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新闻 > 观察 > 大宗农产品供需“家家经难念”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日前,《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2016年8月)》发布,玉米单产有望提高,大豆进口空间进一步缩小,大宗农产品的供需形势如何走?8月的报告中,可以读懂很多。
玉米收购价格将下跌
报告中估计,2015/16年度,中国玉米产量为2.25亿吨,同比增加893万吨,玉米面积增加对增产贡献率达到65.5%;玉米进口量将达到380万吨,比7月估计减少80万吨,临储玉米拍卖投放量增加缓解了市场需求;玉米消费量将恢复到1.93亿吨,比7月估计增加10万吨,主要是玉米酒精企业开工率有所提高,工业消费量增加抵消了南方养殖业因洪涝灾害影响减少的饲用消费部分。
年度玉米结余变化3510万吨,比7月估计减少90万吨,比上年度调减272万吨。随着临储玉米拍卖量不断增加,估计2015/16年度中国玉米产区批发均价波动区间为每吨1800~1880元,中间值比上年度调低420元左右。
该报告预计,2016/17年度,受玉米临储政策改革、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中国玉米播种面积将调减至36026千公顷,与7月预测保持不变;中国玉米产量将达到2.17亿吨,比7月预测增加了208万吨。由于受玉米产区大部分热量条件较好、土壤墒情适宜,以及玉米病虫总体为偏轻发生的影响,玉米平均单产将会达到每公顷6010公斤。
玉米消费量则预计达到2.08亿吨,相比7月预测增加了119万吨。其中,饲用消费比7月预测增加69万吨,主要是大麦、高粱等玉米替代品进口量减少和不完善粒超标小麦替代低于预期等因素共同作用。玉米工业消费比7月预测增加50万吨左右,主要原因是玉米市场供应量增价降,带动玉米加工企业开工率普遍提高,加上对进口DDGS的“双反”调查或将抑制其进口,进而提升国产DDGS的产值。
分析人士认为,2016/17年度中国玉米结余变化1038万吨,比7月预测增加89万吨。由于中国玉米市场供给仍大于需求且缺乏临储政策支撑,预计2016/17年度中国玉米产区批发均价将进一步下调至每吨1500~1650元,中间值比2015/16年度低200元左右。
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委员于冷表示,在这样的供需形势下,可以初步预期的是,尽管今年秋粮上市后玉米收购价格会明显下跌,但只要国家控制好临储玉米抛储,而且加工企业的收购资金能充分保障,再加上国有企业的带头入市,主产区新玉米价格探底后温和回升、多元主体有序收购将是大概率事件。当然,玉米购销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各方都有一个适应期,因此也要有底线思维和应对预案,防止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的“卖粮难”。
大豆、食用油库存水平下降
2015/16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量8249万吨,由于第三季度国内蛋白需求增速放缓,进口量比7月估计数减少127万吨;2015/16年度大豆压榨消费量8198万吨,由于生猪价格从历史高位回落,养殖利润下降,豆粕需求回归正常,大豆压榨量比上月调减71万吨;年度结余量为-114万吨,库存水平下降。
受大豆进口量调减,豆油产量1462万吨,比7月估计调减20万吨。据报告内容显示,2015/16年度中国食用植物油产量2528万吨,较7月估计调减31万吨。除了豆油产量调减,菜籽油产量也出现调减,受国内加大对进口油菜籽的检验检疫力度,将抑制油菜籽进口和今年冻害、南方洪涝国产油菜籽出油率降低的影响,菜籽油产量比7月估计调减11万吨,产量为566万吨。花生油产量则受长江中下游受灾农户改种花生,花生播种面积增加的影响,花生油产量较7月估计调增1万吨,产量301万吨。
有分析师认为,2016/17年度中国大豆产量1286万吨,比7月预测数增加10万吨。截至7月下旬,东北产区大豆种植区域墒情总体适宜,与上年度同期相比88.1%的大豆长势持平偏好,单产预计增加,7月下旬黄淮地区发生强降雨,部分低洼农田受淹受涝,但对单产影响不大,预计2016/17年度全国大豆单产每公顷1797公斤,较上年度增加2.0%,总产量较上年度增加10.8%。
2016/17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量8350万吨,比上月预测数减少150万吨,主要是因为国内临储大豆持续拍卖,且国产大豆产量增加,导致进口需求下降;2016/17年度大豆消费量9820万吨,比上月预测数减少122万吨,主要是因为国内蛋白需求增幅逐步趋于稳定,大豆压榨量下降;年度结余量为-202万吨,库存水平继续下降。
