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强大的蒙古为何从明末后就开始走向没落,甚至到今天也没有恢复它应有的盛况?
为什么强大的蒙古为何从明末后就开始走向没落,甚至到今天也没有恢复它应有的盛况?
-
终明一朝蒙古还相当强大,纵然分裂成数部,瓦刺土木堡败明皇,鞑靼一统南北边境不宁。然明末开始蒙古皈依藏传佛教,教徒被尊重地位高,藏教禁性,使教徒增多人口减少,清初分蒙而治,大力促佛,终使蒙古侧底没落。
2017-07-12 10:03:58 -
天下大势,顺势则昌,逆势则亡。大势,就是古人讲的天意天命,就是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从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讲,蒙古的发达,只不过是一段补涨行情,结果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很多人的思维很窄,只从当时暂时的强弱角度看问题,不看大势,当然也看不清问题的本质。
势,执力。执,造字本义是:为了产生普遍好的结果,在现有最好状态的基础上,逐步向外围扩散。力: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故,“势”字的造字本义是:根据现有的基础,怎么对天下普遍好且长久好,就必然往什么方向逐步发展,而且谁也阻挡不了这种客观发展趋势。
过去是几千年的农业社会,普遍靠种地生存,现在人类普遍进入了工作社会,普遍靠上班生存。
农业社会,地球上最适合农业生产生活的地区,就在北纬38度线附近的几块地方,所以,四大文明古国依次发展起来。发达了,保得住保不住,看文化。其文化越接近于符合客观整体公需,越接近天意。所以,别的都没了,世界上只留下了中华。
到隋唐时期,农业文明已经发展到了顶峰,接下来就是补涨行情了,天理,普遍好才是真的好,这也是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
所以,最早的农业文明中心区旁边骑骆驼的阿拉伯人发达了。能延续下来,因为它的核心宗旨是集体主义,这就到了12世纪。
接下来就该轮到中华旁边的骑马民族了,这就是蒙古人发达的根本原因。但是,蒙古人的文化是自己合适就得,不是向农业文明靠拢,反而是想把天下都变成适合放牧的草场,违背天意,违背客观发展规律,自然不得人心,所以,在中华短短百年也就完蛋了,在其他地区,因为谁比谁的文化也好不了太多,所以坚持的时间还长一点。
补涨行情的最后一波,才是欧洲靠划船的民族,都涨了,世界也就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作社会的过渡。所以,最后一波也就变成了最早转向工作社会的第一拨。如今欧美之所以是最发达国家的原理,原理就是如此,凡事都是符合天下大势的。
但是,从人类普遍进入工作社会之后,也就是现如今,谁发展的好与不好,看的还是其根本的文化特征。想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欢迎关注老慢的头条号。
2017-12-08 19:28:50 -
(成吉思汗)
很有意思的话题。
不过,蒙古走向没落,不是从明末开始,而是从元末。
不少国家研究历史的学者同样关注这个问题。只是视角更宽阔一些——当年的蒙古帝国缘何而崛起,然后又因何而衰落。
蒙古帝国的崛起——民族的强悍+千载难逢的“时间窗口”。
当年的蒙古诸部落,作为游牧民族,实际上缺乏其他游牧征服者——比如说突厥人的天然条件——不具备充足的“人力资源”。
外国学者认为,那时蒙古所有男女老少加在一起,不足100万人。中国学者认为,应该在170万左右,最少不低于150万。这是比较普遍也比较靠谱的说法。网上有说,成吉思汗当时统领2000万蒙古臣民。这肯定是不对的。蒙古高原水草再丰腴,也承载不了这个数量级的人口。成吉思汗曾把他的族民划分为95个千户。一个千户就是一千个家庭,无论如何是算不出2000万人的。
人虽不众,确皆精兵。这百余万人,除了年幼老迈,大部分人日常就是游牧武士——生活即是一系列战斗的不断演习。他们身着毛皮,身跨善于奔跑、耐力极强的蒙古马。多备的马匹可用于轮换。“战士”们能在极少休息和不必埋锅做饭的情况下,连续奔驰数天数夜。据说在占领匈牙利时,蒙古骑兵曾三天三夜奔袭700公里。
蒙古骑兵武器装备也极具优势。手挽大型混合弓,穿甲箭可在200米内射杀敌人。每人配备30支箭,能于飞奔的马背上接连射出。骑兵们还配备了头盔、兽皮盔甲、马刀,需要时还配备带钩长矛和丁头槌。后来,成吉思汗还从中原学来并建造了投石车、木幔、壕桥、巢车等攻城的武器装备。这使蒙古骑兵的攻坚战能力大大提高。从战役和战术上,蒙古骑兵是间谍战和心理战的能手。善于搜集敌方情报,长于散布扰敌谣言。等等。
