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说明家畜育种学研究有哪些?

新农商网 全部 1081

简要说明家畜育种学研究有哪些?

回复

共3条回复 我来回复
  • 养猪人V温氏尹老师
    养猪人V温氏尹老师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育种是种动物不断获得优异或者有经济价值生产性状的自然科学,决定着种动物未来某些优异生产性能、种族随人工选择而演化的方向!比如,种猪和种禽的选育和育种,决定着肉猪和肉禽未来的养殖生产性能!

    一般家畜育种学的研究内容参考如下: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家畜育种学是动物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动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作用。一方面它与前期所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普通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是后期动物生产各论课的铺垫。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阐述家畜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育种措施的设计和优化,育种技术的新发展及其运用于育种实践,家畜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知家畜品种、品系的概念和标准、生产性能测定、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选择、育种值与遗传评定、选配、品种与品系的培育、杂种优势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一些选种、选配和杂交的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育种理论和措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动物生产各论课的学习与毕业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为学好《家畜育种学》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普通遗传学、数量遗传学等课程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要求

    1.正确理解性能测定、遗传评定、选种、选配等育种基本环节和常用育种基本技术;

    2.深刻理解品种标准、性能测定、选择反应及其影响因素,个体育种值估计,品质选配与亲缘选配,品种与品系的培育,杂种优势利用,遗传资源保护等基本理论和方法;

    3.熟悉各种常见家畜品种的特征和生产力类型,熟练掌握系谱编制、综合选择指数计算、近交系数与亲缘系数计算、个体育种值估计等基本技能;

    4.能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设计育种方案并确定相关的育种措施,并能利用新近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或分子生物学技术来解决家畜育种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理论教学内容及安排

    绪 论(2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家畜育种学的概念、主要研究内容、发展历史,使学生初步了解家畜育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应用前景,理解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以及本课程在畜牧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兴趣,并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重点是家畜育种的概念及其含义,家畜育种学发展史,家畜育种学地位及主要研究内容。难点是家畜育种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篇 育种对象

    第1章 家畜的品种 (2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家畜品种形成的条件,深刻理解品种的概念及作为品种应具备的条件,掌握品种的分类方法及各类型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重点是品种的概念、品种应具备的条件、原5始品种与培育品种的区别。难点是品种应具备的条件。

    1.1 家畜起源与动物驯化 (1学时)

    1.2 家畜的品种 (1学时)

    1.2.1 家畜品种的概念

    1.2.2 家畜品种的形成

    1.2.3 家畜品种的分类

    1.2.4 国内外主要家畜品种名录

    第2章 家畜的性状 (2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家畜经济性状和生物学性状的概念及生产力评定的意义;了解生产力的种类与衡量指标;掌握评定生产力的基本原则。

    重点、难点:重点是生产力的概念、种类与衡量指标。难点是家畜的体质外形评定。

    2.1 家畜的性状

    2.2 家畜的生产力

    第二篇 选种

    第3章 选择的作用 (1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人工选择的实质和作用,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差异。

    重点、难点:重点是人工选择的实质和作用。难点是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差异。

    3.1选择的理论依据: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

    3.2选择的作用

    第4章 数量性状选择的效果与方法 (5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选择反应、选择差、选择强度、改良速度等基本概念;深刻认识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掌握提高选择反应与改良速度的措施。

    重点、难点:重点是选择反应公式及影响选择反应的影响因素。难点是提高选择反应与改良速度的措施。

    4.1影响选择反应与改良速度的因素(1学时)

    4.2提高选择反应与改良速度的措施(0.5学时)

    4.3遗传进展和遗传趋势的估计(0.5学时)

    4.4数量性状选择的方法(2学时)

    第5章 单性状育种值估计(2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单性状选择的原理和方法;掌握育种值概念及育种值估计的原理;了解育种值估计的信息来源,掌握单一亲属信息来源的育种值估计。

    重点、难点:重点是个体选择、家系选择、家系内选择及合并选择的方法及适用条件;育种值的概念及实质;育种值估计原理;单一亲属信息来源的育种值估计;难点是单性状选择的方法和适用条件;育种值估计的原理。

    5.1 个体育种值的估计(0.5学时)

    5.2 利用一种信息估计个体育种值(0.5学时)

    5.3利用多种亲属信息估计个体育种值(1学时)

    第6章 多性状育种值估计-选择指数(2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多性状选择的原理和方法;理解综合选择指数与简化选择指数的原理和方法,能够利用实际资料进行综合选择指数与简化选择指数的构建。

    重点、难点:重点是综合选择指数与简化选择指数的原理和方法、综合选择指数的制订。难点是相关性状选择指数制订。

    6.1 选择指数概述

    6.2 普通综合选择指数

    第7章 质量性状与阈性状的选择(2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质量性状的类型,理解质量性状、阈性状的概念;掌握对隐性基因选择、显性基因选择和伴性基因选择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是质量性状选择原理和方法。难点是各种侧交方法中判断概率的计算。

    7.1家畜质量性状与阈性状的概念(1学时)

    7.2质量性状的选择

    7.2.1 为固定隐性性状的选择

    7.2.2为固定显性性状的选择(1学时)

    7.2.3 对伴性性状的选择法

    7.2.4 质量性状基因型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第三篇 交配系统

    第8章 近交(2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近交的概念、用途、近交衰退的表现及防止措施;掌握个体及群体近交系数、亲缘系数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是近交的概念、实质、用途、近交衰退的表现及防止措施,个体近交系数的计算。难点是个体、群体近交系数的计算。

    8.1 近交的概念与近交程度、近交的遗传效应(1学时)

