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新闻 > 时评 > 【网评】人才评价打破“一刀切”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长期以来,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十分普遍,更出现了“评价尴尬”,即“评什么”与“干什么”脱节。日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我省将建立向重大发展战略、产业企业、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以及青年人才倾斜的人才评价特殊通道。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就有一位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是业界翘楚,却曾因职称英语总考不过,连参加职称评审的资格都没有;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科学家李英睿,在大学毕业前的两年里,就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11篇论文,研究院为他报了一个青年人才项目,但第一轮就被淘汰了,原因很简单——他没有博士学位。现实中,这样的“评价尴尬”并不是孤例。《意见》明确提出为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的问题,我省对基础研究人才、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分别制定评价标准。相信《意见》的落实,能更好的挥发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把人才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人才评价中解放出来,让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都能在岗位上尽展才华。
时代在进步,人才在涌现。但是,高学历并不是人才的代名词,只用于评估参考。《意见》指出,在评价人才时,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唯资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一个人的能力并不完全体现在他有多少荣誉证书、获得多少外语等级证书、拥有多高的学历证书等,而是实实在在的业绩和口碑。如果人才都去追求高学历、追求论文数量、追求奖杯奖章,在单位排资论辈,那么谁来务实?谁来为国家作贡献?这样,只会让人才“寒心”,为国家“丢才”。像医生、考古专家、教师、文学专家等,所处的行业不同,标准能一样吗?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很多行业都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对人才需求极高,不能因为人才评价不好而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评好、评准人才意义非凡,对国家来说,人尽其用;对个人来说,人尽其才。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新时代,要严格落实人才评价机制,变重学历为重能力、变重资历为重业绩、变重论文为重贡献,以“实绩”论英雄。这样,方能提高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人才的创造力,形成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助力地方发展。(撰稿人:张丽君)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