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三农 > 聚焦三农 > 黄龙溪茶市——古蜀农耕文化的传承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据文字记载和考证,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此时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之一。
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茶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武阳就是现在彭山、黄龙溪一带。
黄龙溪曾经是川西坝子最早的茶市与茶产地,如今,只剩下一群喜欢闲坐茶馆的老人,总算与茶沾上了一点关系。
在古镇黄龙溪的一条小巷内,偶然找到了一间临江的茶馆。馆内一色的竹椅,几个喝茶的老人旁若无人地打着纸牌。角落处,一位默默喝茶的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在这小镇喧嚷的茶馆中,他与老伴相伴而坐,与那些正在聊谈与娱乐的三三两两的茶客相比,显得鹤立鸡群。我与他刚攀谈时,老人大手一挥,先为我叫了碗茶。老人自述姓严,今年74岁,童年起便在古镇跑码头。在老人的回忆中,20世纪初期,黄龙溪码头还是一派千帆竞过、百舸争流的繁荣景象,老人随船老大上至成都取货,下远达乐山、宜宾运送货物。当我问及老人古蜀历史上与茶有关的历史时,见多识广的老人也一脸茫然,连声说:“ 不知道,不知道!”
今日的黄龙溪,茶事与它辉煌的历史早已随风而逝,再也寻不到太多茶树的踪影。而这个喜坐茶房的老人,总算还是以每日坚守一杯清茶的方式,继承了古蜀先人“饮茶之风特盛”的风俗。
记忆的触角把人们拉回了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蚕丛称王的时期,由于连年战事不断,缺衣少食,蚕丛部落也疲惫不堪,就像他们偶然发现蚕丝一样,发现了茶叶。饮茶起源于吃茶,吃茶从生吃到熟吃;饮茶从煮饮到泡饮。饮茶源于生吃茶树的鲜叶,这是蜀祖蚕丛部落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做斗争的产物。在蚕丛时代,部族人靠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植物的叶子放在口中咀嚼尝试。有时遇到毒草,吃后发生中毒现象,茶树鲜叶的滋味虽然苦涩,但吃后能使人精神兴奋,并有解毒作用。这是生吃药用的起源。
由于到山野去采摘生茶树的叶子很不方便,下雨时更困难,再加上茶树生长还有季节性,采下的鲜叶又不耐贮藏等因素,蚕丛部族人便把鲜叶采下后稍经摊放即直接放入陶缸中,用重盖压紧,边放边压,直到缸满为止。几个月后便成为“腌茶”。吃时用香料拌和后放在口中咀嚼,因干叶很难下咽,后来就用水冲,再后来在用前用水泡,这就是茶由生吃过渡到用水泡的缘起。
后来为了与巴人交换贸易方便,所以取了一个名字就叫“茶”,茶其实是古羌人的音译。
大家都发觉茶有提神醒脑的功用,因此交易愈发频繁,渐渐演绎成为一种文化。古蜀的茶文化,就是古蜀文化源头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宝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宝墩文化也是川西坝子跨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
古蜀蚕丛文明后来被三星堆文明所取代,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表明,以小平底罐、高柄豆、鸟头形勺等器形为代表的这类地方特色浓厚的土著文化,印证了古蜀农耕文化中茶文化的存在。
蜀祖蚕丛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蜀农耕文化,三星堆是其鼎盛时期的代表。
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记述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于尚书……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周武王率领南方八国伐纣,是在公元前1066年,也就是说在三千多年前的巴蜀一带就已经用茶作为贡品了,而我国其他地方则没有更早关于茶事活动的记述。现在多被人们认为是茶叶之乡的苏杭一带到了秦汉年间才有了关于发现野生茶树的记录,而秦汉年间的川西坝子对茶叶的栽种已非常广泛成熟。据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益州(四川的古称)川谷山陵道旁皆为茶树,一尺,两尺,甚有两人合抱者。由此可见,川西坝子对茶的栽培和认识是早于现今茶业非常发达的江浙一带。
就川西坝子地区本身的地理条件来看,盆地周围具有较广阔的丘陵地带,这里气候湿润,降水丰富,丘陵的排水性较好,再加上土壤呈酸性,这些都是适宜茶树生成的自然条件。由此可见,川西坝子成为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有据可依的。难怪蜀祖蚕丛要率部族人历经千辛万苦从岷江上游迁徙到双流牧马山九倒拐定居,是有必然原因的。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