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三农 > 聚焦三农 > 农业补贴驶入“绿色通道”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农业逐步深入人心。
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进程之中,肩负着从传统农业向产业化农业、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农业补贴制度首提“以绿色生态为导向”
近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会议指出,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前提下,坚持稳妥推进、渐进调整。要以现有补贴政策的改革完善为切入点,从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突出绿色生态导向,加快推动落实相关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强化耕地、草原、林业、湿地等主要生态系统补贴政策,探索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高效节约用水等有效支持政策,把政策目标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生态并重上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我国农业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农业补贴制度也到了一个拐点,在农业补贴制度中首次提出“绿色生态为导向”,是为了适应当今农业、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李国祥进一步表示,我国自2004年以来,建立了农业补贴制度,主要包括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资补贴,针对的主要是当时农产品供给不足,特别是粮食供给偏紧的状况。比如说农资补贴,就是说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化肥、农药投入的越多,补贴的越多,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面源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这与绿色生态农业理念是相违背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认为,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不是另“起炉灶”,重新制定新的补贴制度,而是“稳妥推进、渐进调整”,需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前提下,以现有补贴政策的改革完善为切入点,从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对现有的补贴制度进行“调整”。“农民要吃下“定心丸”,不是要取消农业补贴制度,而是在执行农业补贴制度的同时,强化绿色生态,将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增长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绿色生态的农业补贴制度体系。”姜文来强调。
李国祥说,今年很多地方规定,农民如果焚烧秸秆,就不能再拿补贴,这就让过去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改变,改变之后今年焚烧秸秆的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未来在资源环境破坏比较突出的方面,比如重金属污染,消耗水过多,肥力损耗过多等难题,随着补贴制度的调整和改革,相信农民的行为会得到有效的改变。
土壤污染治理蓄势待发
与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相比,我国污染土壤修复工作起步较晚。今年5月31日,《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历经50余次修改后出台,共十条,35项,简称“土十条”。“土十条”出台的背后是我国土壤污染“触目惊心”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土壤由于过度高产、过度施用化肥农药而严重退化,导致我国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调控能力快速下降,不仅危及我国粮食数量安全,而且还危及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同时还大大加剧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包括加速了水体污染和大气雾霾的大面积扩散。
实际上,土壤污染与水体污染、大气污染是相互联动的。近几年我国东部(化肥施用量严重超量地区)的大气雾霾愈演愈烈,而且从点到面、大面积连片出现,这与农业面源污染的推波助澜不无关系。
可见,土壤的修复和改良,刻不容缓。“土壤修复,政府是关键,这是由我国现实国情决定的。”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肥)行业分会常务副秘书长亓昭英指出,我国农民,不可能成为土壤修复投入的主体。农民既无经济投入的能力,也无组织相关修复技术的能力。因此,只能是政府主导,在经费投入、修复技术的研发和试验示范、修复工程的组织和实施等方面必须靠政府。
亓昭英建议,以国家目前的农业补贴政策为依托,调整政府现行的“输血式”农业补贴方式,将农资综合补贴从现行的现金直补形式调整为向种田农户补贴科技含量高的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土壤修复技术,逐步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和耕地质量。
围绕土壤污染治理的环保风暴正在蓄势待发。据悉,辽宁、山西、甘肃、广东、四川、宁夏等多个省份开始酝酿地方“土十条”细则。
这些地方细则包括划定污染区域、投入治理资金数量、治理具体措施等多项内容,并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制定我国土壤污染治理政策落地具体“时间表”。
在辽宁省政府制订的《辽宁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当中,将土壤与大气、水同列为全省五大环境污染治理攻坚方向。并将重点针对石油、化工、冶炼为主的重工业城市,重点工业场地,历史遗留污灌区和油田、矿山的土壤污染问题,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甘肃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进入意见征求阶段,将未来工作任务按照“分类管理、预防为主、控制污染、实施治理”等思路,列出37项具体工作。
10月底,四川省成立土壤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该专委会将通过行业调查,筛选出适合四川的土壤治理技术和装备,并评估从业单位的资信与业绩。据悉,四川省还在积极争取总额达15220万元的中央土壤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并在成都、乐山、德阳、泸州等市开展了农用地和工业场地再开发利用土壤环境治理与修复试点。
绿色农业催生新商机
分析人士指出,《方案》的通过将利好绿色农业概念股,包括细分领域的生态农业、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污染农药、土壤修复、绿色饲料股等。
政府主导下,谁来具体实施落实土壤修复改良的各项措施和工程?“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产业集群才可能胜任完成。土壤退化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但随之而来的土壤修复与改良则是重大商机。”亓昭英说,鉴于土壤修复是一个全新的产业领域,必须集成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社会、政府以及金融等跨行业的优势力量,尽快培育并发展我国土壤修复改良的新兴产业集群,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为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带来新的机遇。
中国科学院的最新调研成果显示,我国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耕地后备资源约8亿亩,其中具有较好开发条件的占40%左右。如果政策支持企业规范化地去开发这些后备耕地并拥有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则完全可能通过土壤修复改良工程为我国增加几亿亩耕地。这不仅是社会财富的简单增加,而且是再生产能力的增加。这既是企业的商机,也是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
土壤污染修复的主要瓶颈是资金问题。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曾多次指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共同投资等,将政府与社会投资结合起来,采用PPP模式,进一步开放市场,以提高治理效率。
与此同时,各个地方也在酝酿一系列鼓励政策,促进和规范土壤污染治理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并逐步将土壤污染防治领域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
目前已经有众多资本和企业瞄准这一新兴行业的巨大潜在市场,纷纷进入土壤污染修复行业寻找发展机会。
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指出,目前国内土壤修复产业产值仅为环保产业产值的1%左右,这一数值远低于发达国家30%左右的水平,下一步除了一部分农林牧用地和工矿业场地等污染严重领域的土壤需要修复治理外,还有更多的传统产业正面对或将面临降产能、转产、搬迁或关停的现实处境,加上政府、公众和企业等对土壤污染、食物安全、生活环境等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些都给我国土壤污染修复工作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想象空间,预计可形成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