己孤立。

    如此情况,秦朝自然很快便会灭亡,也就不奇怪了。

    骇浪无波澜语:少看手机,多关注@骇浪无波澜

    2020-05-04 12:42:25 0条评论
  • 史墨千秋
    史墨千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史上第一个空前强大的大一统国家秦朝自公元前207年建立,到公元前207年便轰然倒塌。仅仅十几年的时间,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庞大帝国便轰然倒塌,这便也使世人唏嘘不已,其覆灭的原因更是引人深思。

    秦始皇执政后不久,便开始了吞并六国的霸业,他举全国之力最终历经十年便达成了目标。秦国曾历经几代人都没能把赵国灭掉,而嬴政却只用了十年便统一了天下,其速度不可谓不快。但是秦朝覆灭的原因却恰恰不是因为统一过快的原因,相反的是来自统一之后的种种因素。

    秦始皇没有意识到战后天下百废待兴的总体趋势,不说是发展民生反而暴政治国。

    自战国时期开始,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便常年不断,天下百姓早已饱受战火洗礼而苦不堪言。当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征程逐步推进之后,更是给百姓带来了长达十年的战乱,使得原本就百废待兴的天下,现在更是千疮百孔。

    在这一总体的趋势之下,秦始皇本应该轻徭减赋、回复民生,但是没有认清这一现状的他却反其道而行之。

    秦始皇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便开始大兴土木,大量征集天下劳役;在全国推行沉重的赋税,百姓一年的微薄粮产有三分之二都将用于缴税。这种种暴行,使得秦始皇民心皆失,也定格了大秦帝国“英年早逝”的结局。

    秦始皇逝后,秦二世胡亥推波助澜,加速了亡秦的进程。

    秦朝的末世皇帝胡亥可谓是忠奸不分、昏庸无能,完全沦为了奸臣赵高独揽大权的傀儡。

    【胡亥剧照】

    上位不久的胡亥听信赵高的谗言,便开始残杀手足、谋害忠臣,进而使得大秦内部奸佞当道、乌烟瘴气,并逐步使秦朝走向没落。

    不仅如此,胡亥这人还不思朝政、贪图享乐,继续沿用秦始皇的暴政治国。但是他尚不知其父亲勤于理政,每天批奏的卷宗就有几十公斤重,因此大秦才趋于稳定、尚能治理。

    最终因天下百姓苦秦久矣,由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了,随后全国的反秦浪潮兴起,曾经不可一世的庞大帝国便被永远地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总结:

    对于秦朝覆灭的原因,无非有两点。

    第一个重要原因是秦朝不顾天下局面,大肆施行暴政治国,使得天下千疮百孔,百姓苦不堪言,也是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重要原因是昏庸无能、不思朝政的胡亥却阴差阳错的坐上了秦国皇帝的位置。继位之后的胡亥,所做的举措不止一次将秦朝推向风口浪尖,为秦朝的覆灭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纵观秦朝的暴政,实乃覆灭之本。后因秦二世的推波逐浪、火上浇油,此时秦朝覆灭的局面也早已板上钉钉、无法逆转,秦朝二世而亡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2020-04-02 13:30:13 0条评论
  • 团团大课堂
    团团大课堂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秦朝二世而亡,与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步子快并无关系。

    相反,这正是秦国超凡实力的象征,也是秦始皇个人能力的体现,所以,反秦大业发生在胡亥即位之后,而非始皇帝在位之时。

    引用杜牧《过秦论》中的一句话,来讲一讲我的观点。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国二世而亡,一是秦始皇埋下的祸根。

    秦始皇登基为帝后,为了巩固统治,不但在国内施行严酷的法律,导致百姓怨声载道;还耗费大量财力人力,修筑万里长城用来北拒匈奴,南征百越却又深陷战争泥潭,死伤惨重;后来又将关中50万秦人迁徙到岭南,致使关中之地人丁稀少。

