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三农 > 聚焦三农 > 草食畜牧业迎来发展新契机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为了推动草食畜牧业进一步发展,农业部发布了《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成为指导“十三五”期间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也是农业部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后的草食家畜方面重要的指导文件。
种养结合+草畜配套
近日,农业部发布了《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是继生猪生产发展规划后又一个畜牧的发展规划,也是农业部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后的草食家畜方面重要的指导文件。
《规划》明确提出了围绕“种、养、料、管、业”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扎实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遗传改良计划,以国家核心育种场建设和生产性能测定为核心,提高国产优秀种公畜数量和质量。二是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适度规模养殖场改造升级,推动牛羊由散养向适度规模养殖转变。三是着力夯实饲草料生产基础,推进草种保育扩繁推广一体化发展,加强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优良新品种选育。四是全面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与疫病防控,全面推行“两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完善质量安全责任追溯体系,加快推进牛羊种畜禽场主要垂直传播疫病监测净化。五是加快促进新型业态健康发展,引导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加快草食畜牧业生产经营服务端新型业态发展,推动“互联网+”与草食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深度融合。《规划》中还强调要坚持种养结合和草畜配套,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草食畜禽种业与牧草种业创新发展,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强化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撑,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建设现代草食畜牧业。到2020年,主要草食畜产品产能和质量水平稳定增长,市场供应基本保障,生产技术水平稳步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推进,生产效率、非粮饲料资源利用率和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初步构建现代草食畜牧业的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
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消费个性化和多样化成为消费主流。畜牧业也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发展的新阶段,迫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提出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正是为了促进畜牧业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构建起粮经饲兼顾、农牧业结合、生态循环发展的种养业体系,有效满足全社会不断增长和提高的消费需求,保障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全国性的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规划》的出台将有助于促进草食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对建设现代畜牧业乃至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转变行业发展方式是当务之急
8月29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内蒙古自治区调研草牧业发展情况时强调,加快草牧业发展,是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积极发展人工种草,转变草食畜牧业发展方式,以科技创新推进转型升级,实现草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草食畜产品是我国城乡居民重要的“菜篮子”产品。近几年,随着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草食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较快,在市场拉动和政策驱动下,我国草食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
马有祥告诉记者,2015年,全国奶类、牛肉、羊肉、兔肉、鹅肉、羊毛和羊绒分别达到3870万吨、700万吨、441万吨、84万吨、140万吨、48万吨和1.92万吨。草食畜产品提供的优质动物蛋白总量比2010年增加6.6个百分点,各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同时,标准化规模养殖稳步推进,国家级草食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数量达到1063家,占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总数的27.1%,对推进草食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在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下,2015年全国泌乳牛平均单产达6吨,肉牛和肉羊平均胴体重分别达到140公斤、15公斤,比2010年分别提高了15.4%、0.6%和1.7%。我国草食畜牧业基本形成了集育种、繁育、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完善。与此同时,饲草料产业体系也初步建立,全国牧草种植面积稳定增加,粮改饲试点步伐加快,饲草料收储加工专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速,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逐步建立。
草食畜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目前,虽然奶类产品市场逐步扩大,但是国产奶类产品消费信心不足,导致奶业低迷。马有祥表示,奶业的现状折射出了草食畜牧业发展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首先需求不断增长,但供给侧结构亟待优化。草食畜产品市场逐步扩大,消费量需求旺盛。但牛羊肉有效供给仍存在一定缺口,高品质牛羊肉比重不高,国产奶制品消费信心不足。其次发展空间潜力较大,但环境约束日益趋紧。我国饲草料资源丰富,供给量大。但由于养殖方式落后,区域布局不合理,种养结合不紧密,饲草料供需矛盾和局部地区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马有祥说,虽然目前产业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但竞争力依然不强。随着草食畜牧业产业升级不断加快,众多小规模养殖户加快退出,规模养殖企业兼并重组势头强劲。但在养殖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上,我国草食畜牧业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与此同时,即使产业扶持措施持续发力,但政策综合配套性仍需进一步强化。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政策相继出台,为“十三五”草食畜牧业发展夯实了政策基础。但现有扶持政策在系统性、针对性、协调性方面尚显不够,特别是金融保险、进出口调控等政策亟需强化。《规划》中分别对草食畜牧业总体布局和具体品种布局提出了相关思路。按照“依托产业基础、立足发展趋势、统筹资源环境、衔接相关规划”的布局原则,“十三五”草食畜牧业总体布局的基本思路是:优化发展传统农区和农牧交错区,适度发展北方牧区,保护发展青藏高原牧区,积极发展南方草山草坡地区。
具体品种布局上,奶牛要巩固发展东北及内蒙古和华北产区,稳步提高西部产区,积极开辟南方产区,稳定大城市周边产区。肉牛要巩固发展中原产区,稳步提高东北产区,优化发展西部产区,积极发展南方产区。肉羊要巩固发展中原产区和中东部农牧交错区,优化发展西部产区,积极发展南方产区,保护发展北方牧区。特色畜禽要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兔、鹅、绒毛用羊、马、驴等特色草食畜产品。饲草料产业要按照优质苜蓿产业带、东北羊草产区、南方饲草产区、“镰刀弯”和黄淮海产区、天然草原牧区等区域,分区施策,优化产业布局科学发展。
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
《规划》以奶牛、肉牛、肉羊为重点,兼顾兔、鹅、绒毛用羊、马、驴等特色草食畜种,并将饲草料产业作为单独产业进行阐述。马有祥介绍,这主要基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奶牛、肉牛和肉羊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基础产业,事关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大局,必不可少;二是兔、鹅、绒毛用羊、马、驴等产业区域特色明显,特定地区内产业拉动效应强,促进农牧民增收效果好,有必要进行分别规划指导;三是优质饲草料供给保障能力不强是当前我国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对饲草料产业做必要的规划布局,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的农业结构,具有重大意义。
据悉,《规划》出台后,将从五个方面来推进其落实。一是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积极利用财政资金做好草食畜牧业良种繁育、基础母畜扩群、动物防疫及标准化规模养殖等工作,补贴对象向主产区、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二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畜禽新品种创新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深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和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三是强化金融保险支持。积极探索采用信贷担保、贴息、补助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支持草食畜牧业发展。四是加强科技支撑与服务。集聚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力量,加强核心技术与设施装备的联合攻关和研发。五是健全产业监测预警体系。鼓励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共同推进以决策信息、市场信息、科技教育信息等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六是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立足国内挖潜,进口调剂,引导企业走出去,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