以上是蒙古帝国的自身优势。然而,仅此不足以成就其霸业。而此时的周边形势,是其成功不可或缺的“时间窗口”。如遇汉唐,根本不会有成吉思汗的机会。强盛时的阿拉伯人,亦完全不能允许他“出人头地”。
但恰恰在此时,中国已分裂成三个小国——南方的宋朝、北方的金朝和西北的西夏王朝。中国西面,是孱弱的喀拉汗国;再往西,是花剌子模王国;继续往西,是巴格达的阿巴斯王朝。后两国,也正处于快速的衰落过程中。
欧洲亦如是。尚处在中世纪黑暗中的欧洲,散布着大小不一、各自为战的大公国。已连绵百年的十字军东征,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使欧洲和西亚许多国家伤亡惨重、实力大损。
内因和外部因素的巧妙结合,为蒙古帝国的崛起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横跨欧亚的霸业——铁蹄征服+四汗并立。
成吉思汗,本名孛儿只斤.铁木真,生于1162年。1189年自立为汗。经多年混战后,统一蒙古高原。1206年由蒙古贵族推选为成吉思汗,意为“世界的统治者”。
1209年,征服西夏,使其成为附庸国。
1211年占领长城以北地区。1213年进入黄河流域。1215年占领燕京。
1216年占领东北地区。1218年占领朝鲜。
1221年占领花剌子模。
1227年病逝。其子窝阔台继位。
1234年,蒙古彻底歼灭金兵,进攻南宋。战争持续了45年。
同时,成吉思汗之孙拔都率兵15万向西进攻欧洲。占领小城莫斯科后,1238年逼近波罗地海沿岸。后因担心春雪误兵而回撤南下。
1240年,拔都休整后继续进攻。12月占领俄罗斯古都基辅。第二年,占领波兰和匈牙利。在西里西亚大败3万德意志军队。穿过多瑙河占领萨格勒布,到达亚得里亚海岸。
1242年,拔都听闻窝阔台死讯,随撤回伏尔加河下游,顺路灭掉了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在萨莱城建立汗国。史称“钦察汗国”,因其帐金色,又称“金帐汗国”。
窝阔台死后,先是贵由任大汗,两年后亦死。拖雷长子蒙哥继位。
1254年,派其弟忽必烈灭掉大理。
同时派另一弟旭烈兀率兵10万继续西征。1256年灭掉伊朗南部卢尔。1258年攻克巴格达。1260年灭掉叙利亚。在西亚建立“伊儿汗国”。
同年,蒙哥在进攻四川时被宋军击毙。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因争汗位开战。四年后,忽必烈胜出,于1271年改号“大元”。翌年迁都燕京,为大都。
1279年,“崖山海战”后,忽必烈统治全国。
接着,他又发兵从陆路进攻缅甸等国,从水路进攻爪哇和日本。
至此,蒙古帝国统治了欧亚330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但实际上,蒙元、钦察汗国、伊尔汗国和蒙古高原的察合台汗国互不买帐。忽必烈只是名义上的大汗。3300万平方公里,是一种四个汗国并立的局面。
短命强权的崩塌——武力歼灭+文化同化。
蒙古帝国极盛一时,但很快就“樯橹灰飞烟灭”。原因很简单。
第一,自己人数太少。尤其在统治了如此大的疆域之后,蒙古统治者寥若浩瀚天空中的晨星。即便心有余也彻底力不足。
第二,自身文化过于原始。在所有占领区,毫无办法拿出自己治国理政的主张,更无可以征服人心的宗教或道德主张。美国学者说:忽必烈在汉人“设计的宫殿里进行统治,举行复杂的儒教仪式,建立新的孔庙”。因此,只能成为汉人式的皇帝。在其他几个汗国中同样如此,占领者只能使用被占领国更先进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从而失去了自己的身份。
第三,内部上层斗争过于激烈。忽必烈是蒙古帝国名义上的大汗。然而四个汗国互不相让,更不要说服从和相互支持。这个巨大的帝国,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已然分崩离析了。这种斗争在成吉思汗去世后,几乎从没有停止过。
第四,成为占领者后,迅速腐化。在四个汗国中莫不如此。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深刻地感受并记录了这一点。
第五,残暴的统治必然引起激烈的反抗。1351年,黄河再次罹患水灾。于是爆发了“红巾军起义”。逐渐得势的朱元璋派徐达任“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率25万大军北伐。高喊“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得到百姓全力支持,仅半年后就攻克元大都。元顺帝逃亡蒙古草原。1381年,云贵元军被全部歼灭。明朝统一了全国。
