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专题 > 文化 >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民俗:玩乐
看场电影,放下鞭炮
有人说,世界上最短的距离,莫过于从假期开始到假期结束。如今春节长假将尽,你嗨够了没?
过年最紧要开心。以前是拜年、聚餐、放鞭炮、看春晚,欢聚一堂,喜庆热闹。而在不知不觉中,很多传统焕发新姿,很多新宠崭露头角,新年的打开方式也成了一道不断更换的风景线。
比如麻将。在很多地方,麻将、斗地主等是过年的重要消遣,甚至媲美拜年、团圆饭等,跻身习俗的一部分。然而,“小打”怡情,“大打”伤财伤身,这种玩法轻则肩颈劳损,重则闹得夫妻不和、亲友翻脸。从有的案例来看,气氛再祥和的赌局,也有闹掰的可能,而玩大了之后的戏码通常都不好看,鸡犬不宁、拳脚相加甚至舞刀弄棒的都有。为此,越来越多人呼吁消遣有度,选择更健康的娱乐。
比如烟花爆竹。“爆竹声中辞旧岁,焰火花里贺新年”,点烟花、放鞭炮是传统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它逐渐“失宠”——烟花、爆竹燃放带来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火灾隐患、制造垃圾、伤害人体健康等弊端,让越来越多人忍痛割爱。如今,少了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少了绚烂夺目的烟花,红火春节“绿色”过,并不损年味一分。
此外,关于新年的玩乐,我们也迎来了新玩法。比如旅游,这项其乐无穷的活动在春节长假里正越来越有存在感。从自驾游、农家乐、泡温泉到海外游,人们说走就走,与家人一起感受旅途的快乐。比如看电影,从上世纪80年代有春晚以来,这道除夕“大餐”都必不可少,近两年,全家看电影成了很多人的新选择。以去年春节档而言,内地总票房达到17.5亿元,打破纪录,而今年在《美人鱼》《澳门风云3》《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等大片的强势引领下,看电影过大年正强势兴起!
套用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话说:未经反思的节日是不值得过的。面对春节习俗变迁、玩法多元,我们该“反思”什么?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年味儿。一些传统习俗正在逐渐失去存在的载体,一些后来者逐渐上位,这都是发展规律使然。不管怎样,形式变了,内涵未变,团圆、和谐、幸福、美满的内核一直都在。(夏振彬)
民俗:花市
迎春花市,从明清兴盛延至今时今日
屈指算来,迎春花市即使未能独占广州年俗的鳌头,恐怕也不落三甲。广州的迎春花市史,就是一部经济、社会、民俗的流变史。稍为梳理,就不难发现,构成广州花市的元素,一直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且看:
地点在变、时间在变、形式在变。明末清初,年三十到元宵期间,花农们便沿着珠江河,运着年花,摇船上岸,顺着长堤的街边一直摆到了海珠广场一带。上世纪50年代中期,花市迁至了教育路,至今基本没再变动过(除了其他各区新设花市)。20多年前开始,花市从年后十几天,浓缩到节前3天。退市数十年之后,“水上花市”又在2013年得以恢复,可谓风水轮流转。
内容在变、载体在变、手段在变。早期花卉品种,以素馨、茉莉花、剑兰等国产品种为主,在1986年之前的花市,连兰花也难得一见。改革开放之后,如“猪笼入水”“五代同堂”等外国花卉陆续登堂入室,摆上广州迎春花市,赢得不少“粉丝”。传统迎春花市讲究的是一家大小“行花街”,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主流方式虽没变,但也从2014年开始,花市首次“触电”,进入网络平台,以花市为切入点,开展鲜花、工艺品等年货网上购物平台,打造成线上与线下、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花市。传统广州迎春花市,囿于广州街坊自娱自乐,从2014年开始,相关部门尝试向外宣传推广。3年来,北及哈尔滨,南至香港特区,宣传推介者足迹踏及十多座城市,甚至还走出国门,向国外游客发出美丽邀约。
无论广州迎春花市的外在元素如何变,但有一种东西,从古至今、始终不变,那就是广州人“行花街”习惯,以及习惯背后的花样情怀。在广州过春节,没逛过花市就好像没有过年一样,没有比“行过花街才过年”这句俚语形容广州春节与花市之关系更传神。我们大可以乐观地得出结论:只要这种品性、情怀没有变,无论广州迎春花市如何变,其旺盛的生命力都是难以替代的。人会老,迎春花市不会老。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