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时下正值吃葡萄的时节,但近日一段视频在微博、微信上大量传播,让不少人“望葡萄却步”。视频中,一位“果农”模样的男子一边搬运葡萄,一边和拍摄者对话,称无籽葡萄是“蘸了避孕药的”。随着视频转发传播,一些无籽葡萄产区被媒体曝出销售已受影响。而据相关专家,辟谣,这是一则实实在在的谣言。往年一直被人诟病的农业谣言在偃旗息鼓了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不得不让人唏嘘。
今天,让我们盘点一下这两年影响比较大的几个农业谣言,而这些谣言被“捅破”的过程,希望也能为这些造谣者提个醒,不要再拿农民的利益为自己“买单”。
避孕药葡萄专家称无稽之谈
在“避孕药葡萄”让不少消费者对这些无籽葡萄望而却步的时候,不少专家在媒体上对于网上这种为了博取眼球而歪曲事实的行为进行了谴责。
据果壳网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无籽水果的确没有可育的种子来进行繁殖。但是无籽水果的产生和人类使用的避孕药没有丝毫关系。无籽水果是通过育种或植物激素处理来达到无籽效果的。这些处理并不对果实的安全性造成影响。
据了解,无籽水果的培育方法多为使用赤霉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有的利用突变个体来生产,营养上与正常水果无差别。石家庄市林业局果树站站长剧惠存介绍,水果的种子(即籽)是由植物的胚珠发育而来,而果实(即果肉)由子房发育而来。在水果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抑制胚珠的发育,同时不影响子房的发育,就能培育出无籽水果。据介绍,目前无籽水果的常见培育方法主要有3种。一种是利用植物激素处理,抑制种子生长而促进果实发育;第二种是通过杂交,使原本能够产生种子的二倍体植物转变为三倍体植物,阻碍种子正常发育,同时给予一定刺激,使果实自身能够产生足够使其发育的植物激素,促进果实形成。无籽西瓜就是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第三种是通过寻找植物自身产生的种子不育、但又能够自身产生植物激素的突变个体,来生产无籽水果。
剧惠存介绍,无籽葡萄是第一类和第三类无籽水果的典型例子。比如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巨峰葡萄,如果在葡萄盛花期及幼嫩果穗形成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进行处理,抑制种子发育,促进果实膨大,可以获得无籽巨峰葡萄。“京可晶”“大粒红无核”等葡萄品种,由于其本身的变异,在授粉之后,受精胚囊会很快停止发育,但果实本身可以产生激素,从而使得果实膨大发育为无籽果实。“从营养上看,无籽水果与正常水果并无明显差别。”剧惠存说。
草莓致癌致使多地农民损失
2015年中旬,不少朋友圈时不时会收到“草莓致癌”的消息,不少人转发的同时,发出“草莓也不能吃了”的感叹。此事还得追溯到一个月前,有媒体从市场上买了8份草莓,“检测出乙草胺超标”,从而得出“草莓种植用了乙草胺,乙草胺致癌,所以吃草莓致癌”的结论。谣言的遗毒可见一斑。
事实上,谣言在5月初就得到了澄清,北京市网信办、科协、昌平区委、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蝌蚪五线谱网站,联合相关农业主管部门、专业检测机构、专家学者、果蔬种植户对这一传言进行了求证,证明“吃草莓致癌”这一结论根本靠不住。随后,各大媒体、网站纷纷跟踪报道。
即便如此,不少果农的辛苦已经化为了泡影。农产品交易平台一亩田披露:辽宁、河北、吉林等七大产地草莓价格,由4月中旬的4至8元跌至1至4元,部分地区的草莓甚至跌到1元以下。仅半个月时间,北京市昌平区6000个草莓日光温室就损失2600多万元。一些农户甚至愤而拉秧退苗,种苗繁育企业也表达了对该区草莓产业未来前景的担忧。
在采访中,多名专家都表示,草莓检出乙草胺“很奇怪”“很诡异”。“8个样品,都检测出乙草胺药残并且超标,这是不合常情的事情。”家表示,从草莓的标准种植过程来看,使用乙草胺并导致其残留超标的可能性很低。首先,乙草胺是一种芽前封闭除草剂,一般在作物出芽前使用,从草莓的生长周期看,此时的使用不可能会残留那么久,消费者买到含乙草胺草莓的几率并不大。其次,草莓属于草本植物,对除草剂非常敏感,过多使用乙草胺会对草莓苗造成伤害,甚至杀死幼苗。在草莓的结果期也不可能使用,因为此时用除草剂毫无效果,只会增加成本。再次,如今的草莓种植大多采用地面覆膜,以防草莓触地后发生霉变。覆膜可有效抑制杂草,所以也不需要打除草剂。
注射西瓜造谣者的无知
西瓜是农业谣言中的常客,网上盛传出现“打针西瓜”,在西瓜成熟之后注射增甜剂,对人体有害。然而,西瓜成熟之后真的还能够“打针”吗?
