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新闻 > 民生 > 开奥迪车的别想买北京最顶级的房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过年了,买肉、买油、买香烟带鱼、买花生瓜子……这些曾经需要划本、凭票供应的东西,如今都算不得紧缺了。依旧紧缺的是房子。要在北京买下一个像样的、能安居乐业的房子,对于普通人来说,依旧是件难事。印象中,北京的房子从来没有宽裕过,无论是现在,还是五十年前。
两年前,一位过去的领导买下一座郊区养老园的四合院,从此再不为房子操心。我去看了,院子布置得精心,灰砖灰瓦,花树掩映,但严格说不是四合院,而是三合院,因为缺少了东厢房。那个园子基本都是这种设置,仿四合院的三合院。真正的四合院,还是在城里,二三十万一平米的那种。能买下那种房子的,基本两类人,一种是巨款,一种是外国人。有文章说,五十年代,艾青、张恨水、老舍、赵树理那样的作家,能拿稿费买四合院,现在是做梦了。现在一本书,只值一两个月的房供。
很多人对北京住房的印象,都是影视剧造成的,但影视剧曲解的成分很多。比如很多年轻人小时候看过的《小龙人》,故事发生在四合院中。那种朱漆碧瓦、安安静静的四合院,北京确实有,但是少数,也肯定不是老百姓能住的。这类房子,多为官员、名人所住,在“文革”期间幸存寥寥。我曾经见过两次,都是在东城区。一座坐落在一大片普通民宅之中,周边其他普通住宅都墙矮门窄,唯有这座,高墙阔门,能看到巨大的树冠从墙上探出,透着一种神秘感。奇特的是,在它门前走来走去多年,从来没有看到过大门开启,也没有警卫,也没有汽车出入。大家都传这是某某某(当年一位高官)的宅子,却无从证实,也就由着它继续神秘。
另一处,是十几年前办杂志的时候见到的。杂志社本就设在四合院中,有天看见同事在墙头朝隔壁张望,过去一看,旁边的四合院正在施工,地面建筑已经被拆除殆尽,地下挖了个巨大的深坑,有四五米深了。这是要按照四合院的格局重新造一套有地下室的院子。至于它的房主,则依旧神秘。据我们院子里的老人说,这院子本是一位名人祖上传下的,但因为是买给小老婆住的,名人自己并不知道,稀里糊涂的,年代久远,也就闹不清楚落到谁手里。
所以说,在北京,那些买郊区别墅大宅的,顶多也就是土豪。真正起范儿的,一要在市中心,二要有神秘感,追求的是不接地气。电视剧当然拍不出来。
真正的老百姓住什么样的四合院呢?
北京房产的产权,从国民党那阵就乱,到了解放后,又经过五十年代后期和“文革”的两次洗礼,许多私产都归了公了,一个四合院,会住进很多居民,他们会向所在单位交房租,房租再有一部分给房主(也许不给)。居民们又生小居民,房子不够住,就在院子里盖,于是四合院被改造成为许多的大杂院,一进门,里边曲里拐弯的,都难转身。大家共用一个水龙头,共用一个电路,至于上厕所,只能去胡同里的公厕。生活条件远远没有《小龙人》里描述得那么好。住的人多了,磕着碰着的也难免,邻里们可以仗义得互相帮助,转眼间也会为谁先洗菜反目成仇。这种住房条件几十年没改善,想想也够糟心的。有许多反映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电视剧,故事背景都在大杂院中。
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大杂院
另一类的住房,比大杂院还要糟糕些,比如在三里屯附近的幸福三村,据说是五十年代大量农民进城当工人,给盖的临时宿舍。说是临时,一住就到了九十年代,直奔棚户区的路子去了,有一阵子,媒体揶揄它是“新时代的龙须沟”。最要命的是,幸福三村毗邻工体北路,那阵外宾的车队从机场过来,必须要由此经过,实在是太过有损脸面。于是,索性就在路边修了一堵墙,上面有标语和彩绘,把里面的村子遮住,就这样对付了好些日子。再后来,就拆迁了,这里一部分变成居民楼,一部分变成了高档公寓,地段黄金,住的大多也是高端人士。
北京另一种带有特色的住宅,是部队大院的住宅楼。最为典型的部队大院,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出现过,就是军人王德清收养孤女之后住的地方。部队大院主要集中在北京西郊西长安街一线,空司、海司、总装、总后等等一路排下去,都有院墙圈着,几个大门有卫兵把守。除了有若干办公楼,内中还有食堂、学校、幼儿园、操场、小公园、体育馆、门诊部和军人服务社(商店),甚至有些菜地,可以说每个大院都是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后来一些大院在外面设立了子弟学校和幼儿园,但也是封闭式的,不会对外招生,院子里的孩子坐班车往返。