    8.2 近交衰退、近交的用途与注意事项(1学时)

    第9章 品质选配(1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同质选配和异质选配的实质、选配效果及用途。

    重点、难点:重点是同质、异质选配的概念、实质、选配效果及用途。难点是同质、异质选配的概念和实质。

    9.1 同质选配

    9.2 异质选配

    第10章 种群选配(1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纯繁和杂交的概念与作用。

    10.1 杂交繁育

    10.2 纯种繁育

    10.3纯繁的目的和用途

    第四篇 杂种优势利用

    第11章 杂种优势的表现规律及其在商品畜禽生产中的利用(4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杂种优势的概念及优点;理解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的实质,掌握杂种优势的度量方法;理解固定杂交的类型及各自特点,轮回杂交的类型及各自特点;掌握生产中杂种优势利用的几个主要环节和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是杂种优势的概念及优点;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的实质;二元、三元杂种优势的度量方法;固定、轮回杂交的方式及各自特点;杂交亲本的选择;杂交效果的预估。难点是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的实质;杂种优势的度量方法;轮回杂交的方式及特点;杂交效果的预估;配合力测定。

    11.1利用杂交法生产商品畜禽的意义(1学时)

    11.2杂种优势的表现规律(1学时)

    11.3利用杂种优势与互补性的措施(2学时)

    第12章 配套系及其利用(2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配套系和配套系培育的概念;了解培育我国自己的猪禽配套系的必要性;熟悉配套系培育的方法;理解配套系利用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地位。

    重点、难点:重点是配套系、配套系培育的概念,配套系培育方法。难点是配套系培育方法与配套系利用。

    12.1配套系与配套系培育的概念、培育我国自己的猪禽配套系的必要性(1学时)

    12.2配套系的培育方法、配套系推广利用特点(1学时)

    第五篇 新品系与新品种的培育

    第13章新品系培育(3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品系的类型,品系培育的意义及条件;理解品系培育的基本方法、实质及要求,掌握群体继代选育法的基本步骤;理解门化品系的概念及特点,专门化品系培育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是品系的概念及发展;专门化品系和群系培育的基本步骤、实质及要求。难点是群体继代选育法的基本步骤、实质及要求。

    13.1品系的概念与类别、 培育新品系的意义(1学时)

    13.2系祖建系法、群体继代选育法、品种内专门化母系的培育、特定突变个体的发现与扩群(2学时)

    第14章 新品种培育(1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培育新品种的目的、方法;深入理解育成杂交培育新品种的步骤。

    重点、难点:重点是杂交育种的目的与步骤;难点是杂交育种的步骤及实质。

    14.1培育新品种的目的、培育新品种的方法(0.5学时)

    14.2 育成杂交法的分类、用育成杂交法培育新品种的三个阶段(0.5学时)

    第六篇 地方畜禽遗传资源

    第15章 家畜遗传资源的保护(2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遗传多样性的概念,了解家畜遗传资源保护的现状和意义;理解传统保种理论和方法,近交系数增量的影响因素,了解保种理论的新发展;理解联合国粮农组织的Mo-DAD,DAD-IS管理计划,了解家畜遗传资源的科学利用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是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传统保种理论和方法;近交系数增量的影响因素;Mo-DAD,DAD-IS;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难点是遗传资源的特点;遗传多样性的概念;近交系数增量的影响因素;系统保种理论;Mo-DAD,DAD-IS的研究内容。

    15.1 家畜遗传资源、家畜遗传多样性(1学时)

    15.2生物技术应用于品种资源保存、家畜遗传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种群遗传变异分析 (1学时)

    第七篇 育种新技术

    第16章 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2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繁殖生物技术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重点、难点:重点是繁殖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及其发展现状;QTL进展;难点是QTL定位分析原理




    2019-09-10 10:12:46 0条评论
  • 诸葛而非
    诸葛而非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家畜育种学是动物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动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作用。一方面它与前期所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普通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是后期动物生产各论课的铺垫。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阐述家畜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育种措施的设计和优化,育种技术的新发展及其运用于育种实践,家畜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

    家畜品种、品系的概念和标准、生产性能测定、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选择、育种值与遗传评定、选配、品种与品系的培育、杂种优势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一些选种、选配和杂交的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育种理论和措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正确理解性能测定、遗传评定、选种、选配等育种基本环节和常用育种基本技术;

    2.深刻理解品种标准、性能测定、选择反应及其影响因素,个体育种值估计,品质选配与亲缘选配,品种与品系的培育,杂种优势利用,遗传资源保护等基本理论和方法;

    3.熟悉各种常见家畜品种的特征和生产力类型,熟练掌握系谱编制、综合选择指数计算、近交系数与亲缘系数计算、个体育种值估计等基本技能;

    4.能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设计育种方案并确定相关的育种措施,并能利用新近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或分子生物学技术来解决家畜育种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019-09-10 13:40:10 0条评论
  • 腊笔小辛
    腊笔小辛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简要介绍一下家畜育种学研究的内容吧!家畜育种学是动物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动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作用。一方面它与前期所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普通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是后期动物生产各论课的铺垫。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阐述家畜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育种措施的设计和优化,育种技术的新发展及其运用于育种实践,家畜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知家畜品种、品系的概念和标准、生产性能测定、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选择、育种值与遗传评定、选配、品种与品系的培育、杂种优势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一些选种、选配和杂交的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育种理论和措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动物生产各论课的学习与毕业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为学好《家畜育种学》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普通遗传学、数量遗传学等课程的基础知识。

    2019-09-09 21:16:07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