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三农 > 政策 > “土十条”打响治理污染攻坚战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是继“大气十条”“水十条”之后,向环境污染宣战的又一次国家行动。它既对农资行业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也给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为推动行业供给侧改革释放了政策红利。
亮点:
健全规范依法治土
内容
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系统构建标准体系;全面强化监管执法,重点监测土壤中镉、汞、砷、铅、铬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石油烃等有机污染物,重点监管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等行业。
解读
在我国粮食“十二连增”的背后,土壤污染却日益严重。
2014年,环保部和国土部公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7%,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严峻的土壤污染形势敲响了生态警钟,土壤的修复和改良,刻不容缓。
同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相比,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建设明显滞后。现行土壤污染分类、治理标准体系均不完善,导致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缺乏依据和指导。此次“土十条”将法治工作放在第二条的优先位置。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表示,要尽快制订、颁布、实施《土壤污染防治法》或《土壤环境保护法》,将治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因为土壤污染具有特殊性,现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难于完全适用或全盘照搬,需要出台专门、专业的法律,加以规范治理。
亮点:分类管理突出重点
内容
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土壤环境划为三个类别;切实加大保护力度;着力推进安全利用;全面落实严格管控;加强林地草地园地土壤环境管理。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明确管理要求,2016年底前发布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规定;分用途明确管理措施,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落实监管责任;严格用地准入。
解读
调查显示,农业生产活动是造成耕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畜禽养殖等,都是导致耕地土壤污染的因素。“土十条”明显地体现出分类管理、突出重点的治理思路。对农用地、建设用地分别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且以农用地中的耕地及建设用地中的污染地块为重点。
行动计划提出控制农业污染,加强化肥、农药、农膜、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灌溉水水质管理。针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提出一系列严格保护措施,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严格控制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控制农业污染,也对农民生产行为提出了更高要求,把各类补贴和化肥使用、农膜使用的规范挂钩,引导与约束相结合,控制发生在农业生产中的土地污染出现。
此外,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保国指出,加强农田水分调控与管理,是治理耕地土壤污染的重要措施。在耕地土壤污染地区,坚决制止不达标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在此基础上,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作物特点,以及污染物的来源、性质、运移和转化规律,因地制宜适水种植,进行水旱轮作与农田含水量的调控,结合生物和农艺措施,加快污染物的无害化转化与清除,减轻土壤污染的危害程度,并逐渐修复被污染的土壤。
亮点:开展修复加强技术
内容
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明确治理与修复主体,制定治理与修复规划,有序开展治理与修复,监督目标任务落实,2017年底前,出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评估办法。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
解读
被污染的土地需要采用各种技术加以修复,再根据修复情况重新利用或作其他安排。因此,如何切实有效地推进修复工作及其相关技术就是关键所在。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成本因污染物类型、污染程度以及修复技术的不同,其成本差异较大。一般来说,农用地治理与修复成本每亩从几千元到几万元,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与修复成本每立方米从几百元到几千元。土壤污染治理成本由此可见一斑。
对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建明直言:“土壤修复,政府是关键。农民不可能成为土壤修复投入的主体。”农民既无经济投入的能力,也无组织相关修复技术的能力;而且产权不明晰,种地者不是土地的主人,缺乏维护耕地质量的内在动力。因此,只能是政府主导,不仅在经费投入、修复技术的研发和试验示范、修复工程的组织和实施等方面必须靠政府,如目前新一轮土改的土地确权和土地集约化经营。“土壤退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有效的技术组合是土壤修复的关键。”刘建明建议,以国家目前的农业补贴政策为依托,调整政府现行的“输血式”农业补贴方式,将农资综合补贴从现行的现金直补形式调整为向种田农户补贴科技含量高的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土壤修复技术,逐步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和耕地质量。
刘建明认为,鉴于土壤修复是一个全新的产业领域,必须集成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社会、政府以及金融等跨行业的优势力量,尽快培育并发展我国土壤修复改良的新兴产业集群,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为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带来新的机遇。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