(捕鱼儿海之战)
自此以后,蒙元已再无崛起的可能。
明朝建国后,数次发起对蒙元的打击。辽东被收复,元军统帅投降。蓝玉捕鱼儿海大破元军主力。使元军数十年无力发动战争。明成祖朱棣五征蒙古,使其分裂成鞑靼和瓦刺。随后,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等地,设置蒙古卫所20多处,挑选忠诚于朝廷的蒙古封建领主担任卫所长官。蒙古贵族势力被分化和驯服。
“伊尔汗国”1295年即已尊伊斯兰教为国教,反映着伊朗和伊斯兰教环境对蒙古人和政权的同化。高加索山另一边的“钦察汗国”,也接受了东正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同化。
蒙古本土的“察合台汗国”,虽然保持着纯蒙古血统,但也接受了佛教的影响,渐渐湮没无闻。
明朝1368年建国,曾经十分强大。一直到1644被清朝所灭。明清帝国可看作一个时期,强大到不会给蒙元再次兴起的任何机会。
而在欧亚大陆中部,十四世纪也接连出现了一些强势政权。帖睦尔打败了“金帐汗国”,据说在1405年去世前正准备入侵中国。其后穆斯林突厥人快速扩展。印度教大国维查耶那伽尔亦随之兴起。中东的奥斯曼土耳其人也在扩张。
总之,对于蒙古帝国的历史“时间窗口”已经彻底关闭了。
在16世纪开始后,即1500-2000年,是一个完全不同意义的“大国兴衰”的轮回。对此,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有着精彩的论述。
前后百多年,在历史长河中有如白驹过隙,昙花一现。“马上得天下,未必可以马上治天下”。于是有伟人诗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悲哉!
(图片来自网络)
2017-12-06 23:41:16 -
从历史规律上说,草原民族崛起是要有两个条件的,1.需要临近文明区衰弱,让其能从劫掠中积攒财富,2.由于草原的分散的社会结构较难管理,因此想强大就需要团结,而草原民族团结需要不世出的雄主。缺少一个条件也不能成为草原霸主,更别提统一文明区域。因为以上原因和人口少,文化软实力不强的原因,草原民族称霸均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一旦衰落很难再起,从匈奴 突厥 柔然 女真 蒙古莫不如是,当然有满族人这样接受文明的民族,就被同化了。另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是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生产效率的提高,游牧民族的对于农业文明的快马弯弓的军事战术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因此蒙古作为一个靠武力崛起为霸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永远不会呈现出祖先的”荣光”了。
2017-08-05 08:55:38 -
亚洲大陆上只能有一位王者,上天给予过蒙古人机会,因为种种原因亚洲还是汉族的天下。说到底蒙古是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光凭一代强人所造就的民族,和亚洲大陆王者汉族比起来,差太多了,汉族历经几千年风雨。出过无数惊才艳艳的人物,非一人可比,汉族经历过辉煌,有过低谷,也被屠杀过,从不曾倒下。
自朱元璋横空出世,蒙古人被驱逐出中原,不思进取。一直想念着祖上的荣光,直到满蒙联姻。才缓了一口气,可惜满人也不傻,一道圣旨每户蒙古家庭必须最一个男丁,需要修行藏传佛教就把一个蒙古族埋进尘埃。
成吉思汗永远只能是蒙古人心中的梦,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祈愿蒙古人世世代代活在成吉思汗的美梦里! 愿华夏世世代代鼎盛亚洲,辉煌在全世界颠峰!愿华夏文化引领潮流!
2017-09-23 07:30:09 -
蒙古民族有分账的传统,成吉思汗死后分裂为四大汗国,土地面积太大,分账的弊端还不明显。莫卧尔帝国,金帐汗国,克里米亚汗国最后都走向分裂,一个再强大的国家,不断分裂,越来越小,一方面容易内耗,另一方面容易被各个击破。清朝康熙大帝晚年自豪的说,他的龙子龙孙133人,如果也分账,大清就成为133个小国,不想弱也得弱!
