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新闻 > 观察 > 推行“保险+期货”正当时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今年是东北地区取消玉米临储政策的第一年,也是玉米推行市场化收购的第一年,万事开头难。面对第一次的挑战,农民焦虑、企业观望、市场茫然。
对未来玉米价格预期的不确定性为保险提供了各种创新的潜能,于是玉米期权期货应运而生。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首次提出了稳步推广“保险+期货”试点,这为期货市场服务“三农”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啥叫做期货呢?就拿玉米来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叫做现货,如果有人跟农民说,我预定你地里下个月种出来的大白菜,而且还提前跟你定好了价格,这就叫做期货。“保险+期货”作为一种崭新的合作机制,有什么好处呢?
众所周知,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是农业必须面对的两大挑战。对于农民来说当然最关心的是价格。随着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退出,今年玉米种植户的心里都很忐忑,受天气灾害,“减产低价”成为今年农民的心头病。
在玉米市场化进程中,推广期货正当其时。在农业微利或者是负利的情况下,“保险+期货”模式形成了农产品价格保险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有效对接,对农业的发展和保护不言而喻。农产品的新时代已经向农民打开了大门。
另一方面,推行期货对农业结构调整和玉米去库存化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 2007年玉米临储政策推出以来,国内玉米价格由0.7元/斤一路上涨到1.12元/斤,农民对政府调控形成了依赖。同时,玉米仓容饱和,国有库存居高不 下,已经变成政府不可承受之重。根据公开数据测算,截至今年7月末,我国玉米库存达到2.6亿吨,接近粮食总库存的一半,这其中东北地区玉米库存就占到近 90%。这种“堰塞湖”式的库存量将给国内玉米市场带来巨大的下行压力。
虽然今年东北玉米减产已成定局,但并不意味着库存就会有所缓解,因为库存结余还与销售出口等环节紧密相关,不是仅由生产单独决定的。紧接着,就有声音称“玉米减产,库存依然居高不下”的舆论甚嚣尘上,把农民生产与库存画成等号。这是严重的误读。
库存多少与农民无关,他们完全不应该为国家库存压力负责。农民作为最无辜最弱势的群体,政府应该做的是帮助农民解决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哪个部门应该负责,如何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
在种植结构调整、临储政策取消的背景下,如何让农民免受价格波动之苦?这是当下包括农业部门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都在考虑的一件大事。希望政府在玉米临储政策取消以后,能够利用保险来保护玉米价格,利用期货市场来转嫁市场风险。
当然,粮食企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由于企业现在满仓,今年玉米临储政策取消以后,企业效益暂时没有影响,但等仓内玉米出库以后,企业将进入困难期:一方面面 临以前客户流失的问题,另一方面面临企业队伍不好带的问题。玉米市场市场化以后,企业应提高市场化意识,不能全部依靠国家财政补贴,更应该充分利用期货市 场和保险市场,完成玉米市场化的转换。“保险+期货”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如何在政策背景下发挥自身优势,最终让农民当前受益,除了政府的引导,农民参与期 货市场的意识和能力也有待启蒙。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