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专题 > 人物 > 世界粮食日:“种米高手”是怎样炼成的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李昌浩的脸上满是汗水(7月13日摄)。
“双抢”时节是李昌浩最忙碌的时候。金秋十月,南方晚稻陆续开始收割。湖南省湘阴县城西镇南洲村的一片稻田边,老农李昌浩弯身用镰刀将杂草除去,口中念叨着:“今年雨水多,扮禾(收割脱粒)要晚个十来天咯。” 今年年初,李昌浩用编织袋背着自种的大米来到长沙参加湖南省首届“米王争霸赛”。凭借着不抛光、口感好、保留胚芽米皮、绿色健康等特点,李昌浩的米夺下“米王”称号,一下出了名。说起种田,66岁的李昌浩滔滔不绝:“煨芽、沤肥、育秧、除草……大大小小30多个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步出了问题就会满盘皆输。”李昌浩认为,种田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要学会相时而种:他从90年代开始就养成了种田做笔记的习惯,记载下每一次气象变化对耕种效果的影响;“地利”是指要养护好土壤:为了增加土壤透气性,他总要比别人多耕一遍田,人家用化肥,他坚持沤农家肥;“人和”是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很多环节李昌浩仍坚持用人力手工劳作,他亲手制造的木质工具一用就是十多年。
李昌浩认为种田的很多细节是机械设备无法取代的,每一亩田都应该种得像一本书一样工整。李昌浩种的五亩地产量不算高,但以质取胜。每年收获的两季稻米除去自家吃的,剩下的早早就被亲朋好友和网购顾客预订一空。李昌浩说:“要让人家看到我的米供不应求后都像我这样种田,那就是我的奋斗目标。” 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李昌浩向秧田里堆放青草沤肥(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李昌浩和邻居一起在自家田里播撒早稻种子(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李昌浩将肥料泼向秧田(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劳作完一上午的李昌浩和回乡探望他的小女儿、外孙一起回家(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双抢”时节,李昌浩和妻子一起晒早稻谷(7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双抢”时节,李昌浩和邻居一起抛种晚稻秧(7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10月12日,李昌浩在田埂上除草,等待十多天后的晚稻收割。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上图:李昌浩和邻居以及大女儿一起在家中吃饭;下图:李昌浩家人吃的米饭(拼版照片,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双抢”时节,李昌浩在等待收割机收割自家的早稻(7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10月12日,李昌浩在田埂上除草,准备十多天后收割晚稻。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