    原来的六国百姓刚刚成为亡国之人,却又要接受秦国统治阶级的多番盘剥,早已苦不堪言,为之后的反秦起义埋下了祸根。

    秦国二世而亡,二是胡亥昏庸赵高乱政。

    如果即位的皇帝是扶苏,秦国就会是另一个样子。

    但是,胡亥和赵高走得太近,矫造圣旨杀害兄长扶苏,再而诛杀兄弟姐妹,逼迫文臣武将自杀,甚至连最初的合伙人丞相李斯也遭陷害而亡……

    秦始皇留下的班底接受了胡亥和赵高的大换血,随着秦始皇打天下的能臣被一群趋炎附势的小人所替代,这样的国家机器只剩了一个空壳,已经是步履维艰。

    秦国二世而亡,三是六国贵族不甘就此沉沦。

    秦国一统,六国破灭,最难过的当属六国贵族,本是王室宗亲,摇身变成了阶下囚,这种转变没有几十年是适应不过来的。

    始皇帝在位时他们不敢造反,胡亥即位之后就是最佳的起义时机。

    综上,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快慢与秦朝二世而亡并无关系,若是秦国待六国百姓如子民,那么秦朝能传几世,就是个未知数了。

    我是团团,感谢您的阅读!

    2020-03-21 13:27:43 0条评论
  • 黄小庄
    黄小庄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两次起用商鞅进行变法,这次变法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秦国也从此国力大盛,开始走上称霸之路。秦孝公之后的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全是英明神武之君,最终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成为千古一帝。秦国先世可谓“曝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最终一统天下可谓在情理之中,但为什么统一仅仅十四年就土崩瓦解了呢?

    过秦论

    贾谊像

    其实历朝历代都有对秦国兴勃亡忽的分析,尤其是在秦之后建立的汉朝。汉代名士贾谊就曾经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过秦论》,他的分析十分透彻。现在国史君(国史通论)简要介绍一下贾谊的观点。在《过秦论·上篇》中,贾谊就已经点题,说秦国灭亡的原因就在于“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

    百废望兴

    秦朝疆域图

    贾谊分析,秦国消灭六国,取代周王室之初曾经非常得人心,原因就在于天下群龙无首的情况已经持续太久了,从春秋争霸之初周王室早就已经衰微,各个诸侯国没有任何禁锢,随意征伐,兵革不息,是所谓“春秋无义战”,而秦始皇统一之后,结束了数百年的战争状态,故“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始皇暴政

    秦始皇陵兵马俑

    但是秦始皇称帝之后的很多作为都大失民心,他自矜功伐,不信任大臣和子民,焚诗书以愚民,行酷法以立威。作为后世来说,我们确实不得不感谢当年秦始皇的一些作为,是他奠定了中国版图,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等等,他做的这些大事的确功在千秋,但是罪在当代。

    二世无道

    秦二世墓前的虎符

    秦始皇统一六国十一年后去世,秦二世即位。当时“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期待秦二世是一位仁义的守成之君。当时的秦国百姓已经习惯了几百年战争以及秦始皇残暴统治时期的饥贫状态,贾谊说这正是“新主之资”,如果秦二世稍施惠政,就会大得民心,然而他比乃父有过之而无不及。

    谁之过?

    陈胜吴广起义

    尽管秦朝只存在了短短十四年的时间,但是陈胜、刘邦等人在起事之时都多次呐喊“天下苦秦久矣”,所以陈胜一个出身、威望、才能、财富都不值一提的人竟然振臂一呼就让大秦帝国迅速瓦解。

    西汉地图

    那么秦国的迅速灭亡到底是谁的过错呢?其实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也许更大的责任在于秦二世,因为比起汉朝的刘邦、唐朝的李世民,秦二世即位之初手上的牌实在太多了。百姓长期生活在被压迫的社会中,其实是很容易满足的,可惜他完全不是一个政治家。