2017-08-07 16:32:55 -
蒙古帝国当年辉煌一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四大汗国和元朝。吊诡的是,这四大汗国和元朝虽然各霸一方,但都很快就没落灭亡了。延续最长的金帐汗国,也不过200年。
(四大汗国区域图)
元朝和四大汗国相继没落灭亡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原因,是蒙古人离开了他们生存的土壤,因此,他们强劲的战斗能力也就培养不起来了。靠尚武精神强盛起来的民族,一旦失去了尚武精神,他们被打垮,也就在情理之中。
四大汗国这里且不谈,问题是,元朝被明朝赶回漠北以后,照理说,蒙古人又回到了他们祖先生活的土壤中,再次依靠骑射狩猎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尚武精神应该会重新培养起来的,强悍的军队应该再次出现的,可为什么,蒙古人竟然从此一蹶不振了呢?
我认为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蒙古人有土壤没屏障。
什么屏障呢?我们来看看当年成吉思汗领导下的蒙古人崛起的情况。那时候,在蒙古和中原王朝之间,有一个金国和西夏的屏障,这个屏障决定着蒙古人不可能直接和中原王朝接触。当北方的游牧民族直接和中原王朝接触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受到中原王朝的强力打压,比如秦汉打压匈奴,隋唐打压突厥等等。因为受到强力打压,北方游牧民族自然就发展不起来。
但蒙古人崛起的时候,和中原王朝之间隔着金国和西夏,中原王朝自然不可能对蒙古人构成什么打击。
有人会说,就算中原王朝不可能对蒙古构成打击,但金国和西夏可以打击蒙古人啊。这话也对,也不对。诚然,金国和西夏可以打击蒙古人,事实上他们也在打击。但是他们不可能放手一搏。毕竟南边有中原王朝。他们如果放手一搏,就会担心南边的王朝会不会趁虚而入。这样,金国和西夏这种有限的打击,反而刺激了蒙古人更强势地崛起。
(蒙古人的崛起)
二、蒙古人有部众没首领。
我们说,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是,首领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却是一个最为关键的作用。当年的蒙古人,如果没有成吉思汗这样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也不会发展壮大成那样。
成吉思汗的出现,固然有当时蒙古族发展的必然性,但是,也有成吉思汗个人努力的结果。这样一个军事天才,可以说是千年难遇到一个。
当蒙古人被明朝撵回漠北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天才领导人。没有这样的领导人,就无法统一整个蒙古部落。无法统一整个蒙古部落,就无法像当年蒙古人一样征伐四方。因此,那样的辉煌,就再也不可能出现。
三、明朝对蒙古人的强力干预。
明朝吸取了先前蒙古人壮大的教训,当把蒙古人撵回漠北以后,他们并没有听任蒙古人自由发展,而是不断干预。朱元璋先后八次深入漠北打击蒙古人,朱棣也是先后五次深入漠北打击蒙古人。而且此后的明朝皇帝,也把打击蒙古人当成一项重要任务。明英宗北征,明武宗亲自带兵讨伐,都是明朝皇帝打击蒙古人的表现。
除了不断打击外,明朝还非常夸张地重修万里长城,设置九边军镇,用以提防蒙古人,在这样的强力打击下,蒙古人自然是发展不起来的。
当然了,明朝也不是一味地打击,他们更多的还是拉拢,给予蒙古人赏赐,各个击破蒙古人的联盟,让蒙古人联合不起来。
(明英宗北伐)
四、清朝对蒙古人的联姻政策。
清朝在壮大之初,害怕蒙古人在背后递刀,因此采用和蒙古人联姻的方式,和蒙古人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联盟。
到清朝入关以后,他们没有采用明朝的方式,而是一直采用公主格格远嫁蒙古王爷和亲的方式。这种联姻一直延续了下来,一直延续到清末。也因此,蒙古人再也没有因为对抗在世界上崛起过了。
(参考资料:《明史》《元史》)
2019-02-03 08:14:07 -
蒙古强大并非命数,而是因为铁木真相应的实行了改革的原故,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强大,变片革新是必然,如果一条道走传统老路,只会自取灭亡,众观美国的南北战争,英国的工业革命,日本的明治维新,苏联的十月革命……他无一不是民族革新而称霸世界,而蒙古一直陶醉于自已是天之骄子的马背民族,不思进取革新,何以再走上强大之路。
2017-12-03 16:56:30 -
