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专题 > 文化 > 用不一样的方式诠释爱与道德文化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国家商务部新农村商报走进浙江采访组自今年开展寻找全国道德文化教育阵地活动以来,深受各级人民政府、大德高僧、文化礼堂负责人喜欢,采访组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平阳山门镇采访时,无意中听到山门镇政府某领导说道该地有个集福寺,寺里有个16岁出家的主持,在道德文化教育做了许多事,深受当地老百姓喜欢,于是采访组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驱车来到了集福寺,拜见了主持释界涨。
释界涨
释界涨,俗名陈运涨,1971年生于温州平阳,幼而事佛。16岁时,于闽浙边临军区司令部(粟裕办公室),旧址的龙井寺,礼上世下觉法师为师,剃度出家。参禅之余,时亦染翰。师从西冷印社洪亮及清华客座教授、全国书法等级评审委员会委会镜哲。
1988年,于天台山高明寺受具足戒。2008年在少林寺补戒,他武艺高强,擅长书法,是文武双全的现代僧人。2009秋,创办集福诗书画社,并任社长。2010年10月,参加清华大学第三届佛教文化艺术与管理高研班学习。2013年,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洪亮导师书法篆刻工作室高级研究生培训班学习。主张书存禅意的审美观,愿与诗书画同仁结缘共勉。
2000年,在山门龙井寺修行的界涨师父应邀来到集福寺任住持。集福寺,属于天台宗,一直是北港一带老百姓崇尚佛祖、祈求平安幸福的弘法道场,香火绵延几百年。相传始建于北宋,可惜这只流传于当地村民之口和寺院内的代代相传,并不见载于史志。民国刘绍宽主编的《平阳县志》和民国著名学者周喟所著的《南雁荡山志》中都把这座寺院误认为是清光绪间从国清寺返乡的僧人成德所建,其实从寺院中至今尚保存完好的同治五年的七如来佛柱和数年前重建时从拆下来的中梁上发现有咸丰年间重修的字样上,便可推知这两位一向治学严谨的学者并没有实地进行勘察。据寺院的住持界涨师父说,前些年还遗留有两座年代十分久远的石狮,可惜如今已经失窃,无法进一步考证,实属遗憾。当时集福寺几近坍塌,界涨师父发愿重修集福寺。他四处化缘,募捐善款,一心一意要修葺好寺院,通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2001年开始动工,到2005年集福寺落成,从开工到落成其间界涨师父事必躬亲。
在重振佛门的同时,界涨师父更是继承集福寺扶危济困、利益百姓的优良传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2003年开始响应平阳妇联的号召,多次与镇妇联结对助学从1年级到小学毕业的贫困家庭学生多名,在结对助学的过程中,看到了很多许多家庭,因父母外出务工,让孩子独自留守在家中,于是从2007年开始,界涨师父便开始开办夏令营,让留守儿童们有个地方,学习字画、国学、器乐等其他活动,并免费提供吃住,最多的时候,孩子们高达40多人。
释界涨的集福寺
界涨师傅给采访组讲述了第一次夏令营的故事。养正学堂集福寺夏令营在山门镇中学开营,此次夏令营由平阳县诗词学会养正学堂主办,平阳县关工委承办。因种种原由当天下午转移至山门镇坑东村集福寺。寺庙依山而建,环境清幽,绿竹成林,山水叮咚,好一处人和自然和谐之佳境,修身养性读经悟道之妙居。
早晨,孩子们在梵音《叩钟偈》中醒来,梵音入耳,可洗尘垢,可启慧根。孩子们第一次在庙里吃住,第一次在户外支帐篷,第一次在庙里支帐篷过夜,第一次在庙里支帐篷听梵音。这种人生体验让人难忘。孩子们洗漱之后集中晨练,山长夫人陈老师亲自领操。七点钟早餐,餐后七点五十分开始诵读《孝经》。九点钟开始习静二十分钟,习静指导法师给小朋友讲一休的故事,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十点十分观看专题片。中午十一点四十开始吃饭,学员们排队领取自助餐,餐前大家双手合十,感恩上天的食物,感谢农人的劳动。小朋友们高声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导孩子们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要知道感恩,懂得惜福,要按需取食,绝不浪费!”。几天下来,小朋友们用餐时都能做到颗粒不剩。餐后轮到值日的学员洗碗,虽然他们中大多数从来没有洗过碗,但是都洗得有模有样。中午是午睡时间,下午二时半上课,亦诵读《孝经》。十七点课外活动半小时,十七时三十分晚餐,餐后小学员们在集福寺大院里打球的打球,轮滑的轮滑,滚铁环的滚铁环,矫健的身姿和快乐的汗水在集福寺大院内闪动腾挪。