针对“打针西瓜”一说,不少店主都予以否认。在右营街小学附近经营水果超市的陈先生说,如果用针往西瓜里面注射添加剂,西瓜不会吸收,西瓜切开后就会有水流出来;再者,针孔对西瓜而言就是伤口了,有伤口的西瓜腐烂速度快,如果没有及时卖出去,就只能等着亏本。
既然瓜农和水果摊主都称“打针西瓜”不划算,也易腐烂,那网上的传言是否属实?有人进行了实验,将装满胭脂红溶液的大小针筒分别从西瓜顶部的两侧进行注射。只需轻轻推送,溶液都能顺利地注入西瓜内,但两次注射时,在针孔旁不断会有胭脂红溶液溢出。用面巾纸擦拭后,只需轻轻一碰,依然能见到溶液从针孔处溢出。而后,又在西瓜的另一端将甜蜜素溶液顺利地注射进西瓜内。随后在网上,一些人提出了通过瓜皮上是否有针孔来判断,注射瓜是否存在。实验中,有人发现,使用大针筒注射的针孔非常明显。而小针筒注射的针孔,处于青黄色瓜皮处的,如果仔细辨认,还能看到,但如果针孔位于瓜蒂处或深绿色条纹中,要想辨认出来,就非常困难。过了1个多小时后,再察看注射了溶液的西瓜,在注射处能看到外圈开始泛黑,即使是小针孔,也呈现出小黑孔状。
由此可见,造谣者对于西瓜变质的条件都无从知晓,其谣言的准确性更是可以忽略不计。
不能让农民被“谣言”所伤
以上只是近些年来谣言的很小一部分,或许在稿件刊登的时候,还会有不少不法分子想要以谣言来博取关注。谣言为何对农产品情有独钟?民以食为天,而食品安全事关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大部分消费者是抱着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的心态,在选择吃还是不吃的时候,消费者会异常慎重。
但我们也应该反思,如何防止“谣言起、农民伤”这类事一再出现。
首先,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从目前来看,现有的农业经营主体实力依然较小、较分散,千家万户小生产的状况普遍存在,在行业出现危机的时候,很难及时作出有效反应,迅速澄清事实。就拿草莓事件来说,单个的草莓种植户或者合作社,甚至一个农业企业,很难有精力、时间、金钱以及能力去应对。
还应加快建立严格的安全监管体系,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其实,在安全监管方面,各地和各部门已充分认识到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安溪为例,茶农用什么药,什么时候用药,用多大剂量的药,甚至购买农药的渠道都是固定的。从整体上来看,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可靠的,消费安全是有保障的,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宣传力度,增加信息透明度,避免因个案对整个产业造成连带损害,重拾消费者信心。
农业是个季节性很强的产业,农产品是必需品,也是易碎品。对于农民而言,即使是谣言很快被澄清,也可能令农产品最佳的销售时机错失,损失难以弥补。如何让农民不再受谣言伤害,除了常说的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以及出现谣言及时澄清外,最长远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重建国人对食品安全的信心,这需要食品生产者、监管者等多方努力,路途漫漫,却别无替代。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