蒙古从强盛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外来宗教信仰对蒙古人的腐蚀和分化作用。蒙古人原本是信仰原始萨满教的,但在扩张的过程中先后接触到了各种不同的文明和宗教,蒙古人对宗教信仰选择了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一部分蒙古人选择了皈依伊斯兰教,还有一部分蒙古人选择了藏传佛教。此外,蒙古人对道教,基督教乃至其他宗教都采取了一种相对包容的态度。对宗教没有一个明确选择的态度这让蒙古人的宗教信仰变得分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蒙古军队的战斗力,而对整个蒙古统治集团的瓦解和分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主要说说其中的藏传佛教,是大部分正统蒙古人选择的信仰。这对一个民族战斗力的影响我认为是比较大的。在佛教未开始普遍影响到西藏地区之前,吐蕃是西藏地方最强大的军事存在,一度能和大唐争雄,多次控制河西走廊,导致丝绸之路的中断,而大唐却一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吐蕃,对吐蕃的战争也是胜少负多。但从佛教影响到西藏地区之后,似乎再也没有能够再现吐蕃时期的辉煌。蒙古人也同样如此。宗教的影响力可见一般。 而选择伊斯兰教的蒙古人虽然一度在亚欧结合部和南亚次大陆打开局面,然而整个蒙古已然分化,蒙古人的统治也并不稳固,只能依靠当地土著实现对所在地区的管理,自然无法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二,蒙古的急速扩张导致其无法对统治之下的各种文明形成资源整合。蒙古帝国板块的扩张的速度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也导致了一个致命的问题,蒙古对治下区域只能更多地依赖当地人的管理和原来的政治运作体系。而蒙古统治下的各种民族文化,政治体系,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乃至冲突。可以说,蒙古人是在对各种文明做出选择的犹豫中丧失了最后的机会,是“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勃焉”的最佳写照。
三,蒙古人口的密度劣势。除了在蒙古人的发祥地,蒙古在其他任何统治区域,都处于人口上的劣势,而这也是蒙古人每攻克一地必大肆屠城的主要原因。这让蒙古人虽然占据统治地位,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一地区原有的政治生态和文明体系。
四,蒙古游牧文明的落后性。蒙古能够攻城略地,并非是先进文明的胜利,而且落后文明的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反噬。蒙古并不具备文明上的领先优势,自然无法让其他民族在心理上臣服,从而建立起稳固的统治。
五,军事上不再具有优势地位。蒙古人攻城掠地靠的不是文明的先进性,但确是科技的领先的结果。蒙古人虽然不具备高级的文明,但对先进科技尤其是先进军事装备是来者不拒的,其对火药武器和攻城器械的学习和利用,是其强大军事的根本动力。但在蒙古统治后期,随着这些技术的扩散,蒙古人已不再具备绝对的军事领先地位。
蒙古最后的衰落,应该说,根本上是游牧文明最终的结局。这也是历史大潮。游牧文明最终输于农耕文明,而工业文明又击垮了农耕文明。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淘汰是客观规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2018-03-09 16:47:45 -
主要是文明落后了,没有逐渐掌握工业化文明。这不仅仅是蒙古的问题,是所有不掌握工业化文明共同的问题。非常赞同金灿荣教授的观点,现代国家的一切能力都来自于工业化。在未来社会中,谁的工业化文明程度高,谁能够引领工业文明的继续进步,谁就能占领发展的制高点,成为世界领袖。
2017-08-06 00:15:18 -
在我们看到的是没落 在我们没看到的有可能不一定不繁华 一般眼见为实只不过是视觉上的感觉 也不全概括 没落只是和你相提追不到一定的及格线 这个及格线也不一定是80 100 可能60左右 反正过去很难说个大概 当是对以前的探究没什么问题 有也不那么当回事 人们都是认真我就输了 反正赢了也没多大反差...脑子不好 说的不好别在意哈 反正我也是一个学者 不断奋进 小呆瓜似的我阿
2017-10-29 01:15:35 -
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迟早都是要还的,是谁的永远都是谁的。所以蒙古和满清到最后都是一样把领土还了吗,而且自己的也没有了。蒙古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像这种不会先进技术的游牧民族迟早就是被淘汰的。还有就是说只要是在中原待久了的民族都会被中华的富裕生活把野蛮和兽性磨灭。所以蒙古没了兽性就不野蛮了,也就颓废,没落了。但是真正的是科技发展了这种落后的民族跟不上时代步伐肯定被淘汰,就像现在的内蒙古和外蒙古的区别,一个穷的一逼,一个非常富有。所以说领导发展国家还是汉人来吧。现在的蒙古永远也不可能强盛了。现在骑马砍杀在枪炮面前就是靶子
