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房价的高企,刺激着老百姓的神经。“北上广深没法待了”成为大众牢骚的口头禅。然而事实却是,每年仍有众多的人们走出家门“飞蛾扑火”般的涌向大城市。回望家乡,那些他们成长的农村还有什么呢?我们应当如何照料好“留守人”以及如何保护好农村古建筑和环境呢?
呵护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我们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目前中国共有6102.55万的留守儿童,长期过着没有父母相陪的“一个人”生活。而湮没在历史时光中的留守者,至少有整整一代人。我国部分乡镇、村这一级,还没有形成社区服务和发展的意识。有些村子,即使有外部资金和物资的支援,村委也不知道该怎么运用去开展社区公共活动。
留守儿童是一个群体,是一个集合名词。在这个群体之中比较明显的有两类人。第一类孩子与大多数孩子无异,甚至在思想上要高于一般孩子,他们乐观坚强,懂事坦荡,知道关心家人,关爱他人。生活虽苦,但他们苦中作乐,坚强与勇敢让他们永远保持着微笑,这些孩子也是留守儿童,但常常被我们忽视;
第二类就是心理自我疏导不够的孩子,正像我们了解的那样,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但本质上他们也是向往童年肆意,天真烂漫的,只不过没有遇到真正懂他们的人罢了。
在社会中,我们更多了解的是第二类留守儿童,他们的悲苦通常会引起全社会的同情。其实,第一类留守儿童我们更不能忽视,他们的坚强与乐观,值得所有人尊重。
政府一直关注并致力于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2014年起,全国妇联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尝试向留守儿童集中的村镇推出“儿童快乐家园”公益项目。每个“家园”由项目地区提供至少60平米的场地,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统一配置物资,包括儿童读物、数码钢琴、电脑及视频通话设备等。项目设置电子管理系统,建立反馈机制。由当地妇联负责组织落实,明确专职管理人员,建立留守儿童和志愿者档案,统筹利用资源。
在政府的支持下,妇联组织发动机关、企业、学校的干部、员工、老师志愿者通过当“爱心妈妈”“爱心爸爸”,与贫困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帮扶,利用“儿童快乐家园”平台持续开展关爱服务。目前全国24个省(区、市)已有近400个“儿童快乐家园”,成为配合政府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
更令人振奋的是,2016年2月时,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从家庭监护、政府责任、教育任务、群团组织、财政投入五个维度着手,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意见》不仅强化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保障措施,更提出了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的长远目标,是“标本兼治”。
保护农村建筑
和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相比,中国现存古老建筑的数量和漫长的历史惊人地不成比例,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建于公元857年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最著名的山西应氏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在中国历史上见于文字记载的建筑中,能够保留下来的比例极低,今天依然能够使用的更是屈指可数。
随着大量西方风格的摩天大楼、住宅社区日益遍地开花,如何保护古老建筑的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主任葛剑雄撰文指出,保护古建筑是中国自古以来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中国古建筑保护依然困难重重。
所谓古建筑,一般是指建于民国以前,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和格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保护好这些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建筑,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在古建筑的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古建筑在选址、布局等方面都很讲究人与自然相呼应,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避免破坏古建筑的生态环境。同时,要使古建筑的整体格局和当地有形或无形的传统文化相协调,给人古朴自然和谐的感觉。
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保护新发现的农村古建筑:
首先,加强认识,充分领悟保护古建筑的重大意义。古建筑是一中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以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物的价值主要是精神价值,其中古建筑的价值显然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物质上的价值也非常重要,精神层面的价值正是通过其独特的物质结构方式和展现风格向世人传达着它所独有的精神价值和时代特色,是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
其次,政府主导,把农村古建筑保护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政府是社会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它可以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各种社会行政资源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进行加强和支持,通过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式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照顾留守老人
目前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已近5000万,他们缺乏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失能无靠等突出问题。其中81%的留守老人靠自我劳动生存。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留下了一个个独孤守望着家园的孤独身影,这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被人们称为“留守老人”。农村留守老人不仅要劳作于田间地头,有的还要承担起抚养孙子孙女的重任。老人们在默默操劳的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各种突发状况是无可避免的。而留守老人的外出子女普遍是年终返乡,有的甚至数年不归。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期间生病的情况时有发生,但由于往返的成本太高,除非是严重危及老人生命,否则一般情况下外出子女不会回来照料老人。如此一来,子女外出务工必然会导致留守老人生病需要照料时子女缺位,从而出现不能及时就医、生病期间无人看护或得不到良好看护的现象。遭受各种急慢性病痛的折磨,是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所共同面对的现实。
我们能做什么呢?
首先,要深入调研“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现状与问题。做好“留守老人”心理发展预测工作,及时研究针对目前“留守老人”出现的普遍心理状况的对策,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把未来即将出现的可能由“留守老人”心理问题引发的社会隐患问题扼杀在摇篮当中。
其次,要做好政策保护工作。丰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系列政策,做好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保障工作,持续提高完善农村社会福利,为精神文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再次,要农村基层服务工作要及时到位,切实做到及时关注有困难的“留守老人”,安慰“留守老人”,丰富“留守老人”的生活。街道、乡镇等基层组织及民政部门应加强对“留守老人”的心理疏导工作,鼓励家人、儿女对“留守老人”多关心、关爱,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老年人在生活、医疗、保健等方面无后顾之忧。
最后,要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普法不要仍留于形式,普法相关单位应该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对农村普法,如把一些法条改写成小品、相声等进行宣传,既达到丰富农村生活,又能达到普法教育。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