    2020-05-18 08:29:19 0条评论
  • 青橙拂户
    青橙拂户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秦朝的统一是大势所趋,经过600多年的奋斗,秦国必将成为天下之主,秦始皇只是一个历史的幸运儿,他正好赶上了统一六国的时机。熟悉那段历史的人就知道,秦国早在昭襄王时期就能够开始灭国统一之路,长平之战取胜后,如果他能够听从白起的建议乘胜追击,赵国已经不复存在。因此,秦始皇用了10年时间统一六国,这个步子一点都不快,六国的衰败注定他们无法和强秦抗衡,秦王朝之所以只存在14年,主要是因为以下4个原因。

    1.秦始皇不立太子和皇后

    嬴政早就可以选一个接班人,但是他始终没有这样做,结果在权力交接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关于秦始皇为什么不立太子,主要原因就是他不想死,熟悉那段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嬴政是一个很怕死的人,他即位之后一直在寻找长生不老之术,直到临死前最后一次出游,他还给了徐福3000童男童女,指望这位方士能够带回长生不老药。秦始皇不愿面对现实,他认为自己能够一直活下去,因此始终不立太子,在封建社会,立太子意味着承认自己会死,秦始皇始终在逃避这个问题。至于为什么不立皇后,主要还是因为赵姬事件给嬴政带来了比较大的伤害,他的母亲和嫪毐保持着不正当关系,甚至威胁到了秦王的位置。从那以后,秦始皇就不相信任何女人,他对自己的妃子持有一种偏见,只把他们看成生育工具。

    2.实行苛法

    秦国能够统一六国,主要依靠强大的动员能力,这种全民皆兵的动员能力建立在严苛的法律基础上。商鞅在秦国推行的是一种最适合战争的制度,打仗的时候老百姓拿起武器就能上战场,而且为了立军功得爵位,每一名士兵都拼命杀敌,就指望带回敌人的首级回家领赏。不打仗的时候,老百姓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种地交税,这样一来秦国的国库很快就充盈起来,秦军的战斗力也越来越强。但是秦始皇不明白一个道理,商鞅建立的各种法律、政治、经济制度只适用于战争年代,治理天下不能再依靠严苛的法律。老百姓们好不容易盼着天下一统,能够过上几天好日子,秦始皇却依然用严苛的法律统治人民,这就会激起人们的不满,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矛盾。

    3.滥用民力

    秦始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皇帝,建立秦王朝之后,他为了抵御匈奴,派出蒙恬修筑长城,为了平定南越,派出赵佗外出征战,两人总共带走了80万人,这些士兵的日常补给都需要老百姓出力。与此同时,秦始皇疯狂地修建大型工程,其中有一些像驰道、直道、长城这样有利于民生的工程,但是绝大多数工程只是为了满足秦始皇的私欲。秦王朝如此滥用民力,其实就是一种暴政的体现,这会让老百姓心中的怨恨逐渐积累,等到无法忍受的时候,只需要一个导火索就会爆发。

    4.过于自信

    秦始皇太自信了,他的儿子胡亥也遗传了这一点,他们认为消灭六国之后,关东不会再有人起来反抗。然而就在秦始皇去世后1年,陈胜吴广就起兵反抗朝廷,这时的秦二世竟然不相信有人起兵,他在赵高的怂恿之下没有采取任何应对措施。结果等秦二世回过神来的时候,天下已经出现了成千上万支义军队伍,大厦将倾的情况下,换做是谁也没有能力挽回败局。

    秦始皇过于自信,加上自己很怕死,导致他不愿立太子、立皇后,这就让秦王朝的权力交接出现问题,动摇了国家的根本。他的暴政和苛法让老百姓十分不满,秦始皇在世的时候,人们害怕祖龙的威慑力,不敢起来反抗,等他去世之后,马上有人起来反抗。因此,秦王朝只存在14年就灭亡,并不是因为秦始皇的统一步子太快了,而是因为治理国家的政策失误。

    2020-05-09 20:16:44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