部队大院中的宿舍楼
部队大院的老住宅楼,似乎都有着苏联传来的风格,宽大、结实,不仅楼层高,而且楼梯宽大,楼梯拐角处有落地玻璃可以远眺,有的还带有些拱门。它们都是砖楼,相当结实。另外一个特色,就是级别分明。级别较低的干部和家属,住的虽然是单间,但面积不大,一层楼能住四五户,两端是大家共用的厕所,每层楼还有一个共用的厨房。高级一点的军官则可以住单元房,家里有两到三间屋子,还有阳台及独立的卫浴、厨房。当然,首长们是不住楼的。在部队大院,有一个区域,一溜排开的单独院落,另有一层院墙院门,有卫兵站岗,所谓院中院、园中园。即便对大院的孩子们来说,那些小院也是神秘的,不可能进去。现在在京郊的别墅区,就有一些建有这样的园中园,售价极其高昂,估计是大院遗风传出来了,或许,是从小生活在大院里的孩子发达了,想圆一下首长梦,也未可知。我和一个中介聊天,她跟我讲,有次有人开着奥迪,想看看某园中园的房子,被售楼处直接拒绝,开奥迪的,级别太不够了。
其实,在六七十年代的北京,远远不止部队有大院,部委有大院,各个企业也有自己的家属区。比如三里河一带,有一大片灰灰的居民楼,格式模样都一致,那就是部委的家属区。再比如东郊,有很多国有企业的家属院。大家既是同事,也是邻居,生活圈子就这么大,多一层亲密感,当然也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单位的“宫斗”也有可能转移到家属中,彼此纠缠连结,说不清道不明的。室内剧《我爱我家》中的傅老,似乎就是住在部委大院这样的环境中。人退下来了,闲来生事,处处都摆一副老干部教育人的姿态。
为了解决住房,还有些地方盖了不少简易筒子楼。所谓筒子楼,就是一条直走廊,一边或两边是小小的住房,每层楼共用卫生间和水房,没有厨房。本意,是当宿舍用的,大家可以吃食堂,但食堂的饭是能长吃的吗?于是大家就在楼道里置煤气罐或煤炉,各类蔬菜肉蛋碗柜,也都直接放在楼道里。谁家做个红烧肉,全楼都能闻到味儿。由于年轻人增多,大量筒子楼都由临时宿舍变成永久居室,人们在此安营扎寨,凑凑合合过上了日子。现在所谓的商住两用房,楼道长长的、黑黑的,两边是住房,就颇有筒子楼遗风,只是都有了独立卫浴,有的还全是复式跃层,档次高多了。
北大校园内建于50年代的筒子楼
到了八十年代,北京面临着住房严重紧缺的状况,返城知青结婚生子需要住房,改革开放人口增加也需要住房。几十年住房没有改善的账需要还了。于是从城里到三环一带,狠狠地盖了批楼。这些楼要么是板楼,要么是塔楼,多为单元房,以六层为界。楼高六层以上带了电梯。给人印象比较深的,是前三门、复兴门外以及双榆树那种气势磅礴绵延数百米的大平板楼,顺着楼道,可以从一个单元走到另一个单元。这个时候,北京才初步有了居民小区的概念,只不过这些小区,要么属于某个单位,或者是几个单位合建,要么属于房管机构,大家还是交租金。室内剧《家有儿女》,大约就是这种房子。在当时,这类房子可真是让人感觉生活有了奔头,有燃气管道,不用扛煤气罐,多大的福利啊。
现在,在三环以内,这些房子还都是主力住房。只不过,能看出质量不怎么样,不隔音、老漏水,不少厕所还是蹲坑,厨房没有烟道,抽油烟机直接顺到窗外,谁家炒个辣椒炸个鱼,味道楼上楼下窜,电路什么的,也老化了。只是,城市里不再增加住宅用地,这些破旧的老房子,现在成了有限资源,都是宝了。
九十年代中后期进行了一次房改,这些住房产权大多到了个人手里,人们一次性交上一笔钱,有了房产本,就不再交租金。与此同时,商品房、经适房什么的开始在郊区出现了,先富起来的一拨人,比如明星啊、大款啊什么的,率先买了房。后来很多人学会了贷款,也开始买房了,北京开始了商品房时代。那个年代有房子的人,现在都是赚的,几千元一平米啊,好多人是咬牙买房,觉得太贵,做梦也想不到,没有最贵,只有更贵。
现实题材的电视剧里,对住房的美化到了极点,个个窗明几净,总裁们无论霸道不霸道,都住豪宅。当然,现在的电视剧,大多起的是造梦的作用。
单从北京的住房来看,总有一种被现实生活赶着跑的感觉,无论是五十年代、八九十年代以及后来的商品房狂飙,都是几次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人口扩张引发的,相当被动。在政府、单位统管的时代,能够提供给大家的,顶多算是栖身之所,官本位的阶层感觉也十分强烈。到了商品房时代,看上去供应丰富了,但对于大众来说,依旧是沉重的压力。以前人们为分套房子争斗,现在为买套房子拼命。痛点不一样,但痛是永存的。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