2017-08-27 08:51:37 -
蒙古人强大主要靠骑兵和射箭。在古代重装骑兵相当于现代坦克。在草原上快速,机动没有对手。明末以后蒙古各部分裂如卫拉特蒙古分成准格尔,土尔雇一特,杜尔伯特部落经常混战再没有形成强大统一政权。明末以后西方逐渐过渡到热兵器时代。热兵器是蒙古骑兵的克星。现代武器出现改变了战争模式,二战时波兰骑兵对阵德国坦克成了历史笑柄。骑兵己退出现代战争。所以_昔日的草原,狼变成了草原羊。
2017-09-24 22:05:54 -
文明的力量在于科技与文化。强大的蒙古,只是冷兵器时代的武力强者,其文化实质就是抢掠,根本没有生产,没有发明创造,也没有文化自我提升的力量。这就注定它只能处于文明发展的原始状态。
2017-12-09 21:28:03 -
蒙古从强盛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外来宗教信仰对蒙古人的腐蚀和分化作用。蒙古人原本是信仰原始萨满教的,但在扩张的过程中先后接触到了各种不同的文明和宗教,蒙古人对宗教信仰选择了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一部分蒙古人选择了皈依伊斯兰教,还有一部分蒙古人选择了藏传佛教。此外,蒙古人对道教,基督教乃至其他宗教都采取了一种相对包容的态度。对宗教没有一个明确选择的态度这让蒙古人的宗教信仰变得分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蒙古军队的战斗力,而对整个蒙古统治集团的瓦解和分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主要说说其中的藏传佛教,是大部分正统蒙古人选择的信仰。这对一个民族战斗力的影响我认为是比较大的。在佛教未开始普遍影响到西藏地区之前,吐蕃是西藏地方最强大的军事存在,一度能和大唐争雄,多次控制河西走廊,导致丝绸之路的中断,而大唐却一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吐蕃,对吐蕃的战争也是胜少负多。但从佛教影响到西藏地区之后,似乎再也没有能够再现吐蕃时期的辉煌。蒙古人也同样如此。宗教的影响力可见一般。 而选择伊斯兰教的蒙古人虽然一度在亚欧结合部和南亚次大陆打开局面,然而整个蒙古已然分化,蒙古人的统治也并不稳固,只能依靠当地土著实现对所在地区的管理,自然无法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二,蒙古的急速扩张导致其无法对统治之下的各种文明形成资源整合。蒙古帝国板块的扩张的速度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也导致了一个致命的问题,蒙古对治下区域只能更多地依赖当地人的管理和原来的政治运作体系。而蒙古统治下的各种民族文化,政治体系,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乃至冲突。可以说,蒙古人是在对各种文明做出选择的犹豫中丧失了最后的机会,是“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勃焉”的最佳写照。
三,蒙古人口的密度劣势。除了在蒙古人的发祥地,蒙古在其他任何统治区域,都处于人口上的劣势,而这也是蒙古人每攻克一地必大肆屠城的主要原因。这让蒙古人虽然占据统治地位,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一地区原有的政治生态和文明体系。
四,蒙古游牧文明的落后性。蒙古能够攻城略地,并非是先进文明的胜利,而且落后文明的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反噬。蒙古并不具备文明上的领先优势,自然无法让其他民族在心理上臣服,从而建立起稳固的统治。
五,军事上不再具有优势地位。蒙古人攻城掠地靠的不是文明的先进性,但确是科技的领先的结果。蒙古人虽然不具备高级的文明,但对先进科技尤其是先进军事装备是来者不拒的,其对火药武器和攻城器械的学习和利用,是其强大军事的根本动力。但在蒙古统治后期,随着这些技术的扩散,蒙古人已不再具备绝对的军事领先地位。
蒙古最后的衰落,应该说,根本上是游牧文明最终的结局。这也是历史大潮。游牧文明最终输于农耕文明,而工业文明又击垮了农耕文明。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淘汰是客观规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2018-03-09 16:47:45 -
这就要怪英国的工业革命了。大工业化的资本主义比农业和游牧业强大得多。举例:一辆汽车与人或马相撞谁吃亏?
2017-07-12 08: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