十八时至十九时洗澡,十九时观看影片,二十时三十分就寝。在经过早上的紧张排练之后,小朋友们到集福寺旁边的坑东村文化礼堂进行文艺表演,小朋友们编排了包括集体背诵所学经典、武术表演、歌曲表演、越剧表演等十几个节目,这些节目充分展现了学员们的国学素质和才艺。通过本次表演,使小学员们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孩子们在夏令营活动中玩的非常开心的同时也得到了最好的生活读书力行的体验,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将会受益良多,期间一些家长主动参与,主动付出,也收获了很多的人生难得的体悟。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久,界涨师父在集福寺主持完举行为汶川祈福赈灾的大型法会后,毅然与几名信徒两次驱车,深入灾区现场,向灾民送衣送钱,共捐赈灾物资十多万元,受到灾区政府和百姓的好评。
近年,界涨心系贫穷百姓,2009年开始关注周边村孤寡老人、特困户,不分时间性的去帮助他们。每年年底,除了向山门慈善总会捐济贫款一万元以外,还率领众居士,带着生活必需品,前往偏僻山区,到特困户家扶贫慰问,给他们送去米、油、棉被及慰问金。受惠的贫困户见到寺院和尚也来送温暖,非常感动。凤林村一户廖姓特困户,是个孤寡老人,近80岁,失去劳动力,常年靠救济金维持生活。界涨师父知道这个情况后,特地给老人送去500元慰问金和大米、食油。老人流着泪、拉着师父的手,不停地道谢。
2009年6月27日,在位于山门镇坑东村的千年古刹集福寺,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剪彩仪式,此次剪彩的缘由既不是寺院建筑的落成,也不是大殿的开光,而是为了庆祝将展览厅和办公室设在寺院内的集福诗书画社的成立。
集福诗书画社是一个由山门、水头、南雁、顺溪、凤巢等平阳北港地区的诗书画爱好者共同成立的一个社会艺术团体,浙江大学艺术系副主任池长庆还专程从杭州赶来祝贺。提起这个在平阳县乃至温州地区都是首个设在宗教场所中的艺术社团,县文联主席周立坦对此很有感触:
作为千年古刹的集福寺,在平阳山门一带是十分有名的。但作为一个学校名称的集福,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清光绪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902年,当地一些开明士绅就在集福寺内创办了学堂,因为学堂办在集福寺内,所以称为“集福学堂”。这所学堂是后来山门东屿小学的前身。可别小看了当年地处僻壤的这所山区小学校,它是当时整个北港地区唯一的一所学堂,和如今平阳县小前身的平阳县学、鳌江小学前身的鳌江公学一样,是平阳县在“废科举、兴学堂”运动中最早创办的新式学校,当年合称“平阳三学堂”。而当年集福学堂的主要创办者,就是山门著名的士绅池日旭先生。
2009年10月开始出版集福诗书画社社刊,到现在已连续出版9期了,内容包括原创、诗词、书画作品,深入民间走访老人,挖掘整理传统文化故事。每年春节之前都会带领10多位书法爱好者,包括一些国家级、省级的书法家,送春联下乡到青街、山门、凤卧、腾蛟、怀溪、玉坑、洞村等地,参与互动人数达100多人,每到一个地方,书法家们现场书写,忙到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一天下来要送出几百幅字画,深受老百姓喜欢。
界涨师父说,大力弘扬佛教精神,慈悲为怀,为老百姓服务,为社会服务,这是政府所提倡的,也是宗教界人士为构建和谐社会应尽的义务。作为弘扬佛法的一方道场,这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扶贫济困,给贫穷者送温暖的社会公益活动,我会一如既往地热情投入,为地方上广大老百姓祈求幸福和平安。
如今,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集福寺已修葺成了一座焕然一新的佛教圣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来修禅养生的居士,同时这里也成为了一个道德文化教育阵地,利用每年的暑假和其他空余时间,为孩子和当地居民办了几十场国学和道德文化培训班,培训人数高达几千人。在扶贫济困的道路上,界涨师父平日省吃俭用,捐资捐物不计其数,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爱,诠释着文化,诠释着道德。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