而豆油方面,则受到国内临储大豆持续拍卖、国产大豆产量预期增加,挤出部分进口豆进口需求的影响,预计2016/17年度产量为1492万吨,比7月预测调减23万吨。菜籽油产量537万吨,较7月预测调增12万吨,主要受国内油菜籽减产、价格整体走高,上升的价格预期预计会刺激种植户适度扩大面积的影响。总体而言,2016/17年度食用植物油产量2528万吨,较7月预测调减10万吨。
棉花市场出现好转势头
受国内外价差缩小、关税配额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2015/16年度中国棉花进口量为94万吨,消费量估计为750万吨,较7月估计增加26万吨;2015/16年度中国棉花库存1141万吨,较7月估计调减25万吨。
有分析人士预测,2016/17年度中国棉花播种面积为3100千公顷,单产每公顷1530公斤,比7月预测调高20公斤,主要是由于今年新疆棉区雨热条件好,棉花长势明显好于上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尽管在7月中下旬遭受洪涝灾害,但只是局部受灾,且内地棉花面积比重小、对全国棉花产量影响不大。
受单产增加影响,2016/17年度中国棉花产量预计为474万吨,2016/17年度中国棉花消费量为750万吨,较上月预测调增38万吨,主要是因为近期储备棉成交价上涨幅度放缓,棉、纱价差扩大,纺纱企业利润空间增加,纺纱需求有所恢复。预计期末库存为958万吨,受当期供给减少影响,2016/17年度中国3128B级棉花价格将在每吨14000~16000元区间波动,价格波动区间中间值比7月预测提高了1500元。
于冷表示,不难看出,棉花的市场形势正在出现好转的势头。由于2014年国家开始实行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棉花国内外价差缩小,进口棉冲击趋弱,国产棉消费保持平稳,棉花去库存率先出现了积极成效,因此预计2016/17年度棉花期末库存降低到1000万吨以下。今年上半年以来棉花期现货价格持续走高,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棉花生产调整基本到位,棉花供需正趋于重新平衡,后期随着去库存的加快,反而需要注意防止内地棉区过快萎缩导致的中长期供给不足风险。
国内糖企举步维艰
目前,本榨季食糖生产已经结束,2015/16年度中国食糖产量870万吨。2015/16年度中国食糖消费量预计为1520万吨,由于7月食糖价格总体继续回升、玉米价格下跌促进食糖消费替代,因此消费量比7月估计调减了10万吨。2015/16年度国际食糖均价区间在每磅15~18美分,上限值比7月估计下调1美分,主要是考虑印度雨季降水正常,有利于缓解甘蔗前期旱情,巴西近期天气有利于甘蔗砍收压榨。2015/16年度国内食糖均价区间则在每吨5400~5600元,上限值比上月估计下调100元,主要是基于对8、9两个月糖价的估计。
于冷表示,食糖从去年开始,已经出现了国内外价格探底回升的趋势,表明市场由连续供大于求向产不足需转变,这对于持续下滑的国内食糖生产是十分积极的信号,有利于保护蔗农信心、稳定种植面积,2016/17年度食糖产量预计将恢复至990万吨。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糖料的生产成本均明显高于主要出口国,因此,供需不能完全由市场去调节,需要通过加大生产环节扶持力度稳定产能、保障供给水平。
卓创资讯分析师孙悦告诉记者,2015/2016年度供需缺口高达590万吨,超过国内食糖产量的50%;我国农业粗放式经营模式,使得甘蔗户均种植规模小,机械化作业程度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为保护蔗农利益,国家不得不一再提高甘蔗收购价格,致使国内甘蔗价格远高于世界主要产蔗大国。原料成本高,制糖成本更高,国内外食糖价差随之不断扩大。进口量越大,对内陆糖企的冲击就越大,沿海糖企的成本低于内陆企业,利润自然高于内陆企业,因此国内不少内陆糖企正举步维艰,亏损严重。“完善的国家食糖储备政策,适当的政策实施时机与节奏,是获得有效调控的关键,建立更加积极、灵敏的调控决策体系,对国储仓点进行科学规划布局是获得有效调控绩效的保障。”孙悦说,在糖料的收购政策方面,除了继续实行糖料收购价格与食糖销售价格联动的政策外,国家还应重点关注糖料生产环节面临的问题,在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种植补贴等方面下功夫。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