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导航

新闻攻略

下载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新闻 > 时评 > 治涝重金岂能总是“打水漂”?

治涝重金岂能总是“打水漂”?

  • 2016-06-08 00:00:00
  • 在手机上看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很惬意,也很诗意。但是,在内陆城市的家门口“面朝大海”,可就没有一点诗意感,只会怨声一片了。这不,连武汉市长都怒了。回望过去,一有暴雨,城市“水上漂”的新闻就频频见诸报端,场面惊人,教训惨痛。

人们不禁会问,何时能不再“涝”?当城市在暴雨之下显得不堪一击时,相关政府部门是否工作得力,恪尽职守,就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毕竟,天灾或许难以避免,但暴雨所造成的内涝影响、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的程度,却是可以通过应急预案等尽人事去规避或减阻的。

对于那么多城市而言,内涝年年不见转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城市治理的失败。兄弟城市的、过去的“前车之覆”,没有成为本市的、现在的“后车之鉴”;东挖一块西补一段南修一会北治一阵,没有科学的全面的面向长远的整体规划;“九龙”治水见利就上害来则避,缺乏责任承担机制等都逃不了干系。君不见,每次内涝之后,城市相关管理部门总在相互诿过。有人责怪暴雨预警不力,气象部门却归咎于技术手段的局限;有人指责排水改造几十亿“打水漂”,水利部门则辩称改造成效很显著……面对此情此景,难怪会有腐败猜想,也难怪有人建议,治涝先治官。内涝治理、暴雨应急的链条,串起多个部门,完善的责任机制与监督机制才是最好的粘合剂。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有的城市并非没有问责,并非没有重金投入。早在2011年,武汉市纪委对造成武汉城区严重渍水的主要责任人进行行政警告、记大过、撤职、降级等问责处理。为了治涝,武汉自2013年起投资130亿元,甚至许下“三年后不怕大暴雨”的豪言壮语,然而今年武汉依然因为汛期降雨多个地段渍水。武汉、南昌等城市治涝的折腾反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单兵突击的治涝举措,就是砸再多的钱,效果也经不起检验。更何况这钱,不排除会变相流入“王谢堂前燕”们的腰包,而不是都落进看不见的城市建设“里子”中。

要告别“城市看海”,城市建设必须回到责任与科学。实际上,许多城市不是没有提升排水能力,但是城市扩张过快,超出其承载能力,而且不少地段建设没有严格按照规划来,不断产生新的内涝隐患点。还有一些城市,抓住“海绵城市”就以为找到包治百病的药方,却不考虑有无径流通道,一哄而上建设,结果事与愿违。教训在前,城市管理者必当汲取,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习惯思维,改变以往末端治理方法,做好顶层设计,有序推进,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统筹建设。

赣州、青岛城市排水“一管百年”的修建模式,值得其他城市借鉴学习。放下“权力审美”,多些自然敬畏;放下利益考量,多些责任意识;放下亮点工程,多些科学意识;如此这般,城市或许就再也不会跟百姓“不怕大暴雨”的期待爽约了。

文章速递

新闻 知道 百科

专区

王者荣耀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

举报信息框
  • *举报网址:
  • *举报内容:
  • *联系方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