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经贸 > 商情 > 张雷威:精准扶贫成专家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他叫张雷威。2000年,作为榆林供电公司工会主席的他主动请缨担任“驻村扶贫干部”。
张雷威干扶贫工作有思路、有办法、有担当,老乡们送了他三个称呼:
叫他“张县长”,因为扶贫期间他曾挂职吴堡县副县长5年。
叫他“扶贫张”,因为在18年里,他的扶贫足迹遍布榆林市吴堡、米脂等6县区的56个扶贫村。
不过张雷威还是喜欢“老张”这个称呼。他说,这听着更像自家人。
“打入村民内部”,“烂摊子村”变为“样板村”
神木县神木镇芹菜沟村是老张扶贫的第一站。
2000年,张雷威初到村里,村民就开始议论:“这个扶贫干部估计也待不了多久,谁愿意放着城里的舒服日子不过,搬到这穷乡僻壤的农村来工作!”
然而,令村民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没过几天,老张就把自己的行李、床铺全都搬到村口一所废弃的学校里:刷墙、换玻璃,摆好油盐酱醋,还在门前开了一片洼地种菜,一副安心过日子的模样。
这下老乡们对这位扶贫干部愈发感兴趣了。
而老张则有条不紊地开始下一步动作——打入“村民内部”。
他背上干粮水壶、戴上草帽,俨然一副农民的模样,挨家挨户地串门,和村民拉家常、听意见。足足跑了十几天,老张把全村的情况摸了个透。
要和村民交朋友、拉家常。逢到饭点,拿出干粮、上炕盘腿和村民一起分享,渴了就舀水缸里的水喝……你不嫌弃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和你亲近,才会给你说心里话,情况才能摸得清。
谈起自己的扶贫心得,老张的话匣子就关不住。
老张用实际行动让老百姓看到他这个扶贫干部确实不一样。乡亲们对他的想法也逐渐由怀疑转变为好感。
在芹菜沟村的三年里,他先后为村里架设线路,解决30多亩水浇地的灌溉问题,购买舍饲养殖书籍400余册、小尾寒羊36只,引进了良种猪、秦川牛……
昔日有名的“烂摊子村”,慢慢转变为脱贫致富的“样板村”。
先富带后富
共奔富裕路
有了第一站的扶贫经验,接下来几个村的扶贫工作开展得相对顺利些,但也遇到不少挫折。老张提起扶贫工作中那些坎坷,总要感叹一番。
有一次,他和同事去史家坬村,在路上遇到一个骑着摩托车的中年人。那人看到老张,讪笑一下,一溜烟跑了。看着他一副落荒而逃的心虚样,同事们都很不解。
原来,他是村里出了名的光棍懒汉。老张为了他脱贫的事没少操心:顶着全村人的反对给他争取了一头牛。
他也保证一定好好地过日子,活出个人样来。可没过多久,他竟然把牛给卖了,又恢复往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模样,把老张给气得够呛。
经历这件事后,老张办养牛合作社的心思也就更加坚定了。
针对村里一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有因为懒惰不愿意主动脱贫的困难户,可以采用能人带动——成立互助合作社的方式帮助他们脱贫!
说干就干!2016年8月份,养牛合作社项目正式启动。
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老张买了各种各样的养殖书籍,详细钻研养殖的每一个环节。
并自费找车带着村民去山西等地实地考察,打消村民对合作社的疑虑。
目前史家坬村养殖专业合作社各项基础设施已建设完毕,总投资150万元,参与困难户42户。合作社预期年毛收益四五十万元。
村民联名上书,
请老张回去接着干
2018年初,63岁的老张从扶贫岗位上退了下来。
但他心里头始终放不下扶贫工作,亲朋好友劝他好好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一大把年纪就不要再给自己找罪受了。你干了18年的扶贫工作,还没干够啊!
老张总是嘴上答应好好的,可一接到村民的电话,他这爱操心的“老毛病”就又犯了。
老张挂了电话,一转身,发现女儿正一脸埋怨地看着他。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一声,又重复了一遍女儿听过无数次的承诺:
“这养牛合作社当初是我提出来的,有始有终嘛。等一百多头牛入了栏,一切走上正轨,咱们一家就一起去旅游。”
女儿噗嗤一笑,无奈地看了老爸一眼。她知道,老爸决定的事100头牛都拉不回。
2018年5月,史家坬村村民向县政府递上一份请愿书:请退休的老张回到村里继续主持养牛合作社的事。
大家觉得老张工作认真、一身正气、能干实事,跟着老张干心里有底。
“无功少过安然退,品茶弄孙享天伦;精准扶贫事未尽,扶贫帮困勤咨询。”老张退休的那天,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句话。
“我现在虽然退休了,但是扶贫这件事我始终放不下。我想着再干两年,等到2020年,全国实现全面脱贫。那时候我就可以兑现和家人的承诺,带着全家安心去旅行了!”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