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小时候是留守儿童吗?童年是怎么过的?

spider 全部 1015

请问你小时候是留守儿童吗?童年是怎么过的?

回复

共3条回复 我来回复
  • 花之云影
    花之云影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我们六零后小时候没有留守儿童一说,不过,按我们当时的情况,也叫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女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我的童年是在老家度过的,由我大妈(父亲的寡嫂,当时60岁左右)照顾我们三个兄弟姐妹的生活起居。我父母虽然不是农民,但是,他们长期不在家,我们基本上由大妈陪伴。相对于当时国家特定的环境,我们的童年至少能吃饱穿暖,父母也很重视我们的教育,应该算幸福的童年。

    父亲在我们老家的镇上从事商业工作,离老家八里路,虽然不算远,但是工作繁忙,每天都是起早贪黑,有做不完的工作。母亲在另一个公社工作,即使是去县里开会,路过家门,也没有时间回家看我们,因为当时交通不方便,她要尽快赶路,回到工作的地点。

    我们有时候大半年都看不到自己的父母,暑假的时候,母亲会把我们接到她工作的公社里玩一段时间,和现在的留守儿童一样,暑假就可以见到父母。父亲见的多一点,那时候经常开大会,堂哥堂姐去镇上开会就会带着我,去看父亲,回家的时候,父亲在百货大楼给我买些吃的东西或者买本画册。

    我们棚镇老家,虽然是农村,物产还是比较丰富。我记得穆家滩的沙地经常种花生、西瓜和香瓜等,花生成熟后,等生产队挖过一遍,我们小孩子就跟着大人后面,捡遗落的花生。我开始捡花生没有经验,只捡花生,不捡花生芽,原来花生芽也是宝贝,捡回家可以炒来吃,很好吃呢,甜甜的!

    我记得我四妈(父亲的四嫂)当时看瓜地,偶尔还带个瓜给我们吃。云满坡是红色的土壤,土厚肥沃,种的红薯好大的个头,蒸熟了如同板栗一般的好吃,可是,大孩子们说那个地方以前是埋死人的地方,后来才改成耕地种红薯,吓得我好久不敢吃。

    大妈像对亲骨肉一样守候着我们,尽可能给我们更多的温暖,让我们吃好穿暖。她种菜,我们跟着她帮忙,她菜园里有两棵香椿树,第一茬芽最嫩,炒鸡蛋或者凉拌,都是美味,第二茬就没有那么鲜嫩了,只能做干菜,可以做包子的馅料。

    大妈勤劳,虽然我们老的看,小的小,劳力不够,但是,土豆、辣椒、黄瓜、苋菜、韭菜,南瓜、番茄……四季蔬菜,种类齐全,黄瓜和番茄当水果吃。有一年,冬瓜长得特别好,结了几个大冬瓜,粉白粉白的,大妈削皮切成两指宽的方块,打上花刀,煎一会,再加点她自制的辣椒酱(我们那里叫闷酱)炖烂,拌饭很美味!

    我们小时候没有听说过味精和酱油,大妈调味就是用她种的花椒、自制的豌豆酱和辣椒酱。豌豆酱的主料是豌豆,就是蚕豆,把蚕豆泡胀,剥皮(这个工作我经常参与),豆瓣煮熟,上霉发酵,要有黄色的霉丝,在夏天最热的时候,把凉过夜的盐水、花椒、姜放进一个干净的大瓦盆里,把霉豆瓣放进去晒制。

    晒酱前,把院子洒扫干净,准备一张高高的方凳子(擦的干干净净)、一口洗干净的铁铸火盆(冬季取暖用的)。方凳子放在院子里避风(以免有灰吹进盆里)、能整天晒到太阳的地方,瓦盆放到方凳上,酱料白天晒太阳,晚上或者下雨就用火盆把瓦盆盖上。

    无论是下雨还是晚上,瓦盆那些东西都不用收回屋里,一直放到院子里几个月,任凭日晒雨淋,吸收天地精华,几个月后,一盆枣红色、上好的酱就可以收藏了,可以食用几年不坏,没有保质期一说,虽然酱面上有时候上盐霉,照样可以食用,舀出来炒菜,依旧美味健康。

    辣椒酱和豌豆酱的工序有类似的地方,辣椒酱的主料是黄豆和辣椒,黄豆泡胀后蒸熟,发酵上霉,,不用太阳晒,辣椒是关键,必须是白露后的红辣椒,肉厚味美水分足,把辣椒剁碎,用食盐腌出水份后,放姜、花椒和霉豆瓣腌制一段时间即可,辣椒酱和豌豆酱炮制的时候都不放蒜,忌油。

    我穿的鞋都是大妈手工做的,每次做新鞋,她总是把手掌放在我脚底,比划我脚的大小,然后裁剪鞋底和鞋帮。把我脚比划完后,就要发一阵的感叹:“我幺(我是父亲五兄弟最小的孩子,排行老幺)的脚,要是在过去,一点也不吃亏。”她说的过去,是指他们小时候,女孩子要缠成三寸金莲,脚大就很痛,我的脚又小又软,缠脚就不会太痛。

    日子静静流淌,父母虽然不在我们身边,但是,我们的衣食住行,父母都会给我们安排好,一切交给大妈打理,保证我们吃好穿暖。可是,童年有一件事,我至今难忘,小时候,特别怕打雷下雨。一打雷我就往祖屋跑,担心新屋打雷下雨会倒塌。

    老家本来有祖屋,因为父亲兄弟多,开枝散叶后显得十分拥挤,父母在祖屋的附近做了一栋两层楼的新房子,大妈和我们一起住在我们的新屋里。每次一听到打雷,我就跑到祖屋里去,多数是找四爹四妈,因为他们住在祖屋靠近后门的地方(从新屋到祖屋,祖屋的后门离新屋最近)。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后来读了大学,学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后,才知道当时怕打雷下雨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当时父母总是安慰我,我们住新屋,不怕打雷下雨,祖屋太陈旧了,才容易倒塌呢。

    现在想来,缺乏安全感不仅仅是因为房子会不会倒塌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觉得没有人保护我们。当时我们三个孩子,跟着大妈,父母不在身边,因为祖屋那里有众多的成年人,我觉得他们更能保护我。

    看到现在的留守儿童,我总是会想起我的童年。人第一需求是生理需求:食物、衣服、水分、空气、睡眠……第二需求是安全:稳定、安全、受保护、有秩序、无恐惧和无焦虑……这是人最基本的两大需求。父母是孩子的保护神,作为弱势的孩子,父母要知道孩子需要什么,给他们提供保障,孩子才会走到幸福的路上。

    2021-03-29 19:11:22 0条评论
  • 天赐使然
    天赐使然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是我们八零后的新名词,也是我们八零后前进的动力,其实我本人没有体会过留守儿童的童年是怎么过。在放学的学校大门口,基本都是留守老人接送小孩的,想想都有一种道不出的心酸……

    2021-03-26 22:14:30 0条评论
  • 小北爱吃肉2021
    小北爱吃肉2021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关于留守儿童,可能最多的集中在90后。而我也是一名90后,在我小的时候,父母很少有时间陪在我的身边,基本上都是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但是那时候的我也有很多回忆,美好的童年。









    2021-03-27 10:23:10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