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三农 > 聚焦三农 > 开启贫困群众生活新时代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住新房、喝干净水、走水泥路,曾是陕西洋县黄安镇庙垭村贫困户李忠福多年的梦想,而今,他们一家搬迁到了磨子桥移民新村,从此,“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生活成了历史。
走进洋县各移民新区,整齐的住房、整洁的环境和贫困搬迁户脸上的笑容让整个移民小区笑意浓浓,群众生活新时代从这里开启。
洋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山区、丘陵占县域总面积的93%,绝大部分的农民居住在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落后、防灾抗灾能力弱的山壑沟道,条件恶劣,贫困人口近6.7万,脱贫能力十分有限。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实施以来,该县借助练好的政策机遇,将其作为解决群众居住安全、促进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推动农村突破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机遇和发展载体。十年计划搬迁3.72万户13.71万人,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242个,总投资56.9亿元。至2015年,累计完成投资约32亿元,完成搬迁1.77万户5.91万人,其中,建设集中安置点95个,集中安置1.53万户5.05万人,分散安置2400户8595人。使全县城镇化率提高24.3个百分点。使5万多名贫困群众告别了恶劣的生活环境,过上了“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电视”的好日子。
为营造宣传氛围,调动群众积极性,县移民搬迁办、宣传、文广等部门及各镇利用各种节庆活动及春季科技文化下乡活动,组织宣传队、宣传车进行电视及LED屏幕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县上先后出台了《考核奖惩办法》等系列文件,坚持年度目标责任制、县级领导及部门包抓责任制、镇“党政一把手”电视公开承诺制、双月考评通报制、联席会议研判制、县级领导抄告制及“一票否决”追究制原则。建立了“资源整合、部门联动、合力攻坚”的移民搬迁工作机制,形成了移民搬迁工作党政齐抓共管、县镇强力推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
搬迁工程实施以来,该县按照“统筹城乡、统一规划、集中安置、设施配套、促进发展”的原则立足实情,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以农民进城、穷人下山为抓手,用好用足用活扶贫移民搬迁补助、地质灾害避灾、农村危房改造等政策。采取集中安置居住在深山区、生存和发展环境恶劣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贫困户,累计安置“两灾”移民1.1万户3.66万人、特困户移民2393户6494人,分别占五年搬迁总户数的62%和13.5%。采取移民搬迁房与商品房结合的模式,有力促进了工作。三年建商品房结合安置点20余个,安置搬迁群众2900户。通过移民扶贫改善群众生存发展环境。
今年以来,把易地扶贫搬迁、避灾搬迁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县上对最新政策进行多次研讨,印发了《关于落实易地扶贫移民搬迁政策的实施办法》,同时,成立了县委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团,由县委副书记任团长,组织部长和宣传部长任副团长,分9个宣讲组,对全县镇、村干部、群众进行了脱贫及搬迁政策宣讲,做到了让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计划建设的34个安置点,截至目前,已开工31个已确定移民搬迁安置对象3202户,其中,建档立卡扶贫搬迁2161户、土坯房改造2410户、两灾户搬迁1032户。
“以前住山沟沟里,干啥都不方便,出趟门要走老远的路,很费时。现在搬到移民新村,住上了新房子,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绿化、亮化到位,离县城很近,视野开阔了,致富奔小康有了希望。”茅坪镇东村贫困户周尚才说起移民搬迁带来的变化,信心满满。
为了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能就地就业,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为百户以上的9个集中安置点建设8个社区服务中心,为30至100户的集中安置点都建设了社区工作站和社区管理及物业服务体系,为500户以上的安置点,都建设了学校(幼儿园)、卫生院(室)。
出台了《洋县移民搬迁产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组织协调6个培训机构对全县搬迁群众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畜牧养殖、果蔬种植、劳务输出、商贸流通等系统培训,使搬迁群众的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劳动技能逐步得到强化。对11个符合政策规定要求的企业及自主创业户进行1147万元产业资金扶持。通过联系对接,对移民集中安置点周边的陕西汉龙电子、白云蔬菜基地、中瑞矿产物流、永辉米厂、志建药业等12个企业,注入115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签订了用工协议,解决了近2000名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人均月收入在1500元左右,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90%以上的搬迁群众实现了稳定脱贫目标。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