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新闻 > 焦点 > 什么是三农问题?解读三农问题的核心本质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新农村商报网】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本质又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国家一直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到首位,甚至列为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 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中共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 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极其引人关注。每年的中央“一 号文件”中,都对“三农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处理办法和处理态度。
2000年3月,中国民间“三农”问题研究者、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前党委书记李昌平上书朱镕基总理,反映当地“三农”面临的问题。他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人的问题。农民真苦,让农民在很苦的环境下从事农业,显然是不公平的,他们也应该享受现代化的成果。但事实并非如此,,农民的职责是 种地,是在满足了自身需求的前提下,为社会生产安全的食物。但是,今天的农民被称为“农民工”,既当农民,又当工人,既负责在农村种地,又要到城市里的工 厂做工,一个身份,两种职责。城市与经济的繁荣有农民工的汗水,13亿人吃饭更是农民的功劳。然而,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这样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逼迫农 民自身也进行了分工,那就是,留下年迈的父母、心爱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女,只身进城打工,将种地的重担压在了老人和妇女身上。中国人当今吃的粮食,除了进口 的,大都是老人和妇女生产的。虽然青壮年农民工在农忙季节短暂回乡,但大部分的农活是由老人和妇女完成的,这一点每一个关心“三农”问题的人都很清楚。遗 憾的是,老人和妇女的辛勤劳动也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
农业的各种问题,包括生态环境恶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里,工业、城市发展得很快,农业、乡村则发展得很慢, 后者自然变成了弱势。谁从事农业,谁赔钱。既然不能从耕作里获得合理收入,农民自然也就不会对土地投入太多。他们不会精耕细作,不会考虑土地肥力的可持 续,只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甚至转基因技术,既可以省人力又可以确保产量。但是,对环境、土壤、水质的破坏就在所难免了。比如,蔬菜大棚里铺地 的薄膜造成白色污染;除草剂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特别是草甘膦除草剂的使用,会造成人类繁殖力的下降;大量的化肥造成土壤板结等等。可以说,在工业化进程 里,农业生产所发生的转变就是用化工产品的投入替代了自然物质的投入,在节约农业劳动力的同时,却给农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乡村建设也好,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好,都需要考虑农民的主体性,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实现这一点,农村的主体经济——农业,必须考虑可持续、多元生产模 式的试行和构建。政府在这方面要采取更为开放的政策和更多的财政扶持,从而提高和改善农民的收入,奠定乡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实现农民与城市人享有同样的福 利待遇,如医疗、教育、卫生和其他生活所需的公共设施和产品等。这应该作为当代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恢复村集体和乡村传统文化,发展农协组织,教育和培育 农民的自觉意识,让他们成为乡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主体。这几个问题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任何一方面的投入,乡村建设都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农业、农村、农民 并不是三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三个相辅相成、彼此关联的问题,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其自身和其他两个问题。(文字来源:新农村商网,有删减)
读懂习主席“三农观”的深刻含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这样深刻的话。在迈向现代化 的进程中,农村不能掉队;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不能没有数亿农民的梦想构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 富”。(12月29日 新华网)
习主席的“三农观”第一条就是要农业强:现阶段,我们各级政府都尽可能的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开展了如“双育工程”、“阳光工程”等一系列的农 业技术培训,从基础上对于农民的科技水平和技术水平进行提高,从而提高我国农民的整体的技术水平,带动农村的农业技术进步。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 关键在科技进步。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习主席的“三农观”第二条就是要农民富:农村要发展,其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 神,发掘农民渴望致富的内生动力,刺激农民提高自身农业技术的积极性,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再就是深化农 业改革,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致富问题。
习主席的“三农观”第三条就是要农村美:让老百姓住好,是我们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目标。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 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与此同时,要推动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好乡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 享受到城市一样的配套公共服务,推动城乡一体化完成。
“农 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习总书记的三农观给了广大农民无穷的信心和力量。全国有7.5亿农民,而解决好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让农民们真正富 起来,从农村走向城市,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让我们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文字来源:中国网)
(新农村商报网 综合)
(本文内容来源新农村商报网(www.xncsb.cn),如想转载稿件,请注明出处,原文网址摘自于http://www.xncsb.cn/newsf/15698.htm,谢谢合作!)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