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导航

新闻攻略

下载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三农 > 聚焦三农 > 苏州骑河村垃圾分类也扫二维码

苏州骑河村垃圾分类也扫二维码

  • 2016-10-19 00:00:00
  • 在手机上看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每户人家门口,都放着两只不同颜色的小号垃圾筒,一只可回收,一只不可回收,每天各家的生活垃圾都会分拣后放入筒里,然后有人统一将其收走倒入垃圾分类亭相对应的大号桶里。前两年在城区推行的垃圾分类,如今也出现在苏州市相城区渭塘镇骑河村。这是最近记者在骑河村实地采访时看到的情景,所见所闻让记者惊喜不已。“我们骑河村,是苏州市4个农村行政村垃圾分类试点单位之一,试行二三个月来,已经收到显著成效,不但改变了村民的卫生习惯,也改善了村里的环境面貌,老百姓对此相当拥护,都说这是一件好事,我们大家应当将其做好。”渭塘镇骑河村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从改变陈旧观念入手

去年7月,骑河村和其他3个行政村一起,开始进行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垃圾分类在城区推广时,也遇到许多现实问题,何况观念陈旧的农村,碰到的问题肯定不会少。村领导告诉记者,关键要转变村民的卫生观念,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

骑河村现有村民3200人,租住的外地人比本地人多了几倍,本来当地农村人的卫生观念不如城市人,垃圾乱丢乱扔成习惯,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什么东西都不舍得扔掉,杂七杂八的旧物到处堆满。部分租住的外地人比本地人卫生观念还要薄弱,他们不仅乱丢乱扔,而且还随地大小便,有些自然村庄被弄得一塌糊涂,连人也踏不进。村领导认为,要实行垃圾分类,首先要改变村民这些陈旧观念和不良卫生习惯。

于是,骑河村发动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和城管队员,按照网格化管理区域,挨家挨户上门进行宣传发动,发放宣传小册子,讲清垃圾分类的好处,使大多数村民对垃圾分类这件事情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村干部徐燕介绍,她负责周村郎自然村的宣传发动,曾有几次上门做宣传至晚上8点多,到家里吃晚饭已是9点钟了。

收集垃圾也扫二维码

骑河村不惜投入资金购买2辆专业垃圾收集车,一台有机生化处理设备,配备两部专门用于扫二维码的手机,并在镇垃圾中转站建起120平方米的骑河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站。记者实地采访时,操作人员正在现场处理,收集的分类垃圾经过处理,最后压缩成有机肥料,现场闻不到一点异味。“我们在三个自然村分别建起一座苏式建筑风格的垃圾收集亭,里面摆放着可回收、不可回收、可堆肥、有毒有害4只垃圾分类桶。并给每户人家配发两只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垃圾筒,每天村民将垃圾分别放入筒里,然后村里派人统一收走倒入分类亭里的垃圾桶里,再运到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站负责处理。”村领导说。

徐燕告诉记者,他们村各家各户的生活垃圾收集回收率达80%以上,而且在收集垃圾时,对各家各户的生活垃圾采用扫二维码的方法,并将数据直接输送到终端服务器,为每个月的评比提供依据。垃圾收集员在取垃圾时需用手机先扫一下二维码,然后再收走。

老人每天分拣生活垃圾

在周村郎自然村的村口,一座垃圾分类亭建得十分漂亮,散发着苏式韵味的建筑风格,让人赏心悦目。里面整齐地摆放着4只垃圾收集桶,地砖铺设的地面上干干净净,闻不到一点异味。

74岁的村民唐宝根,正拎着一袋已经分拣好的可回收垃圾,丢进了那只“可回收”桶里。唐宝根告诉记者,原来他们习惯将垃圾装在一只袋里,现在他和老伴先要分拣一下,看看哪些可以回收的,就将其放在可回收筒里。老唐说,这样做烦是烦了一点,但习惯了也就一样,毕竟这是一件好事。老唐还说,自从村里实行垃圾分类后,村民的卫生意识增加了不少,自然村的环境面貌也与以前大不一样,变得整洁清楚。特别那些外地人,也自觉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老唐家也租住了3户外地人,他们都学着老唐每天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来自安徽的租住户张师傅,正在场地上晒衣服,在他租住的门口同样放着两只垃圾筒。张师傅指着两只垃圾筒对记者说,一开始有点不习惯,嫌麻烦,慢慢地也就适应了。

文章速递

新闻 知道 百科

专区

王者荣耀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

举报信息框
  • *举报网址:
  • *举报内容:
  • *联系方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